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憶當年評澳對華政策引發的震動

憶當年評澳對華政策引發的震動

一篇署名評論,在澳大利亞政壇引起巨大震動,引得媒體紛紛跟進報道,也讓作者成了「名記」。這既得益於人民日報的地位,也體現了記者的職業敏感。

憶當年評澳對華政策引發的震動

李學江

2017年11月,澳大利亞政府發布了14年來的第一份外交政策白皮書,洋洋洒洒130多頁的文件,歸結起來就一個意思:強化澳美日印關係,要求美國繼續留在印太當頭,主導地區安全,平衡中國崛起,以防被取而代之。文件透出的心態,像是一個面臨遺棄的孤兒,扯著山姆大叔的衣襟乞求領養。

中國是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2016年的雙邊貿易額不僅突破1000億美元,而且澳方順差高達約300億美元,正是由於搭上了中國的經濟快車,澳大利亞才安然躲過了那場席捲美歐的金融危機。可近年來,澳政府卻以怨報德,屢屢在南海戳火,慫恿美國干涉南海事務。這就讓國人大感困惑,這不正是西諺所說的「反咬餵食的手」么?

其實,澳大利亞自由黨政府拉美遏華的政策遠非今日始,記者想起了20年前駐澳期間批評澳政府對華政策引發震動的往事。

評論《美國的「兩隻錨」》引發澳政壇巨大震動

1996年3月,霍華德領導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在贏得大選上台伊始,便拋棄了前工黨基廷政府提出的「面對亞洲」政策,重新抱緊美國的大腿。霍華德甚至公開稱:澳要充當「美國在亞洲的治安副官」。在他的推動下,當年7月末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防長佩里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三駕馬車訪澳,同澳外長唐納、國防部長及參謀長舉行3+3會談,強化澳美防務合作,發表了《澳美21世紀戰略夥伴關係聯合聲明》:增加澳美軍演的規模與頻度;同意美更新在澳間諜衛星地面站;同時在澳建立反導太空預警地面中繼站;加強兩國情報分享,等等。澳大利亞還私下要求美國在澳設立軍事基地,並在東亞構築反導系統。會後美國防長佩里表示:「美澳聯盟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牢固。」這樣,美國在西太平洋有了「兩隻錨」:北面是日本,南面是澳大利亞,這兩隻錨支撐起美國在東亞牢固的軍事存在。

鑒於其遏制中國的意圖不言而喻,會談聲明發布當晚,筆者就撰寫並發回國內《美國的「兩隻錨」》一文,對會談和兩國意圖進行了剖析與批駁。評論指出:冷戰的結束非但沒有使美國的戰略意圖有所收縮,反而出現了趁機擴充之勢。柯林頓同年4月訪問日本時,推動強化美日安保體系,要共同應對所謂「遠東緊急事態」,現又在南翼擴充據點。霍華德在即將啟程訪日時明白表示:安全問題將是澳日會談的重點。評論警告說,「看來美國是很想將這兩隻錨當成螃蟹的兩隻螯來使用的」。

1996年8月6日,人民日報《國際》版刊發本文作者的評論。

評論刊出後,竟然在澳政壇引起巨大震動。8月7日澳通社發了通稿;同日,澳幾大電視台均在黃金時段將其作為第二條要聞予以播發。8月8日,澳大利亞五大全國性報紙——《悉尼先驅晨報》《澳大利亞人報》《堪培拉時報》《時代報》《金融時報》等都在第二版頭條或上方刊出了有關報道,標題多為「中國抨擊澳外交政策」,澳最具影響力的兩大報紙《澳大利亞人報》和《悉尼先驅晨報》還就這篇評論分別發表了社論和評論文章。

澳大利亞最大的政治性報紙《澳大利亞人報》1996年8月8日第2版。

令人奇怪的是,澳媒體多稱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批評澳美同盟,這讓記者頗感疑惑。澳大利亞電視台在播發時,先出現的是天安門鏡頭,接著是人民日報的報頭,當畫面轉向評論時,才看到原來說的「社論」,其實就是本人的那篇署名評論。

當時澳外長唐納正在馬來西亞訪問,他的記者會被追問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看待中國政府(人民日報)對澳外交政策的批評。這弄得唐納極為被動,他先說還沒有看到原文,又說,他日前曾就澳美部長級會談向錢其琛部長吹過風,日後將向中國做進一步的解釋。同時,澳副總理費舍也被記者們團團圍住追問。費舍表示,澳美關係是澳的內政,而澳美聯盟早就存在。

《悉尼先驅晨報》1996年8月8日國際版評論。

數日後,《澳大利亞人報》記者格林利斯來到記者站要求採訪。我問他:這不過是一篇署名評論,為何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他答說:眾所周知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的喉舌,在我們看來她代表的就是中國政府的立場;而且,這是有史以來中國第一次點名批評澳大利亞,能不引起重視嗎?第二天該報在第二版再次刊出了人民日報和本人的照片。同時,《星島日報》《明報》《澳洲新報》等全澳各大中文媒體也紛紛跟進報道,一時間,本人在澳大利亞成了「名記」。

