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母是你的「圈外人」卻始終是最牽掛你的人

父母是你的「圈外人」卻始終是最牽掛你的人

編者按

還記得上一次和父母合影是什麼時候嗎?還記得上次與孩子促膝而談的時間嗎?

據微信統計,在去年除夕當天發出的2900萬自拍紅包中,幾乎難尋與父母的合影。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帶來了交流的便利,但代際隔閡的高牆似乎並沒有因此而打破。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彷彿永遠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春節馬上就要到了,闔家團圓的時刻往往也是容易產生矛盾隔閡的時段。如何與父母有效溝通,困擾著很多年輕人;如何與孩子和睦相處,也是不少父母的憂慮。

最近刷爆朋友圈的「旅行青蛙」,也許讓我們學會換位思考、彼此理解。而更重要的是父母與孩子都需要共同成長,彼此打CALL。

調查顯示:如今的父母對子女的理解和支持,遠超想像。

儘管你把父母設置成「圈外人」,但他們始終都是最牽掛你的人,最愛你的人。

一隻旅行青蛙,有的人看到歸來,有的人看到遠行;有的人發現世界,而有的人發現了愛。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是——根與翅膀。無論何時請記得飛翔;無論何地,都記得回家!

「養蛙」與養娃

■ 胡楊

你為什麼哭泣

最近看《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父母是你的「圈外人」嗎?》,第一段就戳中了要害:「你還記得上一次和父母拍照是什麼時候嗎?據微信統計,在去年除夕當天發出的2900萬自拍紅包中,幾乎見不到與父母的合影。」

回想兒子這幾年,除了18歲成人儀式拍過合影,的確已經很少合影,而且平時也不讓我給他拍照。

不由得想起那天兩次「迎風落淚」。一次是那天中午,同事在我的朋友圈發現一張我和母親一起坐著看夕陽的照片,她說想用,讓我寫個照片說明。我寫道:「你陪我長大,我陪你看夕陽。」

那一刻突然很想念在老家的母親,她還好嗎?最近老家總是下大雪,屋裡冷不冷?記得那是正午12點我散步的時間,想著想著就迎風落淚了。

結果傍晚翻看朋友圈,看到以前鄰居女兒甜甜發的一條微信,是一張鄰居夫妻的背影,現在上大三的甜甜寫道:「一抬頭看見老爸老媽走在前面,這大概就是幸福的樣子。」而我發現,我兒子點了贊。他可是從來沒給我點贊過,我一直都是他的「圈外人」。

那一刻,我一面留言「真是幸福一家人啊,還是女兒好」,一面悲從中來。

晚飯後照樣出門散步,寒風凜冽,眼淚又止不住地流。於是截圖兩個,一個是我陪老媽看夕陽,一個是田田發的微信,一併發給兒子,說:「今天哭了兩場。愛之深,傷之切。」

兒子很快發來一個擁抱的表情。我的眼淚更加洶湧。

我不得不承認,我與兒子的溝通不那麼令人愉悅。我在努力改變,比如最近在社區圖書館借了蔣勛的《孤獨六講》,看完之後最深的感觸是:要尊重孩子的孤獨。

超過一半的子女把父母作為「圈外人」

最近一份來自騰訊社交IDEA+創意洞察實驗室的調查給出了這樣的數據:1.13億的微信用戶生活在異鄉,其中33.92%的網友一周也不能跟父母通一次電話。

微信已經成為重要的交流方式,但是52%的子女表示曾經屏蔽父母查看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沒有加父母為好友。

「如果知道自己被孩子屏蔽朋友圈,你怎麼想?」 受訪父母表示,除了不高興、難過,或者試圖理解外,很多父母會進行自我反思甚至因此陷入自責。他們說:「我們就是想多了解孩子們的近況,希望孩子開心快樂。」

