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評六韜「虎韜」——動靜第七
戰合而走,擊金無止。三里而還,伏兵乃起。或陷其兩旁,或擊其先後,三軍疾戰,敵人必走。
《六韜》相傳為商周時期呂望所著,呂望又名姜子牙,由於其傑出的政治、經濟、軍事才能以及其特殊的歷史貢獻,呂望被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縱橫家追封為始祖,故而被尊稱為「百家鼻祖」。《六韜》以周文王、周武王與呂望的對話形式論述治國、治軍之道,是現存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瑰寶之一。老宋將以評論的形式,利用簡潔的《三國演義》典故及人物事迹,向《六韜》這部集百家思想大成的經典致敬!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之軍相當。兩陣相望,眾寡強弱相等,未敢先舉。吾欲令敵人將帥恐懼,士卒心傷,行陣不固,後陣欲走,前陣數顧,鼓噪而乘之,敵人遂走,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發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兩旁,車騎百里而越其前後。多其旌旗,益其金鼓。戰合,鼓噪而懼起。敵將必恐,其軍驚駭。眾寡不相救,貴賤不相待,敵人必敗。」
武王曰:「敵之地勢,不可以伏其兩旁,車騎又無以越其前後。敵知我慮,先施其備。吾士卒心傷,將帥恐懼,戰則不勝,為之奈何?」
太公曰:「微哉!王之問也。如此者,先戰五日,發我遠候,往視其動靜,審候其來,設伏而待之。必於死地,與敵相遇。遠我旌旗,疏我行陣。必奔其前,與敵相當。戰合而走,擊金無止。三里而還,伏兵乃起。或陷其兩旁,或擊其先後,三軍疾戰,敵人必走。」
武王曰:「善哉。」
老宋譯文:
周武王問姜子牙:「率領軍隊深入到諸侯的腹地,與敵軍的實力差不多。雙方對陣互相觀望,眾寡強弱旗鼓相當,都不敢率先進攻。我想要讓對方的將帥驚恐,對方的士卒膽寒,令對方的行陣不穩固,後陣想要逃走,前陣時不時回頭,軍心動搖。這時擊鼓進兵,敵人戰敗逃走,怎麼才能做到呢?」
姜子牙說:「如果要這樣,派遣我們的士兵,距離敵軍十里在兩旁設下埋伏,另外派遣車騎遠出百里,迂迴到敵軍身後。多多準備旌旗,預備戰鼓。戰鬥開始後,擊鼓進攻,全軍出擊。敵將一定會畏懼,敵軍士兵一定會膽寒。敵人不管眾寡都互不救援,敵人不管身份貴賤都互不幫助,那麼敵人一定會戰敗。」
周武王說:「如果敵軍所在的地勢不適合在兩旁設下埋伏,車騎又不是有效迂迴敵後。敵人知道我們的謀劃,事先便做好準備。我們的士卒膽寒,將帥恐懼,應該怎麼應對呢?」
姜子牙說:「大王所問的事十分微妙啊!像這樣情況,要先作戰五日,遠遠派出偵察兵,觀察敵人的虛實動向,謹慎地等待敵軍的到來,早早設下埋伏來等待敵軍。一定要在死地,與敵人決一死戰。疏散我們的旌旗,分散我們的行陣。一定要急速地奔向敵軍,向敵軍發起進攻。與敵軍短暫交鋒之後便後撤,一直發出鳴金收兵的指令。後撤三里之後回頭死戰,這時候伏兵大起。要麼攻擊他們的兩翼,要麼攻擊他們的前後,全軍迅猛作戰,敵人一定會逃走。」
周武王說:「太好了。」
老宋評語:
本篇動靜第七,首先姜子牙對周武王關於勢均力敵雙方對陣時破敵之策的詢問做了解答,但是其中不乏己方擁有一定優勢條件,那便是兩旁可設伏兵,車騎可前出百里迂迴敵後等,周武王之所以能成為西周開國之君,不僅僅由於姜子牙的輔佐,更是由於其自身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善於思考,從周武王對姜子牙的回答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周武王首先排除了姜子牙所提出的優勢條件,反而更加放大了己方的劣勢條件,正是這種居安思危的思想,才能令周朝軍隊無往不利。姜子牙對周武王所提出的劣勢作戰問題發出感嘆「微哉!王之問也」,並對其假設進行了分析。雙方對陣之時,首先要先戰五日,道理便是在實踐中尋求戰機,而遠設斥候,是知己知彼,審候其來,是以逸待勞,誘敵深入,這短短几十個字,包含著非常深奧的兵法思想,古來善戰之將,深諳此道。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演義》一書為體現尊劉抑曹的主導思想,對劉備不斷抬高,並對軍師諸葛亮不斷神話,以至於將諸葛亮描述成為了智慧的化身。書中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初出茅廬便大破不可一世的曹軍,可謂是登峰造極了。諸葛亮一生征戰無數,有兩次非常經典的戰績,與動靜第七所體現的戰術思想暗合。
諸葛亮初出茅廬,面對的是新野幾千士兵與曹操大都督夏侯惇所率領的十萬精兵的抗衡,在雙方兵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諸葛亮指揮若定,他決定在博望坡打贏他人生的第一場仗。作為沙場悍將,關羽和張飛起初並不服這位文弱書生的指揮,而在諸葛亮準確報出博望坡左右地形以及山名,林名之後,關羽才開始聽令,諸葛亮做到熟知地形,便是遠設斥候的功勞,知己知彼,而敵不知我動靜,如此一來,諸葛亮便設下了誘敵深入的計謀,博望坡地勢狹窄,草木叢生,趙雲與劉備依照諸葛亮的計謀,與夏侯惇接戰,卻連連詐敗,夏侯惇終於耐不住性子,不聽李典的勸阻,率領大軍急速進兵,這正中諸葛亮下懷,在博望坡中,預先埋伏在兩旁的軍士點起了各種引火之物,劉備軍士借火勢將曹軍殺得丟盔卸甲,夏侯惇副將夏侯蘭也死於此戰,夏侯惇本人險些被張飛生擒,此戰後,曹操不得不重視這位初出茅廬的書生,不得不親自率領大軍前來鎮壓,可見,諸葛亮用兵神妙。
第二場重要戰役便是曹操與劉備在漢中的大決戰,曹操所率的魏軍是號稱天下無敵的鐵軍,雙方實力不管在兵力還是士兵的作戰能力上,恐怕都難以同日而語,然而此戰卻以劉備的大獲全勝告終,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人謀。雙方對陣之後,諸葛亮首先令全軍出擊,在與曹軍交戰之後,便鳴金收兵,令軍士在撤退途中丟棄旗鼓,衣甲,馬匹等物資,魏軍見蜀軍敗退,一擁而上搶奪物資,陣型大亂,諸葛亮趁勢率軍殺回,將魏軍一舉擊破。曹操難以維持住士兵的敗勢,只得掉頭逃走,險些淪為階下囚。諸葛亮巧妙利用欲擒故縱誘敵深入的戰術思想,用丟棄物資的方式,既放鬆了敵人的警惕,又用人心的貪婪打亂了敵人的陣型,可謂是十分高明,以少勝多,皆在人謀,姜子牙所講,多次鳴金收兵,退三里復回,便是這個戰術思想的很好詮釋。
行軍作戰,觀敵動靜,知己知彼,令敵不知我之動靜,才能巧妙用計,不管是果斷出擊,疾戰破敵,還是誘敵深入,以逸待勞,都是經典戰術思想的完美體現,不可不察也,與君共勉之。
Ps:老宋譯文及老宋評語皆是老宋個人言論,如各位看官有不同意見,歡迎批評指正,老宋怪談時刻期待您的關注!
GIF
GIF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