上述反響本人都及時向報社作了彙報,並將各報相關報道的剪貼傳回了報社,得到了報社領導的肯定與支持。國際評論組時任組長林皎明還打來電話表示關切,要本人在出行時注意行車和人身安全。人民日報前後兩任總編輯許中田和王晨於1999年、2002年訪澳時都觀看了澳大利亞電視台報道此事的錄像和報紙剪報。許中田在南澳阿德萊德會見了正在家鄉競選連任的唐納外長(當時有外事局李文政副局長隨行),唐納指著本人對許中田說:「自那以後,澳大利亞駐北京使館都要將李先生髮在人民日報上的文章譯成英文及時傳送給我看。」

2002年春,霍華德在總理辦公室會見人民日報代表團。

多次嚴詞批駁澳荒謬政策以配合我外交工作

不久後,霍華德政府又發表了首份《國防白皮書》,再次指責中國對地區安全構成威脅,強調澳美同盟的重要性。澳防長麥克拉倫甚至敲著桌子,點名批評中國的「富有侵略性的行為」。人民日報多次刊出本人的評論和述評,對這些論調予以嚴詞批駁,一再在澳引發強烈反響,澳外交部甚至召見了我駐澳大使華君鐸(華大使後曾出任上海世博會中國政府代表),就本人的評論提出抗議,但當即被華大使駁回。華大使表示:中國記者的報道與評論陳述的都是事實,並沒有任何歪曲,其評論理所當然地表明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在使館會上,華大使表揚了人民日報記者的敏感,並對本人說:記者可以多唱唱白臉,這有助於配合外交工作。

達賴訪澳時,霍華德無視中國勸阻,表示要會見。本人查尋歷史資料,撰寫了題為《從事實看誰是最大說謊者》一文,將西藏之前幾乎沒有學校與醫療機構,與新中國成立後學校與醫院的普及,用具體數字列出。同時附上達賴過生日時其政府下令要求奉獻新鮮人皮和人腸的命令。華君鐸大使看到文稿後,讓使館印發給澳聯邦議會議員和澳各大主流媒體,期間被《堪培拉時報》等媒體引用。有澳大利亞記者舉著這份材料追問達賴,令其十分尷尬。達賴無法否認事實,只答說:如果他仍在西藏主政的話,是會推動社會進步的。

本文作者(右)與霍華德總理交談。

台灣「大選」期間,澳大利亞外交部和主流輿論一唱一和,指責中國對台實施武力威脅,危及地區和平,一時間甚囂塵上。於是本人給《澳大利亞人報》寫了一篇英文評論,原題為《不放棄使用武力才確保了台海的和平》,但發表時被編輯部改為《武力敵對防止台灣漂離》,副題是《李學江爭辯說:中國不能排除使用武力》。西方主流觀點認為,正是「恐怖平衡」,即美蘇相互核報復的威懾戰略才確保了戰後40年的世界和平。本人的評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據此指出:也正是由於中國大陸不放棄武力威懾,才使得台灣當局不敢越雷池「宣布獨立」,從而確保了台海和平。這篇評論發表在澳政治性大報《澳大利亞人報》2000年3月24日言論版上。

2001年澳大利亞鼓動美國在東亞建設導彈防禦體系的同時,還有意推動建立澳美日韓四國安全聯盟,對此,人民日報發表了本人的述評,題目是《四國結盟意欲何為?》,揭露其試圖在東亞建立「小北約」,以遏制中國的圖謀。經澳主流媒體的轉述報道,述評再次引發反響。《堪培拉時報》還專門就此採訪了本人,並請正在澳訪問的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布萊爾就此發表看法。唐納外長面對記者的追問,不得不表示:這只是個初步意向,如果中國政府對此表示懷疑和反對,我們會重新考慮。其後這一議題也就悄無聲息地消失了。想不到在16年後,這一構想再度復活,並有所擴大:雖然排除了韓國,卻加上了印度,意在構建美日澳印聯盟,即所謂的「印太戰略」。而最賣力推動這一圖謀的就是澳大利亞和日本兩國了。

其實,兩國遠隔大海和印度尼西亞,中澳間有著眾多可互利共贏的領域,並不存在根本性的利害衝突。中國從來都沒有,也不會威脅到澳大利亞,而歷史上曾入侵過澳大利亞的唯有日本。可澳政府卻急於討好美日,竭力鼓吹遏制中國,不僅爭著做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治安副官」,還在南海問題上進行挑撥。究其背後原因,是澳大利亞政府的決策者仍未擺脫冷戰意識,沒有看清世界格局發展變化的大趨勢。

(作者系人民日報駐澳大利亞原首席記者)

責任編輯:武艷珍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聞戰線 的精彩文章:

TAG:新聞戰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