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漸行漸遠的民間匠人

漸行漸遠的民間匠人

漸行漸遠的民間匠人

文/朱榮菊

現在祖國盛世,經濟繁榮,各類商品應有盡有。充斥於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角落,滿足人們的需求。以我七十多歲的年紀,看著這繁榮的景象,不禁感嘆真是換了人間。社會發展變化太快太大了,彷彿有時光穿越的感覺。

舊時匠人們的形象,一次次把我拉回那早已消失的年代,那時商業不發達,交通不便利,各行業匠人適應當時社會需要而產生和延續著。他們農閑時外出,農忙時回家。走街串巷,招徠生意,或趕集設攤,或定點門市經營。靠的是一門獨特的手藝,用辛勞付出,掙錢養家,滿足人們的需求,就近交易,方便市井百姓,是當時比較受人歡迎的行當。

千百年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無數精湛的手工工藝,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漸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只留在老年人的記憶里。為了挖掘歷史,記住我們魚台先輩人的生活狀況,我把上世紀五十年代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的,農村老匠人展現給大家。

流動打鐵匠

流動打鐵匠常常是推著舊社會沿用多年的木製獨輪車。叫紅車子。車上裝的滿滿的,紅爐架、砧子、大中小鐵鎚、火鉗、風箱等專用工具;還有鋪蓋卷、炊具、鍋、碗、水桶等生活用品,這就是他們流動的家了。一般都是三個人,一個人拉風箱,兩個人配合打鐵。

鐵匠常在寬敝出入方便的村中央選地方支攤。鐵匠大都皮膚黝黑,身體粗壯有力,粗腿大棒的。這可能與他們常在露天打鐵有關。常言道打鐵必須自身硬嘛。支起紅爐生起火,火苗在風箱推拉間斷的風中跳躍著歡快的舞,映紅了鐵匠的臉。不多時,爐火中的鐵被燒得通紅,師傅一手用鉗子夾出放在砧子上,師徒二人配合默契地對著紅鐵敲打。隨著他們嗨嗨的號子聲,發出咚吭、咚吭有節奏的敲擊聲。紅色的火星四濺落在地上和他們長長的落地圍裙上。火鉗不時地使鐵變換方位。打了一陣後再燒再打,幾次後一個新產品就做好了。然後放在水桶里淬火,水裡吱溜一聲,立刻冒出水汽,鐵件就變成了黑灰色。打鐵看上去是個純力氣活,實際上燒的火候,淬火都是有嚴格的把握才行。鐵匠揮一把汗,顧不得休息,接著干另一家送來的活。他們也做新的,也修舊的。鄉親們送來的活有用久的菜刀需要加鋼的,有損壞的鐵犁頭,禿了的耙釘,掉齒的抓鉤等生產生活黑鐵製品。

到了該吃飯時,他們自己做飯吃。先把盛上水的鐵鍋放在爐火上,三把兩把和好了面,那邊爐上鍋里水也開了,利索地把面撕成碎片扔到鍋里。這是農村人常吃的一種麵食,不用刀不用板,省事又打餓。不多時,每人一大碗抻面瘩就端在手裡,就著自帶的鹹菜或辣醬吃起來。鄉親們也常把自家的菜端給他們吃。

活幹完了,他們就熄了爐火,裝車,告別鄉親,推著大棚車向另一個村莊走去。笨重大風箱,跳躍的火苗,粗壯的大手,赤裸的臂膀,揮灑的汗水,有節奏的敲擊聲,牢牢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舊時鄉村木匠

那時一般較大的村都有木匠。那時木匠全靠手工,一斧一刨全靠兩隻手和技巧。中式傢具是隼卯結構,無一個釘子,所以木工工具特多:大中小刨子、各式鑿、錛、斧頭、墨斗、大中小木鑽、定規、角尺等。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就是從木工的工具說起的。

那時農村造房多是草房,用的是家材木。細點的做檀條,檀條中直的做脊檁,大木頭做梁頭和插首。建房前先做好木過木和門框窗框,建好後再射門窗,安門窗。

誰家嫁女也是請中意的木匠來打嫁妝。先把備好的圓木去皮,打線,一頭栽在木地里,圓木兩邊搭上腳手架,兩個木匠站在腳手架上,按打好的線拉大刨。拉好一頭,再把木頭倒過來,用同樣的方法鋸方一頭。這樣按需要拉成薄厚不一的木板。薄的做箱板、桌面,厚的做凳子、傢具腿。木板經晾曬、烘烤定形後,開始下一道工序:用墨鬥打線,按線把木板撕成橙子,再截成需要的長度。橙子的四個面都要用刨子刨光滑。刨好後同種尺寸的擺放齊,用慮子畫記號,再用鑿用錘打眼,挖成正好的長方形,把隼插進去,略硬棒也不空正好,隼眼好,才算好木匠。做面的板要用刨子刨的很光滑,用水膠粘成需要的尺寸。再開始拼裝,要好多天,管吃飯,最後按天或按件算工錢。木工在農村是較受人羨慕的職業。因我家請木匠打過傢具,全過程我都知道。