而對於屏蔽父母這件事,子女的回答是:「屏蔽父母是因為父母不能理解自己,還會瞎操心。」

然而關於「父母對孩子的支持」的測試顯示:父母對子女的理解和支持,遠超子女的預期。即使是類似「不生孩子」「不上班」「離婚」這樣的問題,父母也顯示出高於子女預期的寬容度。調查發現:經常和父母溝通的孩子,更有信心能從父母處獲得支持;經常和子女溝通的父母,也更傾向於支持孩子的想法。而越是觸及內心的問題,子女越是不願向父母敞開心扉。

「養蛙」與養娃

說到父母與子女的溝通問題,最近一款火爆的小遊戲《旅行青蛙》,在我看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有一個12歲女兒的「養蛙」朋友說:「最近朋友圈被一隻小青蛙刷屏了,幾天前我還對頻繁念叨自己蛙兒子的朋友表示嫌棄,結果現在也化身成一個操心墨跡的老母親,不可自拔。這就跟養娃一樣,怕他飢來怕他寒;他在家的時候,我就盼著他趕緊出去玩;他出去玩的時候,我就盼著他趕緊回來。這不正是我們做父母的想法嗎?」

一個年輕朋友坦言:「養了幾天蛙,我開始理解父母了,也終於明白最愛我的人是誰。」

據說《旅行青蛙》是日本生育部門為了測試年輕人生育意願,聯合遊戲公司開發的。如果玩遊戲超過一周,遊戲就會給玩家發一封3500字的長信,鼓勵生個娃。

其實,一個網路熱詞或者遊戲的廣泛流行大多有深層的心理訴求和群眾基礎。在一隻虛擬的旅行小青蛙身上,我們彷彿看到了父母與孩子關係的眾生相:

當青蛙帶上你準備的背包出去之後,你就開始想念他。我現在寫稿的時刻,兒子大約已經到了崇禮的滑雪場,早晨5點出發,說三天以後回來。

他出去1個小時了、3個小時了、5天了……怎麼還不回來啊?怎麼連明信片都不寄一張回來呀?是在外面迷路了嗎?忘了媽媽了嗎……

而我的擔心是,他會不會摔著、凍著、餓著……

種種的猜測、擔心、憂慮,這就是父母。

青蛙出去旅行背包里的東西也分檔次,越好的東西越貴。每隔一個小時你要收一次四葉草,四葉草越多蛙才能吃得好用得好,不能讓他受委屈。甚至會花錢充值,就希望他能去更遠、更美好的地方去看看……

在能力範圍之內給孩子最好的!這也是父母。給他買上千元的耐克鞋,自己穿300元的皮鞋……不管窮富,給孩子的都是最好的。

我在想:如果每個孩子都能從「養娃」遊戲中認識到父母的用心,體會他們的愛心,那麼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就會消減。

當然,做父母的也要時刻換位思考。愛孩子就要學會放手,這是愛的成全。

的確,一隻旅行青蛙,有的人看到歸來,有的人看到遠行;有的人發現世界,而有的人發現了愛。

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禮物是——根與翅膀。無論何時請記得飛翔;無論何地,都記得回家!

「我媽讓我幫她下載了一個,然後她把那隻青蛙起成了我的名字。現在我媽的手機里養了一隻「我」。她很開心地和我說,那隻叫「我」的青蛙給她寄明信片了。我希望我能是那隻青蛙,至少看起來可以讓我媽開心。但我覺得肯定不如它,不如那隻青蛙。

我媽養了一隻蛙,名字就叫……

■ 圓十二

上個周末我感冒很嚴重, 窗帘不拉、燈不開沒日沒夜地睡, 吃不掉的外賣在地上丟了好幾袋。整個人發熱的時候,就開始思考,要是死在這屋裡可怎麼辦?過幾天被鄰居發現的時候,會不會登上社會新聞……

