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民俗——漫話中國年俗 領悟傳統文化之過大年13
李福蔚,小字敬安,筆名夫愚。漢族,1941年7月生於陝西省寶雞賈村陵一村。曾任鳳翔師範黨委書記、寶雞市小學教師培訓中心書記兼行政總負責。先後出版《西府民俗》、《西府城市民俗》個人專著,並分別獲中國文聯、中國民協首屆、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撰寫的近百篇有關民俗學、倫理學論文,寶雞民俗博物館特邀顧問,並編撰了《寶雞民俗博物館》和《鳳翔民俗博物》布展文本及《寶雞民俗文化叢書》、《寶雞民俗陳列》、《寶雞民俗集萃》。出版《聞道錄》、《尋根錄》、《探俗崇雅》等個人民俗專著。
為什麼要「過年」民族盛大節,從炎帝始創農業,儺舞祈年以及黃帝的慶賀驅「年」勝利,到虞舜即太子位率眾官祭天,距今有四五千年,成了民族的標識,而代代相傳。
過年春節是農耕文明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識。「年」不僅是文化符號,也是時間單位。十二個月365天為一年,年節定製於計時單位的「年」。古人說:「農為天下之本。」因此,「年」的時間概念就是根據農作物生長周期而逐步認識的。所以,「祈年成」是春節的「源頭」和「主旋律」。從炎帝起到周代就出現一年一度的歡慶農業豐收的祭祀慶賀活動,到漢代曆法定製,形成節日,那時稱「元旦」。所以,有「百節年為首」,成為中華民族諸多節日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日。中華民族是農耕民族,不是游牧生活的馬背民族,以農立國,就要應天時,春種秋收,盼企風調雨順,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向大自然索取求得生存的物品,根據曆法時序,每到年末歲首,懷著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向大自然表酬謝之意,祈求大自然在新的一年裡仍賜豐收和好運。以「我們善待萬物,萬物以將善待我們」的樸素情感,以謙和心態,載歌載舞進行慶賀,祈年成、追求人與自然和諧。久而久之,形成俗制。成為民族標識,區別於西方陽曆12月25日「聖誕節」。
※石鼓講壇——石鼓文的製作年代2
※《論語》解析——溫故而知新
TAG:周道文化孔子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