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使用手機到底會不會致癌?美國打算進行專項研究

使用手機到底會不會致癌?美國打算進行專項研究

手機使用能否與癌症或其他疾病聯繫起來,科學家為此努力了數十年。為了澄清事實,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要求其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國家毒理學計劃(NTP)發起專項研究。近日,NTP發布了兩項相關研究,作為2500萬美元研究計劃的一部分。

在歷史兩年的研究中,大鼠和小鼠在特殊構造的混響室中自由奔跑,整個身體受到類似手機發出的非電離電磁輻射,輻射水平從低至每千克1.5瓦,到高至每千克10瓦不等,暴露限於2G和3G頻率,這是仍被廣泛用於語音通信和發簡訊的頻段。

NTP資深科學家約翰·布徹表示,從實驗動物懷孕開始,每天持續9小時連續兩年暴露在上述環境中,這種情況並非大多數人使用手機的真實情況,「但確實讓我們能夠發現生物效應。」

這項研究最強有力的發現是,雄性大鼠在心臟神經周圍的結締組織中,存在發生腫瘤即惡性神經鞘瘤的風險。淋巴瘤、前列腺癌、皮膚癌、肺癌、肝癌和腦癌也觀察到相應風險增加,但這些風險比較低,也不能排除輻射以外的原因。同時,研究人員觀察到,暴露在上述環境中的大鼠與非癌症健康情況之間的聯繫,包括新生幼崽體重下降、DNA損傷證據和心臟病等,當然,這些不健康的表現也並不清楚是否由輻射引起。

美國紐約州奧爾巴尼大學公共健康醫生戴維·卡彭特說,這個新發現非常重要,他一直警告手機有危險,「我認為這是第一個明確的證據,表明這類射頻場增加了各種癌症的風險」。他認為,如果納入更多的動物數量,那麼輻射暴露與嚙齒類動物疾病之間的關係就可能達到統計學意義。

領導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科學團隊的喬納森·沙美特認為,手機輻射是一種可能的人類致癌物。但FDA設備和放射衛生中心主任傑弗瑞·舒仁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一發現並不意味著美國將收緊有關手機輻射的規定。新的研究結合以前的研究,「給了我們信心,目前的手機輻射安全值在保護公眾健康方面仍可接受」。NTP的布徹說,他無意改變使用手機的習慣。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梁 偉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致癌 的精彩文章:

加拿大華人每天都在吃的這些食物竟是致癌物?專家告訴你怎麼吃
更年期月經不調別大意,2種病必須防,否則易致癌!

TAG:致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