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置於悖論中的區塊鏈

被置於悖論中的區塊鏈

作者供職於銀聯商務股份有限公司數字貨幣研究小組

實習編輯王勝昔

責任編輯王孔平

其他生物的生活理念和行為規則寫死在基因中,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一成不變。然而,人類的理念受外界環境影響是會發生變化的,這也是區塊鏈「火」的原因。

區塊鏈「火」「燒」資本市場

區塊鏈最近很「火」,簡直在資本市場上「燒」起來了。

美國柯達公司宣布開發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照片所有權管理平台KodakOne,並計劃於1月31日發行加密數字貨幣「柯達幣」。1月8日柯達收盤價為3.10美元,1月10日收盤價為10.70美元,兩天內漲幅高達345%。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飲料廠商長島冰茶公司(Long Island Iced Tea Corp.)上月更名為「Long Blockchain Corp.」,並表示 「公司業務重心將轉向探索投資於充分利用區塊鏈技術的機遇」,該公司股價隨即暴漲。中概股公司中網載線1月4日宣布與無錫井通網路科技有限公司開展區塊鏈技術合作,股價一日暴漲698%。這些都讓人們隱隱聞到了「2000年.com」的味道。

區塊鏈如此之火都是拜比特幣所賜。2017年比特幣的漲幅有10倍之多, 10倍的漲幅放到之前的任何一年都算不上什麼,放到以後的任何一個年份都了不得。原因很簡單,體量小的時候,漲起來很瘋;體量大了,再瘋漲就比較難了。那麼區塊鏈到底是什麼呢?中本聰在《Bitcoin:A Peer-to 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一書中提到,區塊鏈是用於記錄比特幣交易賬目歷史的數據結構。

維基百科上給出的定義是「一種分散式資料庫技術,通過維護數據塊的鏈式結構,可以維持持續增長的、不可篡改的數據記錄。

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是,區塊鏈是分散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所謂共識機制是區塊鏈系統中實現不同節點之間建立信任、獲取權益的數學演算法。狹義上,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並以密碼學方式為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散式賬本。廣義上,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散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散式基礎架構與計算範式。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區塊鏈還沒有明確的、統一的定義。文字辭彙往往有這樣的特點,隨著知道並使用的人數越多,越不需要定義和解釋,人們都能意會但卻無法「言傳」,給出確切的定義似乎並不簡單。比如人、錢、互聯網、移動智能終端等這些辭彙常被使用,但要去給出明確的定義卻一時間讓人們難以說清楚。

筆者也沒有能力給出一個能夠得到社會認可的區塊鏈的定義,但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做一些嘗試,談談對區塊鏈的認識。

從「比特幣」延伸而來的「區塊鏈」

區塊鏈因比特幣而起,那就先從比特幣的角度來談談區塊鏈。

中本聰在《Bitcoin:A Peer-to 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一書中分別提到了「區塊」和「鏈」,並沒有提區塊鏈,區塊鏈是人們對其提出的概念的總結提煉。

中本聰的本意是發明一種點對點的、用於互聯網的電子現金。人們在現實世界中使用人民幣是一對一的實時轉移,即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把同一張人民幣同時支付給兩個人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互聯網上,由於人和人之間互不相見的,交易存在延時的情況,比特幣無法保證實時轉移,那就可能出現一個人把同一個比特幣同時支付給兩個人的情況,業內稱為「雙花」。為了解決比特幣的「雙花問題」,中本聰引入了「區塊」和「鏈」的概念。用後來總結的「區塊鏈」技術解決了比特幣的「雙花問題」。因此,從比特幣的角度來看,區塊鏈技術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用於記錄比特幣交易賬目歷史的數據結構。

人民幣在使用過程中不存在中心,只要不違法就可以在自然人之間任意流動。這不同於銀行卡是要在某一家商業銀行開戶,並且今後的每一筆交易也必須經過該商業銀行的系統處理。

貨幣是由各國中央銀行負責發行和管理的,這種模式被稱為「中心化」模式。與此相對,比特幣被理解為是「去中心化」,事實是這樣嗎?從規則層面看,中本聰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團隊,能夠發布比特幣白皮書,制定比特幣的規則,並挖出第一筆比特幣,那麼中本聰是不是可以看成是比特幣網路的中心呢?雖然挖出的每一筆比特幣是所在的節點(礦機)發行的,但它也是按照中本聰制定的規則產生並發行的。因此,比特幣網路在規則層面實際上是中心化的。

