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街牌里的老西寧,指引我們回家的路

街牌里的老西寧,指引我們回家的路

按:新年腳步漸近,「家」的距離也不再遠。所謂「近鄉情更怯」,作為西寧人,我們的鄉愁在哪裡?值春節來臨之際,觀海君翻出一篇舊作,願覽故知新,以饗諸君。更盼讀者留言互動:你的鄉愁在哪裡?

本文刪節版曾刊發於2017年12月31日《人民日報》

————————————————

作家、原《人民日報》高級編輯李輝說,「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

對這句話,不同的人,感受或迥異。

假若你出身農家,那麼這條路,往往可以清晰地追溯到縣域之下的某個鄉鎮、某座村落,路旁有兒時的石板潺溪、青梅竹馬,有族裡的炊煙裊裊、人情世故;

但如果你長在城市,尤其對改革開放以來城市飛速發展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市民來說,地名,這條指引你回家的路常變得大而化之起來:遇到同籍,你會說,「我也是某市人」,頂多,「我住在某區、在某中上過學」,地名所蘊含的「家」之意味已漸次淡化。

所以說,現代都市,喚不起鄉愁。

除非,我們將目光投向一座城市老城區的故舊,試圖從保留至今的古建築、老街名中挖掘家的印跡。

初到西寧,觀海君驚喜地發現,這座城市明清故城的舊貌,通過一種特殊而醒目的方式傳遞給了今人:雖然老城區的城市風貌早已煥然一新,但很多古街名沿用至今,當地在街頭巷尾矗立起了一道道街牌,將古街名的歷史詳書其上,令人回味悠長。

尋著這「味道」,觀海君走遍了西寧明清故城的每一條街道、探訪街牌背後的故事。對這座城市的老人來說,也許這些街牌指引著家的方向;對年輕的新市民來說,也許這種尋訪能夠填補「未知來、焉知往」的城市記憶。

「名存而物非」的老街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修筑西寧城,建於湟水河南岸的台地之上,清沿襲其規制。觀海君一路走訪下來,大抵可還原出西寧明清故城城址的全貌:故城北城牆沿今七一路路南修築,西城牆以今長江路為界,南城牆沿今南關街至夏都大街一段,東城牆以今花園南北街為界,面積不大,呈南高北低之勢,皆屬今西寧市城中區,故城城牆已不存,現僅存東北隅西寧明清故城遺址一小部、屬青海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城北門拱辰門屬復建;東西南北大街將故城劃分為並不規則的四個區域,大小街巷穿插其中,城市規劃並不嚴整,然而官署軍營、商業民居、文化宗教場所一應俱全。

隨著城市變遷,許多有來歷的老街名已是「名存而實亡」。這裡,不妨先列舉兩條西寧人最熟知、也是外地遊客必去的老街:

其一、水井巷。

今天這條毗鄰西大街口、人流密集的商貿旅遊步行街,原名「水眼洞街」。街口矗立的街牌上記述,早年南山寺根水渠的一條支流,通過西寧明清故城城牆南端下的一個洞眼流入城內,供城內居民清掃及城內菜園灌溉使用,上世紀30年代,人們在此購地蓋房、興建作坊,逐漸形成街道,得名「水眼洞街」。解放後,西門城樓及城牆被拆毀,街面拓寬拉直,面貌一新,遂更名「水井巷」。如今,城牆、洞眼、水渠皆不存,而水井巷的街名卻保留至今。

有趣的是,西寧水井巷的來歷與北京著名的王府井大街頗為相似。

北京王府井大街始建於元代,原名「十王府街」、「王府大街」,後因明中葉以來街上挖出一口水井,改名「王府井大街」,《乾隆京城全圖》等史料皆繪有此井,但井口在上世紀初湮滅,直至1998年王府井大街整修改造時才被重新發現,這才理清街名的來歷。