磨剪子戧菜刀

每當一聲聲悠長的"磨剪子唻戧菜刀"吆喝聲傳來,村裡女人們便會拿出做針線活的剪子或家用不快的菜刀讓人給磨。這個活無需大力氣,技術含量不高。干這活的多為較貧困的男姓老年人,串鄉出來掙幾個零錢,補貼家用。

磨刀人衣著一般較破舊,腰裡別著旱煙袋。肩扛一條凳子,一頭固定著手搖砂輪、磨石、小水桶、一頭掛放著工具筐,內裝戧子、小錘等工具。走到送活的人家門口,坐在板凳上,接過要修的剪子,又戧又磨又敲一陣後,拿出備好的破布頭,讓人試試快不快。好用了,人家給一角兩角的錢。趕到飯頓,給個饃吃,給點水喝,乾的活就不要錢了,還千恩萬謝的。幹完活有點空閑時就拿出旱煙袋,裝上自種的煙葉絲吸一袋。然後扛著凳子,長腔吆喝著走了。

補鍋鋦盆

現在誰家的鐵鍋漏了很爛了,就隨之丟棄,買新的,這在以前可捨不得扔,特別是砂缸砂盆兒就會更捨不得扔了,花較少的錢讓人給鋦上,照樣可以用多年。這就成了補鍋鋦盆兒這個職業的出現存在。

他們遊走在鄉間,推著木製獨輪車,那是叫土車子,邊走邊吆喝,有來送貨的了,就坐在小板凳上忙活,送活的多是做家務的女人們。鄰家的大媽拿了一個鐵鍋,結果說是漏了,有個小洞。補鍋人接過來,小心翼翼的把漏處打了個補丁,裡面的補丁小且平滑,外面的略大些,里外用鉚釘鉚在一起,外面抹上膩子就好了。

我奶奶拿出一個爛成兩半的沙質面盆,補匠接過來,看了看說,這盆能鋦就是費工費料,錢得多點。一陣討論還價之後,奶奶說鋦吧,那也比買新的合算,我看著他拿出專用的鑽,沿著裂紋兩邊在盆外面打了十幾個相對應的小孔,再拿出備好的較大的巴鋦子安在孔里,輕輕敲打巴鋦子再抹上膩子,裡面光滑對接,嚴絲合縫,只在外面能看出巴鋦子。奶奶很滿意,又在盆沿下刷了一道鐵絲,就更好了。另一個大媽拿來了一個小瓷壺的破蓋讓修,鋦匠拿出很小的鑽鑽好孔,用很小的巴鋸子給鋸上了。據說這種鑽是金剛鑽,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的歇後語也是從這裡說起的吧。

剃頭匠

舊時剃頭匠,挑著擔子,一頭是盆架臉盆兒,一頭是火爐外帶工具箱,內裝手動推子,老式剃頭刀、剪子、背刀布、圍裙、毛刷等工具,剃頭挑子一頭熱這個歇後語由此產生。

剃頭匠挑擔子,轉衚衕,有生意就放下挑子開張。他們常趕農村集市,多在集頭設攤兒,冬天找個避風向陽的暖和地,夏天找樹蔭涼子,傳統的剃頭手藝,服務對象一般是農村的老頭,剃光頭刮臉,你看他拿起剃刀,在掛著的背刀布上,來回背幾下,刷刷刷,用不多時,一個頭就剃好了,再背幾下剃刀,刮鬍子,滿是皺紋的臉和脖子上的胡茬子,轉眼間一掃而光,刮的乾乾淨淨,這可是個手藝活,一般年輕人做不來。

隨著時代的變遷,電動理髮工具的普及,電動剃鬚刀的產生,剃頭匠的生意越來越不景氣,年輕人也不學這活,剃頭匠將逐漸消聲匿跡。

吹糖人做糖畫的藝人

提起糖人糖畫,總會喚起我塵封已久的童年回憶,製作糖畫吹糖人是一種傳統的手工工藝,挑著擔子,擔子放下就是操作台,有加熱爐熬糖的小銅鍋、糖料和製作用的石板。

據傳說這個行當的祖師爺是劉伯溫,當年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時,劉伯溫僥倖性逃脫,被一個吹糖人的老人救下,互換衣服後,隱姓埋名,流落他鄉挑擔子,賣糖畫吹糖人,他創造性的做各式糖畫糖人。

