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實驗室:延展人類奇思妙想
195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米勒和導師尤列做了一個震動世界的實驗。他們在長頸瓶里裝上溫水,水蒸氣飄進一個有甲烷、氨氣和氫氣的燒瓶,那裡頻頻閃動電火花。接著氣體被冷凝成液體,流回溫水瓶。一周後發現:水裡有多種氨基酸、糖類和脂類。這個實驗模擬了原始海洋如何孕育生命。
誰也沒見過早期的地球,但因為有了實驗室,奇思妙想得以延展,籠罩真相的帷幕得以揭開一角。
最早的科學實驗室,描繪在一幅6世紀羅馬書籍的版畫上。版畫畫的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坐在椅子上,用小錘敲一串懸掛起來的鈴鐺。書上說,畢達哥拉斯聽到金屬工人敲擊器皿,有了一個假想。他用鈴鐺證明:物體本身,而非敲擊力度決定音調的高低。
古代很少有專門的設備,模擬一種簡單和極端的大自然。中世紀後期,現代意義的實驗室才有了雛形。倫敦科學博物館的彼得·莫里斯說:「化學是第一個實驗室科學。」1556年阿格里科拉的名著《冶金學》中的插圖,描繪了一種化學實驗室的雛形:兩位工人給熔爐添柴,一屋的冶煉用具,有個研究員坐在桌旁,使用砝碼和天平。
觀察精心設計的人工裝置,比觀察自然更有益於增進知識,大概是17世紀被意識到的。托里拆利將水銀倒入玻璃管,讓管子口朝下豎立在水銀槽里,管子里出現了真空。儘管礦工們早就知道,抽水機將水提高10米左右就無法繼續,但托里拆利的創舉首次讓人們相信:伽利略說的「大氣的重量」是可以測量的;「真空」是有的。
義大利科學的花骨朵,百年後在英國盛開。18世紀的英國湧現出大量「自然哲學家」,他們在家庭實驗室里消閑度日,擺弄著新出現的各種科學玩具——製造真空的氣泵、分離空氣的氣槽、顯微鏡、壓力計、扭秤、溫度計、電堆……化學實驗室擺滿了扭成各種形狀的玻璃器,樣品齊整的櫥櫃和大小熔爐。
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科學史學者柯遵科認為,實驗室的興起,首先是因為科學本身越來越複雜。富蘭克林和他的同代人還要親自做實驗;隨著儀器增多,富人們甚至得僱用助手了。
英國偉人建立了啟蒙時代最有名的實驗室——瓦特和合伙人博爾特建造的索霍實驗室(Soho),嘗試從熱氣球到雕刻機的各種實驗,招待慕名而來的各國訪客,它附屬於蒸汽機工廠,但主要是滿足科學圈同仁的好奇心。
在新生的電磁學、熱力學和輻射研究時代,劍橋大學19世紀後期建立的卡文迪什實驗室獨領風騷。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的研究員閻康年說,在卡文迪什,研究員、實驗員和技工緊密結合,推動了從個人到集體的科學的轉變。
1932年,第一台加速器——高壓倍加器在卡文迪什製成,需要幾組人配合, 由此開創了大科學時代。卡文迪什1940年代發展到固定研究人員40人,研究生和訪問學者400多人,分為幾個組系,各成系統,各配車間、工人和計算機房,這種組織模式被今天世界各大科研機構採用。
實驗室一開始是私人擁有,往往是富二代,後來則由政府出資。德國人走在這一浪潮的前列。比如柏林大學物理實驗室本來是馬格努設在自己家裡的,後來被國立大學收編。一戰前,德國科學藉助大量新建立的實驗室趕上英法,化肥和化學武器從德國實驗室里流出。社科院科技哲學研究室的段偉文研究員說,德國政府投資實驗室,主要源於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國家民族體制。
美國政府也熱心於投資國家實驗室,段偉文說,這主要源於二戰和冷戰時期的國防與安全需求。迄今,由美國聯邦政府主辦或資助的國家級實驗室有720所,其中大型綜合性的有100所左右。
如果畢達哥拉斯看到今天實驗室的龐大規模,手裡的敲錘一定會掉到地上。CERN(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實驗室有13000名工作人員,它在2015年的一篇論文有5154位作者;CERN有6個大對撞機,其中LHC的隧道近百公里長;CERN每年花掉的錢,摺合成黃金有20噸,都化作了科學論文。(記者 高 博)
※西南地區首家「中國數字解剖實驗室」建成
※原代細胞培養難?金牌實驗員來支招
TAG: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