西寧明清故城建於台地之上,整體高於四周,特別在七一路,能夠明顯看出城內樓房基座幾與城外樓房的樓頂持平,城高牆固,這顯然是出於軍事安全的考慮。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那麼城內居民如何取水就必然成為問題。這一點就可看出古人之智慧,他們藉助故城南高北低的地勢,從南山腳下南川河流域自然引水進城,解決了居民日常用水的難題,這也才有水井巷的產生。

先民徙水而居,城市因水而興,西寧水井巷與北京王府井大街皆因「水」而得名,也逐漸成為城市的商貿人流聚集之所,並非偶然。

其二、莫家街。

莫家街是西寧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街口矗立的街牌上記載,元末,安徽人莫得投奔朱元璋,因軍功被封為西寧衛世襲指揮僉事,曾負責參與修筑西寧城,家族亦顯赫一時,在城中建起私邸、宗祠,莫氏宗祠前的街道,漸漸便被人們稱作「莫家街」。

星轉斗移,曾經的莫氏宅院和宗祠早已湮滅於歷史塵煙,而街名卻保留如初。今天再提起這個街名,首先勾起的是往來食客的「饞蟲」,大批青海特色小吃聚集於此,西寧莫家街已經成為與南京夫子廟、武漢戶部巷、上海城隍廟、西安回民街、北京大柵欄等並稱的地方特色小吃名街。

除了水井巷和莫家街,還有一些類似「名猶在而物已非」的古街。

比如,因軍事設施而得名的古街:

教場街,明清兩代城內設練兵校場,清代的校場即在今青海省政府所在地,佔地20多畝,有東西二門,門外的街道便被人們稱作「東、西校場街」,後來東校場街因被封死而消亡,西校場街獨存,並保留「教場街」之名至今;

飲馬街,明初這裡設有兵卒營房和能圈養800多匹戰馬的馬廄,兵卒打下水井,井旁設有石槽,作為軍馬飲水之用,這條濕漉漉的街道漸漸就被稱為「飲馬街」。

還有,因宗教場所而得名的古街:

觀門街,得名於西寧故城東北隅的廣福觀,明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特准在西寧建真武廟,廟宇建成後,皇帝賜名「廣福觀」,後雖多次修繕,終於在歷經數百年風雨後坍塌殆盡,僅留觀前這條「觀門街」之名,筆者實地走訪發現,今天的西寧市第一中學校門恰正對觀門街,且地處故城城址東北角,應為當年廣福觀所在地;

北斗宮街,清朝初年就有此街,因曾建有一所道觀「北斗宮」而得名,還有雷鳴寺街,因建有雷鳴寺得名,該寺始建於清康熙六年,相傳當年寺院正殿落成時烏雲四合、電閃雷鳴而定名雷鳴寺,如今這道觀與佛寺皆不存,惟留街名於今人。

「名物皆存」的老街

說完「名猶在物已非」,再說說「名物皆在」。

接下來,筆者介紹三條西寧城中歷史悠久而且古建築遺迹猶存特別是時至今日仍然繁華興盛的古街:解放路(隍廟街)、興隆巷(會館街)、文化街(府門街)。

其一,解放路,也稱隍廟街,得名自始建於明洪武十九年的西寧城隍廟。據考證,西寧城隍廟供奉的是管轄地方得力、深得羌人擁戴的東漢護羌校尉鄧訓,佔地曾達40餘畝,建有牌樓、山門、鐘鼓樓、戲樓、東西廂房、鑒心殿和後寢宮等,1988年被列為青海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僅保留有鑒心殿、東西廂房、後寢宮等遺存。

城隍廟是地方民間民俗文化活動場所,逢年過節迎城隍、唱大戲、特色民俗表演等都在此進行。有趣的是,今天的西寧市群眾藝術館、西寧市少年宮就建在城隍廟旁邊,這樣的選址顯然並非偶然,多少帶有幾分文化因循傳承之意味。

其二,興隆巷,也稱會館街,得名于山西、陝西籍駐青商人籌資興建的山陝會館,清光緒二十六年遷建於此處,山陝會館歷史上得到較好修繕,如今建有山門、戲樓、關帝殿、三義樓等數重建築,整體保護程度良好,2008年被公布為青海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外開放,正門「山陝會館」四字匾額為著名書法家于右任所題寫。