但是後來我沒死,因為最後我媽來了。我媽說好了這周來我這裡,本來想把自己打扮成一朵向日葵,以生機勃勃的樣子迎接她,,但計劃總趕不上變化。

從小到大,我總怕給我媽看見自己的慘,但最慘的時候總能碰見我媽,準確地說是碰見我媽來救我。

我媽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年婦女,拖一大箱子行李撲啦撲啦地從東北趕來。我本想死撐一下,裹了大衣出門接她,「媽,你箱子沉嗎?我給你拿吧?」結果「媽」字還沒說出口,整個人就因為一天沒吃飯差點暈倒在她前面,原形畢露。

不是所有的時候你都覺得自己沒用, 只是很多時刻站在我媽面前,我就覺得自己好沒用。

進門我媽就開始嘮叨,我不懂得照顧自己,停下來後轉身去廚房開始給我煮麵條。

我覺得怪對不起我媽,但那個時候只想乖乖躲在床上做一個孩子。

但其實我不想做一個孩子,我想做一個大人。因為我也老大不小30歲了。

整整兩天我都躺在床上,玩最近流行的養蛙遊戲。盯著手機屏幕看著青蛙有沒有回家,這個時候我總想起我媽。因為我媽也喜歡給我收拾行李。

從小到大,我總是出很遠的門。她有個毛病,每次都要把我裝好的行李箱重新再裝一遍,然後讓我所有的東西都不知道放在哪兒了,再打電話一個個問她。

隔著屏幕等青蛙給我寄明信片的時候,彷彿看見了我媽隔著屏幕研究我微博的樣子。大多時候她根本看不懂我在社交網路寫的是什麼,只能透過一些隻言片語蛛絲馬跡看看我最近認識了誰、最近去哪玩了、最近在幹什麼、是不是很快樂。

這時候我身邊的媽開始抱怨我不跟她說話,什麼事也不告訴她,就像我對那隻青蛙也一無所知。在我媽面前,我就是個話很少的混蛋,我的包里有很多秘密,我總是出門,卻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回來。

從小我一直聽不認識的人和我媽說我是個好孩子,我聽得很煩,我很想讓他們快閉嘴。因為我自己知道我肯定不是一個好孩子,至少不是我媽媽的好孩子。

我覺得我肯定做不了一個好孩子的時候,就希望我媽也不要做一個好媽媽。這樣我們就扯平了。

我認真地戳著手機的時候,我媽遠遠地看著我,問我在幹嘛。我說養青蛙。她問我手機里怎麼養青蛙,我說挺無聊的,養了一隻青蛙之後其實也幹不了什麼,就看看它等著它就行。

我媽看看我,又問怎麼確定那隻青蛙就是你養的。我說給它起名字了。

我媽聽了覺得很有趣,讓我幫她也下載了一個。然後她把那隻青蛙起成了我的名字。

我覺得她很有創意。現在我媽的手機里養了一隻「我」。她很開心地和我說,那隻叫「我」的青蛙給她寄明信片了。我希望我能是那隻青蛙,至少看起來可以讓我媽開心。

但我覺得我肯定不如它,不如那隻青蛙。

候診時,手機在海藍色的羽絨服兜里震動了一下,誰的電話呢?沒想到是兒子的越洋電話,頓時怦然心動。「媽媽你挺好的吧?你在幹嗎呢?」聲音有些濕潤。我壓低聲音,「媽媽在開會呢?我們會後再聯繫吧。」

遠行的兒子 漸行漸近的我們

■ 郭小虹 文/圖

六年前微信還不怎麼流行的時候,兒子因為要去美國耶魯大學參加為期一個月的學習,為了方便溝通,他給我們安裝了微信這個即時通信工具,給我取名「龍媽」、給他爸爸取名「龍爸」,他自己叫「龍哥」,還給我們三個人組了一個群。

我從沒想過要改這個微信名,因為是兒子取的。微信個人主頁的背景圖是兒子拍攝的安大略湖畔的美景,遠處是大學所在的城市多倫多,近處湖天一色,岸邊一張長椅,兩隻鳥兒悠閑地在散步。用這樣一張圖作背景,心裡邊也是溫暖的,好像離那座城市也並不遙遠。