他又教了許多人為徒,這門手藝就傳開了,成了一門吃飯的行當,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村裡每當聽見做糖人的銅鑼聲,孩子們都歡呼雀躍。死乞白列的,求大人給錢去買。做糖畫的用小勺盛點熬好的糖稀膠滴在石板上,隨著他手的迅速翻動和左右滕挪,轉眼一幅糖畫做成了有動物圖像龍、鳳、大公雞,也有花的圖形,用一根小竹籤兒蘸上點兒糖稀,往上一粘張就拿起來了,插在放糖畫的草把子上,誰願意買哪個就取哪個。

吹糖人也是用麥芽糖和白糖混合,熬成糖稀,取一點在手上,並不燙,插上一根小管子,邊吹邊用手不停的捏,很快趁熱糖人就做成了,有動物造型,公雞,小雞豬等,也有人物造型,關公耍大刀,孫猴子拿棒等。糖畫糖人兒都很受小孩子喜愛,記得我買過一個糖公雞,還與別的孩子相比較,看誰的更好看,待到看足了,玩夠了,再一點點慢慢的品著味兒吃掉,最後連竹籤都是舔幾遍才扔掉,在那沒有零食甜品匱乏的時代,別提有多好吃啦,麥芽糖香甜的味道至今不忘。

貨郎挑子

貨郎實際上是流動商販,每當聽見「咚不隆咚、咚不隆咚、咚咚」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是貨郎挑子來了,挑子當街一放,很快就被圍得像鍋框一樣,多是家庭婦女和孩子們。挑子一頭是小百貨櫃,上面有玻璃蓋。透過玻璃可看到一個個的小方格。裡面放著各種小日用品,女人們在挑選她們需要的針頭線腦:頂針、別針、扣子、鞋帶、各色縫衣線;女孩則選購花發卡子、雪花膏和海帕油(一種用花扁貝殼裝的抹手油)。我們小孩則睜大眼睛尋找,看看有什麼好吃的和好玩的。挑子的另一頭常帶著小孩兒喜歡的東西,不外乎是小皮球,小哨子、多色玻璃彈珠、能吹響的彩色泥塑娃娃,還有鑼絲糖、糖豆等,看中一樣,就纏著大人要錢去買,要不然就回家到處找破爛來換。大人也是有錢的用錢買。沒錢的用長頭髮、膠鞋底、破幣等來以物易物。

貨郎遊走四方,不辭辛苦,流動售貨,方便百姓,滿足了對小商品的需求,自己也有的賺,各得其所。

賣鞋樣子、剪花的

舊時農村集市上常有心靈手巧的婦女擺攤,專賣鞋樣子,各種彩色的絲線,做花鞋的花樣子。

從前人們穿的鞋全靠手工做,不會剪鞋樣子就到集上去買。有圓口鞋、方口鞋、三塊瓦的等種類。當面按腳大小剪出鞋底樣子,鞋幫樣子,回到家照樣子去做底、做幫。女人和小孩常穿花鞋,自己不會剪,就集上買相中的花樣子和彩絲線,回到家把花樣子固定在鞋幫上,按樣子插花描雲,做花鞋。

現如今各式各樣的機器製鞋到處都有賣的,比手工做的鞋便宜結實又好看,已經很少有人做鞋子了。打一天工掙百多元錢,能買許多雙布鞋,手工做一雙布鞋,快手也得好幾天。誰還手工做鞋。這樣一來,賣鞋樣、剪花的也失去了市場。

當時還有許多活躍在市場的匠人,如:錫匠、殺豬匠、彈花匠、張籮的、扎簸箕的、扎篦子的、造紙匠等等。這些匠人都為經濟的發展,為人們的文化生活的繁榮,人工技藝的傳承作出了巨大貢獻,有的技藝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世上各種事物都應運而生,不用則消亡,匠人也是這樣。隨著歷史的前進,社會的進步,現代工業化的浪潮席捲一切。機械化代替了手工製作,農村老匠人大多失去了用武之地。老的已老去,年輕人都已改行,農村匠人這些行業慢慢淡出歷史舞台,漸行漸遠,永遠地定格在老年人的記憶里。

新時代新氣象,在日新月異的祖國大建設洪流中,又湧現出一大批掌握特殊手藝技能的新匠人。我們的大飛機、天眼、高鐵、橋樑等。國家大型重要機器設備在建造過程中湧現的新時代的高級藍領和工程師們,正在發揚老匠人的精神,在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的祖國將更加美好。

向您推薦

編輯:靜心而為

主編:五月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台縣老年大學 的精彩文章:

谷亭鬧市斃日寇 運糧河畔炸船邦

TAG:魚台縣老年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