這解放路(隍廟街)與興隆巷(會館街),一個是當年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的場地,一個是商人往來雲集的熱鬧之所,故而街牌上記述道,它們曾是西寧城內最繁華的兩條街道。時至今日,興隆巷仍然保留著「逛夜市」的傳統,每到夜晚,大小商販都特許在此佔用街面擺攤,遠近前來「掃貨」的西寧市民可謂摩肩接踵、絡繹不絕,這「興隆巷夜市」自是因循著山陝會館所代表並傳承至今的商業基因與氛圍,也成為今天這條古街區別於其他的獨特風景。

其三,文化街,也稱府門街,這條街不得了,它曾是清代西寧城內的政治中心與文化中心所在地。在街的北側,曾建有西寧府府衙,高堂朱戶、莊嚴威儀,一直是清代西寧府最高行政當局所在地,故曰「府門街」。而在府衙的東側,就是始建於明代的西寧文廟,佔地曾達80餘畝規模,是這座城市的文脈所在,所以此街也稱「文廟街」,今稱「文化街」。

如今,西寧府府衙已不存,而文廟猶在,可惜歷經數百年風雨後只余欞星門與大成殿。文廟東側,現為西寧市玉井巷小學,可謂文脈相承。大成殿南的文廟遺址,改建為店鋪和廣場,如今逐漸成為西寧市知名的「酒吧街」,每到夜晚好不熱鬧,倒映襯著大成殿燈火寥寥。

文廟門前搞酒吧,我們卻也不必感慨於這幅頗具反差色彩的景象。回顧這三條「名物皆在」的古街,它們關乎文教、關乎民俗、關乎商貿,都與市民世俗生活有著緊密聯繫,可能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所以街上的古建築多少得以保存至今,與古街名一起承載著甚至延續著城市記憶;反觀那曾經的「起高樓、宴賓客」,縱一時「朱門大戶」、「鐘鳴鼎食」,卻往往經不住「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其實何止是西寧,我們看很多城市老城區的古街名,多是關乎世俗、關乎柴米油鹽。世俗生活,才是一座城市的留聲機。

其他頗有故事的老街

西寧明清故城,還有一些頗有故事的古街名。

比如大同街,它地處古城西北隅,街牌上記述,這裡在幾百年前本是一處很不起眼的街巷,名為「後馬場」。1941年,日本侵略者轟炸西寧,給西寧人民造成極大的生命與財產損失,後來為方便疏散市民,當局下令在城牆上再開挖四處通道,於是在後馬場緊鄰的西城牆上挖出一道「尕西門」,也就是「小西門」之意,地處封閉的後馬場便有了一個直接出城的通道,市民互相告知「打通了」,「打通」與「大同」諧音,故而將此街定名為「大同街」。

還有斜石巷,此巷本不存在,明清兩代城內設練兵校場,校場外為菜地,兵卒從校場出來,走教場街再折西大街,即可從城牆西門出城,但人們為了圖方便,乾脆從校場出來就直奔西門,慢慢在菜地中踩出一條斜斜的便道,後來隨著住戶增多,成為巷道,為防泥濘難行,又鋪墊上了石塊,與橫平豎直的教場街、西大街相比,這條巷道便被人稱作「斜石巷」。上世紀前半葉,「西北歌王」王洛賓還曾在斜石巷住過。

再如斗行巷,此街也是從西寧城東北隅出城的一條捷徑,由於城內外垂直落差甚大、街巷坡度甚陡,故取「陡行」之意,定名為「斗行巷」。

一條街里有一座城市的記憶。尋訪街牌里的老西寧,尋找到的是連接這座城市過去與今天的基因與脈絡,是「家」作為每一個城市細胞,對於身處的城市這個「大家」的情感認同。

歡迎留言互動:你的家在老西寧城的哪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崑崙觀海 的精彩文章:

TAG:崑崙觀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