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誦讀論語五百遍」討論集錦(六)

「誦讀論語五百遍」討論集錦(六)

1

學生:「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請問秦老師這句要怎麼理解?怎麼理解「禮」和「和」的關係呢?

小魚:禮之用,和為貴,禮的施行,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減少,作用是能和;但禮同時也是需要遵守的一種準則,並非一味指為了和——和是禮帶來的附加效果,並非只求禮,不用禮。

秦老師:小魚說得很好,禮是體,和是用。禮看上去是一種約束與義務(朱子講「天理之節文」),但她的作用是達至天地人的和諧。但不能為了和諧而和諧,沒有節制的「和諧」恰是災難的根源(好比剎車)。

2

學生:怎麼理解「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看了一些解釋,還是不懂,求說明。

秦老師:「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這是第一篇比較難解的一章。意為「所依靠的不外乎自己可親近的人,那也就可以把他當主心骨」。意思是不要隨便接受他人的意見,而是應該信任長期與自己親近的人。整章的意思都是說的人的言行和交際,都應該開始就十分謹慎並且考慮到事情的結局。不然,就會在依賴、沿襲、得過且過之中,發生沒完沒了的由於自己的過錯而後悔的事。

一個人立身處世不能孤立無援,一定需要有所依靠(「因」)。但所依靠的不能不是自己可親近的人(「不失其親」)。只有骨肉親人,或是德義之人,才能真正給你扶持。久而久之,就可以將他視為自己師法的對象(「亦可宗也」)。但現在很多年輕人追逐名人(「鳴人」)、專家(「磚家」),讚歎舌如簧、崇拜當偶像,導致三觀盡毀,人生無方向。而不去感知他們是否可以親敬,是否值得信任。

3

學生:請教:一、關於信的理解,比如「言而有信」、「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信是指信用、諾言、不自欺?二、怎樣認識信與禮之間的關係?

秦老師:朱熹講「以實之謂信」,也就是真實無欺(欺,包括欺人和自欺),真的東西才能最終成功。《說文解字》講:「禮者,履也。」《周易》說「履以和行」。所以說,禮就像鞋子一樣,是幫助我們去行走的。可以從下面孔子的兩句話得以驗證:「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小結一下:信是內心,禮是外行;信是基礎,禮是方法。

延展一下這個話題,說「敬事而信」:敬:開始時不苟且(隨便),過程中不懈怠(放鬆)。信:始終誠實面對自己與他人。

學生:這個信對自己與他人不欺人,有時我有些混淆商業上的利潤與不欺人之間的問題,包括商業宣傳的方法。

秦老師:第一要遵循「信近於義」的原則。《中庸》講:「義者,宜也」。比如,宣傳產品和服務的真實優點是合宜的,誇大其詞就是不合宜的。再比如,突出自己的優勢是合宜的,直截了當貶低別人就是不合宜的。第二要遵循「禮以行之」的原則。比如,自己產品的問題要不要披露以及披露到什麼程度,這就要看一般的商業規則(禮,所謂「江湖規矩」)和法律規定(法)。再比如,直截了當貶低別人不妥,但對手或者客戶拿對手的產品和服務作為武器打擊你,你當然要回敬(孔子講「以直報怨」而不是「以德報怨」);但尺度要掌握好,不要得理不饒人,尺度、分寸也要合乎「規矩」。

4

學生:請問怎麼才能做到「貧無諂,富無驕」?又怎麼才能做到「貧而樂,富好禮」呢?

秦老師:一個人,無論如何富裕,在比他更有錢的人面前還是一個貧者。如果此人沒有什麼精神憑藉,看到別人比自己富有,就會感到「人窮志短」,因而,阿諛諂媚、奉承拍馬、惡形惡狀也就來了。孔子有個大弟子叫子路,孔子在《論語》中讚揚他「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穿著破舊的綿絮袍,和穿著狐裘的人站在一起,能不感到恥辱的,大概只有仲由(子路)了吧!《詩經》上說不妒忌、不貪求,怎麼會有什麼不好呢? 可見,不嫉妒、不貪求才是「貧而無諂」的基礎。

反過來,一個人,無論如何貧窮,在比他更缺錢的人面前還是一個富者。如果此人沒有什麼精神追求,看到別人比自己貧困,就會感到「高人一頭」,因而,驕奢淫逸、唯我獨尊、得意忘形也就來了。孔子在《孝經》中講:「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老子在《道德經》中甚至講:「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意思是:金玉滿堂,沒有誰能夠常守;富貴而驕,是自取禍殃!可見,明白「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才有「富而無驕」的可能。

但是,許多人會問:嫉妒(羨慕)、貪求(追求)、驕傲(自豪)、自滿(自信),不是一個人上進的動力嗎?他們往往把自己的嫉妒、貪求、驕傲、自滿以羨慕、追求、自豪、自信的名義而合理化。所以,孔子才會跟子貢講「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一個沒有精神憑藉和追求的人,如何能夠「無諂」和「無驕」呢?孔子講「貧而無怨難」,我們滿世界看到的都是對「收入低」、「錢太少」的怨憤之情,雖然這些有相當的合理性。但是,要想成為「不惑、不憂和不懼」的悅樂君子,顯然必須再進一步,如《禮記 坊記》中孔子所言:「貧而好樂,富而好禮」。樂的不是貧,也不是富,是生活本身就有可樂之處,一個君子一定是快樂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呂氏春秋 慎人篇》說「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道得於此,則窮達一也。如寒暑風雨之節矣。」意思是:古代深悟道的真諦的人,處在貧窮的困境也快樂,處在富貴的順境也快樂,他們所快樂的並不是窮達的眼前境況。如果自己了悟了道,窮達並無不同,就像寒暑風雨的節序變化那樣。這其實也就是孔子講的「君子憂道不憂貧」。也就是宋儒講的 「孔顏樂處」。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知道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能像《中庸》上說的:「君子,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再來說「富而好禮」。孝經說「禮者,敬而已矣」。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孟子說「敬人者,人恆敬之」。一個富人,要想真正獲得別人的敬重,就必須「好禮」,否則,就是眾矢之的,怨不得別人「仇富」,因為孟子講過:「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看到很多富人趾高氣揚,指東打西,不僅要做商業領袖,而且要做精神導師,我就為他們捏一把汗。《易經》說:「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如果一個人德行很差但地位很高,智慧很少卻謀慮很大,力量很小卻擔負過重,那就很少不被這樣的錯誤所累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歐校友國學會 的精彩文章:

「誦讀論語五百遍」討論集錦(五)

TAG:中歐校友國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