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北京,柏林何去何從
德國《商報》網站2月3日文章,原題:德國必須迎接中國挑戰 在德國,中國被認為屬於「未知的未知」。兩國經貿關係密切,往來廣泛,但中國並未得到德國公眾應有的關注,這似乎令人難以置信。
德國目前的繁榮要部分歸因於中國的快速增長。中國經濟與我們完美互補。隨著收入水平上升,中國越來越多進口德國製造的高端消費品。但這種夢一般的理想夥伴關係行將破裂。中國在附加值階梯上大幅攀升,與德國經濟的核心——高科技的高價值產品生產——競爭。柏林阻止中國投資收購德國高科技公司,想抑制這個進程,但中國是擋不住的。10年內中國將在幾乎所有未來產業超過德國。事實上,我們在一些領域已然落後。
過去30年來,中國從一個幾千年的封閉農業社會向世界開放,利用全球化力量突飛猛進,成為現代工業和服務業的社會。但中國文化的底層結構未變。在漫長歷史中,中國人總是吸收外國影響,卻不喪失自身特點。這是中國仍為中國的根本原因。最新信任度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絕大多數年輕人,特別是曾在西方留學的,不認為西方文明堪當榜樣。相反,他們覺得自己國家會有更好的未來。
當今世界正出現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新競爭,這次是西方與中國之間較量。北京力圖打破西方支配的單極世界秩序,以新的多極秩序取而代之。北京的「新絲綢之路」在資金和外交及地緣戰略上首要服務於這種目標。這條當代貿易路線使歐洲受到新離心力衝擊。
柏林是否應參與該計劃,利用其帶來的新機遇?抑或出於政治原因選擇旁觀,仍忠於視該計劃為攻擊其全球霸主地位的美國?是否還有第三條路,與歐洲夥伴一道建立一個新的真正多極世界秩序,而非是美中獨霸,也非雙頭壟斷?
柏林對此類問題尚無合適回答。鑒於其中利害關係,中國須從一個「未知的未知」變為「已知的未知」再到「已知的已知」。德國是時候制定明確的遠東政策了。(作者斯特凡·巴倫,陳俊安譯)
TAG:關注我的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