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滿族為什麼分為上三旗下五旗
文史
02-07
1601年,老罕王就把所屬的部眾分為四部分,分別用黃、白、紅、藍四色旗幟作為標誌。到後金建國的前一年(1615年),由於統一過程中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又在原來四旗的基礎上擴編為八旗,並建立完善的組織體系。早年所建的四旗的旗幟都是一種顏色,即「整色」或「純色」,所以叫整黃旗、整白旗、整紅旗、整藍旗,新增加的四旗都是在原有旗色之外鑲上不同的顏色,即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分別稱為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後來也許是為了書寫方便的考慮,漢字的「整」字寫為「正」、「鑲」字寫為「廂」。
民間有一種說法是「整旗」比「鑲旗」地位高,「上三旗」比「下五旗」地位高貴,有正副或主輔的關係。
這也就是目前很多電視劇所說的,我是上三旗的,你是下五旗的,我比你尊貴等等。其實際上,在清代,所謂上三旗和所謂下五旗之間的區分非常小,僅是皇帝本人親自統帥鑲黃旗、整黃旗、整白旗,而其他的五旗分別有自己的旗主親王、貝勒而已。
由此還有一些要說的話,記得十多年前剛開始有網路的時候,很多假冒的「愛新覺羅」,經常出來說我家是滿族整黃旗,我家祖上是皇帝云云,當時因為信息普計量和滿族歷史文化知識普及度不高,還真是忽悠了相當一批人,其實皇帝本人是是鑲黃旗的,而鑲黃旗是八旗第一旗(因為皇帝自己在鑲黃旗)。後來因為知識普及度和更多的真的愛新覺羅上網了,才逐漸少了冒充整黃旗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