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看你學了這麼多年,你未必懂「學習」

別看你學了這麼多年,你未必懂「學習」

導語

讀完《學習之道》這本書,發現自己上學上了十幾年,但其實並不會學習。並沒有掌握其中的奧義與精髓,難怪自己考不上牛逼的大學,關鍵原因原來是差在了學習方法。到底差在哪裡了?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聊一聊,學習的底層邏輯以及如何基於底層邏輯的學習技巧。

我把學習過程本身分成三個環節,吸收、建構、調用,吸收指的是個體從外界學習各種信息、知識、技能、感覺等,大腦在接收到這些信息後,進行「內部加工」建構相應的模型,最後在需要的時候再調用出來,完成學習應用。

我將學習的過程比喻成一個倉庫入庫、存儲與出庫的過程,人的大腦就是一個倉庫,學習就是要不斷從外界把所需的「貨」搬進去,貨入庫後再歸置在相應的庫位,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隨時調用。

一、吸收

首先先來說一說吸收這個階段,這個階段最關鍵的是三個要素,吸收目標、吸收方式、吸收頻次。

1、吸收的目標:

學習就是要先搞清楚要學什麼,上了這麼多年學,其實很多人是搞不清楚了,你問她為什麼學習,因為要高考,為什麼要高考,因為要上個好大學,為什麼要上個好大學,因為要找個好工作,因為這是爸爸媽媽的期待。絕大多處走過考高獨木橋的學生,包括曾經的自己,都把找個好工作作為學習的目標,但這個真的應該成為目標么?

真正優質的學習目標,應該是具體的、可衡量的,並且是你發自心底關注的,是關於人生、關於生活、關於職業的想法的具象化。

2、吸收方式:

同樣一門課程,坐著聽一天和調動各種感官去吸收,效果截然不同。人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每一種感覺都是一個信息接收器,充分調用不用的信息接收器,對於信息的吸收與強化效果截然不同

3、吸收頻次:

為什麼大學之前所有的課程時間都時45分鐘?因為人類能夠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的最大極限是45分鐘。45分鐘之後就要適當休息一下,然後再投入到另一件事情當中,所以你是否把控好了自己的學習頻次,對於知識的吸收效果也非常重要。

二、建構

當信息、知識、感受等各種需要習得的元素被裝入大腦這個倉庫之後,就需要分類整理與歸納。學習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流派——建構主義說的就是學習元素如何在大腦內被建構起來,通過回顧舊知,關聯新知等環節聯繫起來。如何高效的建構,這裡面就有很多學問。

1、概念組塊:

這是我在《學習之道》這本書中學到的最有價值的一個概念,沒有之一。它解釋清楚了學習本身的一個核心邏輯,以及任何一個領域新手與高手的本質差異

我舉一個圍棋的例子,圍棋領域的大師,他們經過長年累月的練習,能夠在大腦中形成上千種棋局組塊,這些組塊能夠幫助大師快速判斷當下的態勢,前瞻性的進行布局。而對於新手來說,每一盤棋都新鮮的,未知的,每走一個都要思前想後,充其量能夠預測未來幾步或者十幾步要怎麼走。但大師卻可以預測未來幾十步甚至百步要怎麼走,這就沒辦法一起友好的玩耍了。

再舉一個例子,為什麼阿爾法Zero能夠戰勝阿爾法Go,而且是完勝,因為Zero是根自己博弈,圍棋棋局量是無限的,而阿爾法Go是學習大量人類積攢下來的棋譜,上千萬的棋譜,這種棋譜量級上的差異其實本質上就是概念組塊上的差異(不知道阿爾法Zero和Go的,百度下哈)。

2、刻意練習:

我把《可以練習》中的概念融入學習建構環節,刻意練習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其實就是不斷強化和建構刻意練習的過程。拆開來說,練習本身就是需要調用所學的知識,然後應用到一個場景中,在過程中加深對於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3、比喻與類比:

怎麼把小學語文的學習內容還拿出來了?沒錯!我要說的,這項我小學就習得的一項技能,隨著課業壓力的增大,被我們無情的遺忘了。但它確是建構過程中非常實用的一項技巧。比喻與類比的本質就是講新知和舊知進行關聯記憶與理解,就像我在導入模塊講學習過程和倉儲管理過程進行類比一樣,通過比喻可讓讓我們快速理解新知概念中的核心要義

三、調用

最後在說一說調用,習得了知識,不去用等於沒學。這裡要談兩點,記憶機理、創新思維與慣性思維。

1、記憶機理:

所學要素的調用的核心之一就是記憶能力,如果你記不住又何談調用,對於記憶的話題又是一個複雜的邏輯,這裡面涉及了記憶速度、準確度、調用度、保持度。針對這個話題後續再單獨寫文章來聊。

2、創新思維與慣性思維:

從學習機理的角度來談創新,創新是如何發生的?想像自己的大腦就好比我們小時候玩的彈簧彈珠,啟動彈簧,彈珠快速沖向通道,在裡面橫衝直撞,在力道與角度確定的情況下,彈球的路徑幾乎是確定的,這就是慣性思維,但是創新是如何發生了?就好比將我們小時候玩的超級瑪麗遊戲,有可以直衝天的雲梯,整個路徑完全不一樣了,這個時候創新發生了,彈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軌跡,完全不按照原來的套路路徑來走。

在這個過程中,既有可預測路徑就是之前提及的組塊,多組塊有利也有弊,好處是提升學習效率,壞處是容易走慣性思維,僵化處理問題。而那些創新大師們擅長從一個「既有路徑」跳躍到「另一個路徑」,不走尋常路。這也是為什麼在科學領域的大師都有自己的藝術偏好,因為這樣會幫助她們變換「彈球」的思考路徑,出現新的玩法,突破創新。

結語

學習本身是門技術,學會學習的技術,你會事半功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arvin咖啡 的精彩文章:

TAG:Marvin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