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南洋那些事兒
*本文由新加坡「獅城驢友」的小夥伴柚子Vera原創。
上周日(1.28),獅城驢友的小夥伴們在新加坡美術館度過了一個藝術氛圍滿滿的下午,有了小夥伴Bing的講解,讓大家得以與藝術家交流,理解藝術背後的故事。
作為2018年新加坡藝術周的部分福利之一,美術館在此期間免費開放,而我們抓住了福利的小尾巴。
了解國家美術館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所在建築的前身是舊時的國會大廈與最高法庭。兩座建築被巧妙地連接在一起,連接處由鋁合金的葉片狀材料鋪滿,由樹狀支柱撐起,陽光透過縫隙灑下,仿若漫步雨林之中。
舊市政廳現在是許多藝術作品落戶的地方,也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會在此定期展出。而舊法庭則更像是一個記錄新加坡歷史的國史資料館,每一份決定了新加坡走向的文件,每一個見證了這座小島變遷的簽名,都安靜地躺在陳列櫃里,注視著後人稚嫩的臉。
Siapa Nama Kamu? 你的名字是什麼?
由一副1959年的油畫《國語課堂》開始,這部分展覽收錄了從19世紀至今的新加坡藝術作品。
「Siapa Nama Kamu?」(馬來語,意為「你的名字是什麼?」)一句簡單的基本會話,寫在畫中的黑板上,學生並不是小孩子,教室也像臨時搭建,燈光昏暗似乎是晚上……這正是那時的光景:來自各地的人們或是逃難或是遷移,說著不同語言有著不同的宗教,大家都在此相遇,詢問彼此的姓名後在此落戶生根,互相扶持。
CHUA MIA TEE
National Language Class, 1959
Oil on canvas
猜猜圖中哪一位女士成為了畫家的妻子?
Georgette Chen 張荔英
1.Portrait of Eugene Chen, c.1940
2.Lotus in a Breeze, 1970
3.Self-Portait,1946(左) & 1934 (右)
Oil on canvas
張荔英是主講人Bing最喜歡的一位藝術家,她出生於巴黎,與年齡相差甚遠的先生墜入愛河,早年往返於上海與香港,先生不幸去世後她選擇定居新加坡,後任教於南洋美術學院,也許熱帶溫暖的風為她的心送去了溫暖的慰藉。
這裡有一些關於張荔英的紀錄片,有興趣的你也可以點開來看看。
https://www.nationalgallery.sg/see-do/highlights/the-worlds-of-georgette-chen
Goh Beng Kwan 吳珉權
Black Afternoon, 1963
Mix Media
你能感受到作者想通過作品所表現的憤怒情緒嗎?
Teo Eng Seng
The Net: Most Definitely Singapore River, 1986
Paperdyesculp and Net
由該作者自創的藝術形式,反映了他對新加坡河污染的思考。
Kim Lim
Echo, 1967
Stainless steel, enamel paint and zinc coating
現代藝術往往令人疑惑,Echo,回聲,也許作者在尋找聆聽者的迴響。
這些作品陪伴著新加坡的「國語」由馬來語變成英文,見證了剛獨立時的新加坡由一個不被看好的小島變成今天的經濟文化繁盛的小紅點的精彩故事。
「Siapa Nama Kamu?」我想,這些作品也穿越了時空在問這個國家。而新加坡用幾十年的歲月驕傲地回答: 「Singapore」。
Law of the Land
離開舊市政廳,來到了舊法院,這裡的展覽了新加坡從英屬殖民到獨立建國的憲政發展。展出了23件珍貴的文獻資料,每一件都見證了新加坡法制史的發展與國家走向獨立的歷程。
存放卷宗的圖書館,由於地基沉降,二層已不允許遊覽。
右側的兩塊板上刻有歷任大法官的名字,直至法院搬遷至新址。
奠基石。
小夥伴們體會了一把被「關押」的感覺。為了防止囚犯自盡,這裡廁所沖水的拉繩都設在牢房外。而上庭的時候,犯人只能從一條狹窄的甬道經由地下前往被告席。
其他展覽
除了欣賞了新加坡本地的藝術作品與歷史,,我們還額外瀏覽了同期展出的法國畫家莫奈、菲律賓畫家Juan Luna、印尼畫家Radem Saleh以及吳冠中先生的作品。
合照時間
感謝參與的每一位獅城驢友小夥伴,也感謝我們的講解員Bing(左5)
講解員Bing(左)與獅城驢友的柚子Vera(右)
最後,特別感謝Bing專門為獅城驢友的小夥伴們安排的本次行程!
※走進霍比屯 打開童話之門
※生活小智慧!小塑料袋也能套進大垃圾桶!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