從網路層面看,比特幣網路也有「排他性」。比如不能在比特幣網路上使用瑞波幣,反過來也是如此。現實世界中的貨幣邊界是國家,虛擬世界中的貨幣邊界是網路。因此,比特幣在網路層面也是中心化的,脫離了比特幣網路也是需要兌換才能使用。

從節點層面來看,每一筆比特幣交易的記賬都是有中心的。比特幣網路平均每10分鐘記一次賬,而記賬權是需要節點去爭搶的。搶得記賬權的那個節點,算出後來得到全鏈認可的區塊的那個節點,在那一時刻就是比特幣網路的中心,因為所有節點都會把它提交的區塊連接到自己的鏈上。難道它不是那一時刻的中心嗎?因此,從節點層面看,比特幣網路實際上也是中心化的。

據有關機構研究,基於每周一次的統計,排名前4名的比特幣挖掘活動占整個系統挖掘活動的53%;以太坊前三大礦機占整個系統挖掘活動的61%。因此,無論是比特幣,還是以太坊,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中心的。

比特幣的另一個特點是防通脹,總量不會超過2100萬個。但是,現在數字貨幣超過1000多種,加在一起有多少,而且還在不斷誕生新的數字貨幣。還有就是,比特幣的分叉意味著什麼?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我們接觸到了一個「假區塊鏈」?

「Centralized」翻譯成漢語意思為「集中的,中央集權的;使處於中央的控制之下 」。「Decentralized」翻譯成漢語意思為「權力下放,將權力等自中央政府轉到地方政府;將工業、工人等自集中點分散到較大的區域內」。筆者認為將「Decentralized」翻譯成「去中心化」是欠妥的。不管是權力下放還是分權,權力中心依然是存在的,否則下放的權力和分散的權力由誰來行使呢?所以「去中心化」的翻譯非常不準確。

任何一項技術的普及都需要一個突破口,那麼區塊鏈最適合應用的領域在哪裡?筆者認為是類似權屬、權證、知識產權等領域。比如房屋登記,對時限要求不高,對準確性要求極高。這樣就與區塊鏈效率低、不可篡改的特性結合起來了。數據可以是分散式的、多中心的,但管理模式還需要是中心化的。

傳統組織為區塊鏈畫「鏡像照」

現在的組織體系,特別是公司企業,幾乎都是為了適應工業革命之後的社會大生產的需要建立起來的。而信息化革命的現實以及帶來的變革,確實對公司企業的組織架構提出了全新的挑戰。而區塊鏈也許蘊藏著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鑰匙。現在的互聯網企業幾乎不再按照職能來劃分內部組織架構,一個產品團隊裡面既有技術人員,也有業務人員,還有營銷策劃、美術設計等等崗位,幾乎就是一個小公司。

區塊鏈從規則上來看,任何一個節點在某一個時刻都有可能成為整個網路的中心。關鍵是要有一個規則,讓每一個節點可以在遵守規則的基礎上存在成為中心的可能。比如,有些公司就鼓勵內部創業、內部競爭,導向就只有一個,即為公司創造最大的價值的部分就是中心。比如,支付寶本來是阿里巴巴的副業,張小龍的微信團隊是偏距廣州的邊緣化團隊,但是這兩個互聯網產品如今的發展現狀卻是超過了馬雲和馬化騰當初的預期。

比特幣區塊鏈技術的規則就是贏者通吃、勝者為王。搶得記賬權就有權力享有該次所獎勵比特幣的全部,而不是計算出正確結果的所有節點平均分配,這也是互聯網經濟的特點。

區塊鏈的發展「遐想」

通過以上幾個角度的分析和思考,筆者有以下幾點想法。

第一,被視為「去中心化」的比特幣卻要通過中心化的交易所進行買賣,中本聰會怎麼想?

第二,按照中本聰的設想,比特幣是一種用於互聯網的點對點的電子現金,但是現在比特幣真正在互聯網上發揮貨幣支付職能的作用微乎其微,人們買賣比特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賺錢。中本聰看到這個局面,會不會「哭暈在廁所」?

第三,人們普遍認為區塊鏈有三大特點,即「去中心化、可追溯、防篡改」,因此可以用於防偽追溯。的確,一旦上鏈是無法篡改,但上鏈之前的真實性還是需要有一家中心化的機構來負責。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區塊鏈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人與其他生物的區別在於,其他生物的生活理念和行為規則是寫死在基因中,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一成不變。比如大馬哈魚的逆流產卵,角馬的大規模遷徙等,它們只有行動,不問個體利益。然而人類與之不同,人類的理念受外界環境影響,是會發生變化的。這也是最近因比特幣價格的上躥下跳,繼而帶火了區塊鏈的原因吧。

戳鏈接,更有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卡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G:金卡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