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洋風雲人物(六):「亂世棋子」——黎元洪

北洋風雲人物(六):「亂世棋子」——黎元洪

原標題:北洋風雲人物(六):「亂世棋子」——黎元洪



在眾多北洋政府時期的高級軍政要員中,黎元洪是很特殊的一位——他本是前清軍官,在辛亥革命時期被強迫加入革命隊伍當上領導人參與武昌起義,民國建立後黎元洪任第一任副總統和第二任大總統,先是鎮壓「二次革命」殺戮革命黨人,後又支持護國、護法運動,黎元洪堅決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並積極主張共和,並對北洋軍閥的瓦解起到一定的作用,他前後兩次出任總統後又被逼下野,他也因與段祺瑞的「府院之爭」使得「辮帥」張勳趁機上演復辟鬧劇,他被親家袁世凱稱為是「創造民國,推翻清室,功在家國」,也被孫中山先生評價為「民國首義的第一偉人」,因此他被稱作是「亂世棋子」。

黎元洪(1864.10.19-1928.6.3)、字宋卿,湖北黃陂人。光緒九年(1883年),19歲的黎元洪考入天津水師學堂,五年後,黎元洪畢業,李鴻章封他為六品頂戴並被派往海軍服役。光緒十六年(1890年),黎元洪被調任廣東「廣甲」艦任三管輪,翌年,升為二管輪。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黎元洪隨「廣甲」艦北上威海衛,在渤海遇到日軍雙方交火,黎元洪所在「廣甲」艦難抵日軍猛烈的炮火而沉沒,黎元洪則漂流了數小時後獲救。自此,黎元洪結束了自己十二年的海軍生涯。


甲午海戰後,黎元洪投奔兩江總督張之洞,張正在南京組建新式軍隊並需要大量軍事人才,黎元洪隨即受到重用。先後任職炮台監製、護軍後營幫帶並參與新軍訓練,張之洞派黎元洪於光緒二十四年(1989年)、二十五年(1899)和二十七年(1901年)三次赴日本學習考察軍事,隨後在軍隊的改革之中,深受張之洞倚重的黎元洪成為了改革先鋒。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黎元洪在湖北新軍中任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宣統元年(1909年),黎元洪兼任武昌陸軍特別學堂會辦。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新軍工程營士兵起義,緊接著其他新軍紛紛響應,武昌起義爆發,一夜之間武昌光復。11日清晨,起義的士兵們成立了革命政權,大家急需推舉一位有口皆碑的領導人來領導革命進行到底,此時在軍中德高望重的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然而,對於革命黨的邀請黎元洪最初並不情願,最後在強迫下他勉為其難的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最終能出任,體現了革命黨人對這次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必要的準備以及革命黨人對自己能力的不自信,但黎元洪的出任對還在觀望中的軍民對革命的認可和歸順起到了吹糠見米的作用。逐漸,黎元洪開始傾向於反清反封建的革命。他自己剪掉了長辮子,並說道:「今日革命軍起義是推翻清朝、恢復漢土、廢除專制、建立共和的開始,我等身為軍人,從此須報破釜沉舟的精神,掃除一切顧慮,堅決去干。」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先生出任臨時大總統,黎元洪任副總統。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先生被迫流亡海外,黎元洪到達北京投奔袁世凱,在袁世凱的政府里,黎元洪因沒有支持孫中山的「二次革命」而再次出任副總統。袁世凱將黎元洪安置在中南海的瀛台,袁世凱的兒子娶了黎元洪的女兒,因此二人結為親家。但黎元洪私下始終與袁世凱保持著一定距離,隨著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漸暴露,黎元洪則認為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推翻專制並建立共和,如果袁世凱再當皇帝怎能對得起武昌起義的殉難烈士。身兼副總統與參政院院長的黎元洪,不想與袁世凱公開作對,但內心又特別反對袁世凱稱帝,因此1915年9月,黎元洪以辭職方式抵制,但袁世凱未予批准,並以十萬元的價格買下東廠衚衕原直隸總督榮祿的舊宅送給黎元洪,黎元洪遷入後閉門謝客。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正式宣布洪憲帝制,改國號為「中華帝國」,並在15日頒布冊封黎元洪為「義武親王」,但黎元洪並不接受「王爺」頭銜,對勸說的人說:「如果再逼我,我就當場撞死!」

一心想為中國帶來民主建全的共和機制的黎元洪在處事上秉以「大事很清楚,小事裝糊塗」原則,但黎元洪除了堅決反對袁世凱稱帝,其他的從來不對袁氏發出不同聲音。黎元洪曾先後兩任北洋時代的民國大總統,但都被迫下野,他與段祺瑞不和,並不願成為只能蓋印的傀儡總統,在一戰期間是否對德宣戰問題上與段祺瑞產生分歧並與形成對立(史稱「府院之爭」),因而導致了「辮帥」張勳鑽了空子,伺機進入京城炮製復辟鬧劇,最後張勳被段祺瑞的「討逆軍」擊敗,而黎元洪被迫下野。第二次上台後沒多久,黎元洪就被直系軍閥曹錕趕下台,從此黎元洪遠離紛紛擾擾、爾虞我詐的政壇,轉而大規模的投資實業,在民國初期民族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黎元洪先後涉足煤礦、鹽鹼、鋼鐵、紡織和煙酒等七十多個行業,從另一個方面施展其實業救國的抱負。


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腦溢血在天津病逝,享年六十四歲。1935年11月24日,中華民國政府在武昌為黎元洪舉行了國葬典禮,遺體葬於武昌卓刀泉。黎元洪的老師嚴復先生曾這樣評價他:「黎公大德,天下所信,然救國圖存,斷非如此道德所能有效。」這位被稱為是「介於封建軍閥與資產階級政客之間的人物」在爾虞我詐的民國初年風雲變幻的北洋政壇起起伏伏,正是其人品道德才是他的最大口碑。


2017.6.21


請關注我的注微信公眾號,搜索添加「魏晨品讀民國」或「sxbj0729」,了解和探討更多民國史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魏晨品讀民國 的精彩文章:

北洋風雲人物(二):「北洋三傑」之北洋之虎——段祺瑞

TAG:魏晨品讀民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