進入深冬,這個周末終於下決心拿著夏天的體檢報告來到京西最大的醫院見田醫生。五年前因為頸部不適,在醫院做了個小手術,這天是每年例行的檢查日。

候診時,手機在海藍色的羽絨服兜里震動了一下,誰的電話呢?沒想到是兒子的越洋電話,頓時怦然心動。「媽媽你挺好的吧?你在幹嘛呢?」聲音有些濕潤。我壓低聲音,「媽媽在開會呢?我們會後再聯繫吧。」

這個時候接到兒子暖心的問候,一向大咧咧的我突然有點感動,母子連心啊,一股暖流從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里湧出來,鼻子有些發酸。

「那好吧,媽媽,我這兒挺好的,導師給我的推薦信都寫好了,申請一切都很順利,你放心吧。」

除了放心,其實我還挺驕傲的,兒子的學業從來就不用操心,年年都是優秀生,我只是在他選定目標和方向的道路上,做一個誠實的聽者,我願意守護和凝望。

國內資深外科專家田醫生和實習大夫的衣服白得像陽光下的雪,體檢報告紙片也是白色的,我覺得白色的環境特別適合思考,也特別適合做出判斷。「你的這個結果非常好啊,各項指標都正常。」

開玩笑呢,堅持長跑快兩年了,跑了2000公里,不正常才怪呢,我心裡有點得意。幾年的時間,我和田醫生已經是朋友了,他對實習的青年醫生說我是他見到的最堅強樂觀的患者。聽到田醫生的表揚,我感覺像拿到了年終大獎一樣開心。

這是年底最踏實的一次約見了,那是一種托底的幸福。

要知道這個幸運是兒子給的。五年前他還在讀高三,當時我什麼癥狀都沒有,就是覺得脖子有點發酸,就在飯桌上嘮叨了幾句。這個一米八多的陽光大男孩,內心極其敏感。「你快去醫院看一看你的脖子啊,今天上化學課時,看著碘化銀的分子式,當時心裡一驚,你可別得甲狀腺病,趕快去醫院看看。」

那時我寧肯相信那是練習瑜伽時扭頭動作幅度過大造成的,脖子左邊比右邊有那麼一點點腫大。多虧聽了兒子的建議去做個全面細緻的檢查,早早發現並解決了那個潛在的隱患。

那一次經歷讓我更加深信,母子之間除了生養關係,在精神層面上還有著更微妙的鏈接。

出了診室,握緊拳頭給自己做了一個加油的動作。順手拿出手機,馬上給兒子回復了一條微信:「會議結束,媽媽一切都好,勿念!」末了,加了兩枚紅唇,又加了「么么噠」表情,小糰子低下頭,吐出一顆愛心。微信表情包真好,不好說出口的話,它替你表達。

兒子留學的四年里,我們幾乎每天都會有這樣的溝通,道個平安,彼此鼓勵一下,發個圖片什麼的。我把北京發給他,他把大洋彼岸的多倫多發給我。我們相隔幾千里,之間有著12小時的時差,可我從來沒有感覺離得很遠。我們一直在交流,他是兒子,他更是我內心裡最溫暖、最知心、最喜歡拿我打趣的好朋友。

偶爾,在家裡我們還會視頻,發現他臉上長了痘痘,我們要提醒他趕緊調整飲食和注意休息。在功課上遇到問題,他會和工科爸爸探討。

很多朋友總是羨慕我們母子親密無間的關係,我也經常想是什麼讓我們成為最好的朋友呢?我想在細細碎碎的歲月里,隨著孩子成長,保持這種親密關係的秘籍是:彼此共同成長和相互鞭策;保持適度的距離,精神上相互輝映。

願全天下的母子都能像我們一樣,手牽手、心連心,快樂幸福度平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婦女報 的精彩文章:

如何在愛里變老
嚴防流感在學校和托幼機構蔓延

TAG:中國婦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