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滅亡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很多蹊蹺的事,事情的真相令人不敢想像
隋煬帝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勛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歷史上有很多類似隋朝的大一統王朝,如漢、唐、宋等,在王朝末期也經歷了隋末的殘酷腐朽統治,但是大都能夠依靠慣性苟延殘喘很長時間。隋朝一度海內一統,繁榮昌盛,卻「其興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原因何在?
回顧歷史,隋末,天下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造反,而關中地區這些地主武裝最多,此時李唐政權的根據地就在此地。關中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階級上層人物,在地方上勢力強大,在社會上聲望卓著,在政治上能量很強。
李淵在《授三秦豪傑等官教》一文寫到,「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湊,赴者如歸。五陵豪傑,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餘,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咸畏後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說明了關中豪強的數量、質量很高,勢力強大,在受到朝廷的壓迫後,反心尤盛。所以,在統治集團變亂時期,這些豪強,藉機起事,紛紛而起。
再看江淮到嶺南地區,這些地方原來都是南朝的統治地區,有眾多支持南朝的豪強地主,隋朝建立之後,它們大都成為隋朝的異己力量。所以,後來在南方地區爆發了大規模武裝反抗隋朝的叛亂,其時,陳之故境,大抵皆反。
隋文帝雖然平定了這次大暴動,但是採取的是鎮壓和妥協結合的方式,很多叛亂頭領後來成為了州郡的刺史、縣令,所以這股強大的勢力並沒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變,這些潛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還有黃河中下游地區,即今河南、山東一帶地主起兵的數量也很多。
中原矛盾素來複雜,妄起風波,舊號難治(三國時期,曹操為穩定河北曾經建都於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權的根基已經搖搖欲墜。於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三股勢力,以李淵、楊玄感為代表的隋朝高官顯貴,以蕭銑、沈法興為代表的南朝殘餘勢力,以劉武周等為代表的地方大族群起反隋,鋒鏑鼎沸,星離棋布。史家有論,稱割據為"土崩",叛亂為"瓦解",頃刻間土崩瓦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這是歷史真相嗎?現在我想說的是:去他的史書,史書記載固然有很多事實,對後世考究歷史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也隱藏掩蓋了很多真相,難道不是嗎?
說到這裡,就要說說為什麼是楊家建國而不是其他家族,那個時候楊家還是比較弱小,楊堅是北周的大將軍而不是柱國大將軍,手裡有權但是並不是控制不了,所以關隴集團選擇了楊家做為代表,用以謀取他們的更大利益。
可是事與願違,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楊家的人居然代代都出聖明君主,無昏君,一代人比一代人更加努力的去增強皇族的控制力。楊廣三征高句麗就是為了削弱這些世家的力量,並不是什麼窮兵黷武,不過歸根結底受苦的都是百姓。後來那些世家大族看遭受的損失太大,實在看不下去忍不下去了,所以就另外選擇了其他手握兵權的將軍支持,讓天下迅速的陷入了內亂之中。
誰也不知道那個利益集團都包括哪些人,哪些家族,但這些家族的人對戰爭毫不在意,因為他們的實力強大到足以左右任何一場戰爭,戰爭的走向也完全在他們的控制之內。至於戰爭帶來的災禍百姓們面對的困苦他們根本不去計較,因為每一次朝代更替他們都是最大的受益者。這樣的勢力後來被唐朝的統治者慢慢的覆滅,想來也是天意,這樣對天下百姓也是一件好事,您認為呢?
※史料發現隋朝迅速土崩瓦解其實另有推手,揭秘那被掩蓋的歷史真相
※歷史中我國西南曾隱藏一支神秘大軍,他們讓華夏文明多延續數十年
TAG:原來歷史很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