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族影像:尋找故鄉與他鄉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

民族影像:尋找故鄉與他鄉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

自2015年第一屆「故鄉的路——中國少數民族攝影師獎」評選及展覽舉辦以來,中國的民族影像研究和挖掘逐漸成為一個熱點。一批邊疆少數民族攝影師走出了曾經封閉的大山和沙漠、草原,他們帶著故鄉風土氣息的攝影作品,驚艷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框架下,民族影像彷彿一道美麗的風景,它代表了自信、包容、團結、發展,讓全世界通過這些影像,看到了中國少數民族絢麗多彩的文化和濃郁的邊疆社會風情。

輸12

GIF

2017年6月,由映藝術中心/映畫廊舉辦的第二屆「故鄉的路——中國少數民族攝影師獎」再次與觀眾見面。這一次的來稿數量更多,題材更豐富,民族分布也更廣泛,年輕攝影師多了,女攝影師多了。

經過5位專家的評審,最終有20位少數民族攝影師獲獎。其中,來自雲南麗江的納西族攝影家蘇國勝獲得最高獎——「攝影師大獎」;來自新疆的哈薩克族青年女攝影師胡爾曼古麗·金恩斯別克獲得了唯一的「青年攝影師資助獎」;另外18位獲得優秀獎的攝影師分別來自維吾爾族、蒙古族、彝族、藏族、傣族、回族、白族、土家族、佤族、哈尼族、鄂溫克族。兩屆「故鄉的路——中國少數民族攝影師獎」獲獎攝影師已經覆蓋了15個少數民族,距離期望的「55個少數民族攝影人都能夠獲獎」的目標進一步邁近。

著名視覺文化學者、攝影批評家、第二屆「故鄉的路」評委鮑昆在評選後發表評論:「共性與差異是一個矛盾的共同體,呈現這一歷史的事實,是『故鄉的路——中國少數民族攝影師獎』的第一個目的,卻不是最終的目的。這個獎項的最終目的,是讓我們大家相互凝視,穿透每一雙眼睛抵達各自的心靈,感受人與人的溫情,感受理解和尊重。讓理解和尊重變成陽光,映照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一個人身上。」

著名蒙古族攝影家、作家、第二屆「故鄉的路」評委巴義爾在文章中寫道:「有一些事情沒那麼宏大,卻可以載入史冊,比如『故鄉的路——第二屆中國少數民族攝影師獎』。」

著名民族影像學者、中央民族大學影視人類學中心主任、第一屆「故鄉的路」評委朱靖江評論本屆評選結果時說:值得注意的是,本屆入選者中,不乏拍攝其他民族生活方式或公共文化領域的少數民族攝影師,如拍攝雲南「大花苗」的回族攝影師、拍攝布朗族的傣族攝影師,以及拍攝瀾滄江或紅河沿岸景觀的哈尼族、彝族攝影師,這應當看作評委們力圖突破「故鄉」囿限,為少數民族攝影師提供主流文化表述權力的一種努力。

的確,在面向民族本體的自我凝視、建立起文化主體性的影像觀念之後,中國少數民族攝影師更應舉目四方,尋到一條故鄉與他鄉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繼而堅定地行走向遠方。

蘇國勝作品《俄亞大村》

如同第一屆一樣,第二屆「故鄉的路」仍然得到媒體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次大獎頒獎儀式上,著名攝影家、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執行主席朱憲民,中國攝影家協會秘書長高琴,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社長殷德儉等為獲獎攝影師頒獎;《故鄉的路——第二屆中國少數民族攝影師獎獲獎作品集》由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賀燁(回族)、洪松平(白族)、蘇德夫(蒙古族)三位獲獎的青年攝影師還被特招進中國文聯舉辦的第六屆「少數民族攝影人才培訓班」。

在2017年11月舉辦的「多彩貴州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上,「故鄉的路」再次被邀請參展,成為此次攝影節的重頭戲。在攝影節舉辦的「原生態——從雷山出發」中國原生態影像文化論壇上,文化人類學者、攝影批評家鮑昆、張曉松、殷德儉、石明等,圍繞「原生態以及民族影像」的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在第二屆「故鄉的路」20位獲獎攝影師中,有8位來自雲南,佔了將近一半,包括獲得大獎的蘇國勝,這不是偶然的。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影像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而且雲南還有個「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該展的藝術總監許雲華(拉祜族,第一屆「故鄉的路」獲獎攝影師)、總策展人石明,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發揚和挖掘雲南少數民族攝影資源。尤其是石明,一直是「故鄉的路——中國少數民族攝影獎」最堅定的支持者,經他發現和推薦,兩屆「故鄉的路」已有13位雲南攝影師獲獎,佔總獲獎人數的近1/3。

西雙版納影展的戶外廣告

2017年12月,第六屆「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之《雲的下面,故鄉之路——中國少數民族攝影師作品展》在雲南西雙版納舉行,共有34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攝影師參展,同時舉辦了「中國少數民族攝影論壇」。論壇彙集了眾多國內知名的民族影像文化專家: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學者王青華、李旭、范建華,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民族影像文化學者朱靖江,以及來自攝影界、當代藝術界的批評家、學者、攝影家代表鮑昆、巴義爾、殷德儉、石明、朱炯、王保國、舒陽、海傑、毛衛東、崔波、耿雲生、蘇國勝、德戈金夫等。一天的討論,涉及人類學與攝影、民族影像與民俗攝影、攝影的記錄與表達等議題,在溫和與融洽中蘊含著激烈的碰撞,留下更多話題和思考。

在此次論壇上,著名攝影批評家、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朱炯的呼籲引發了眾人的深思。她說:「民族攝影是否能夠拋開那些刺激的、表面的東西,例如顏色、服飾,或者一些民俗流程上的東西?」她認為,當下性是最重要的,應該把一個民族在當下生活的狀態表現出來。「創造具有民族文化內涵、有獨特的審美境界的攝影作品,是民族影像應該追尋的方向,也是所有中國攝影人應該去探索的一個方向。」朱炯說。

END

(作者系映藝術中心/映畫廊藝術總監,「故鄉的路」策展人)

圖文來源:中國民族報

歡迎分享轉發!

統籌監製:李元 審校:李鵬臻 製作:馬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報 的精彩文章:

清朝前期經略東北邊疆的得與失

TAG:中國民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