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並無高科技,卻能精確把握敵方數量,3條策略是關鍵

古代並無高科技,卻能精確把握敵方數量,3條策略是關鍵

在我們現在這個年代,各種高科技武器層出不窮,似乎對軍隊的數量要求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但是熟悉我國古代軍事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在古時候那種冷兵器戰爭年代,戰爭的雙方取勝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軍隊數量,只要人數多於敵方,那麼自然勝率也就會大一些,當然了,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有,但那畢竟是少數。在古代戰爭中,對陣的雙方比拼的就是消耗,誰耗得起誰就能贏,正所謂是「殺敵1000自損800」,所以軍隊數量在古代還是比較關鍵的。

文/古史新談

因此,在古代行軍打仗中,提前打探敵軍的數量成為了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提前知道了敵方的軍隊數量,才能夠及時的調整我方的軍隊數量,搶佔先機,獲得主動權。於是為了提前知道對方的軍隊數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種情報機構,專門用來在戰爭之前打探敵軍的數量。後來到了漢朝時期,又設置了偵查鐵騎,還設立了專門用來管理鐵騎收集到的情報的情報官,這種情報官叫做「侯吏」,這樣一來,提前知道了敵方的數量,戰爭的勝率也就提高了三分。

那麼有一個問題出現了,我們都知道古代並沒有雷達這類的現代設備,那麼就算有了這些情報部門,又是憑藉什麼才能知道敵方的軍隊數量的呢?當然了,一個一個去數是不可能的,像是戰國時期那種大型的戰爭,動不動就是幾十萬大軍的,這不是要數到猴年馬月了嗎。在著名的古籍文獻《孫子兵法》中有這樣一種策略,就是在行軍打仗的時候,經常有人會虛報軍隊數量,以達到鼓舞士氣的作用。就例如董卓進攻洛陽城的時候,只帶了3000左右的兵力,但是呢又通過多次反覆進城、出城,假裝出兵很多的樣子。

那問題又來了,古代的情報機構究竟是如何知道敵軍數量的呢?首先呢,雙方都會對敵方做一個大致的判斷,例如三國時期的蜀漢就只有一個益州,最多也只能養10萬兵,要是劉備號稱領兵80萬的話,那就笑死人了。有了這種大致的判斷之後,剩下也就不難了,有3種方法策略幫了大忙,是洞察軍隊數量的關鍵。

第一、觀察駐紮

古代軍隊駐紮都有固定的方法和套路,通過觀察敵方軍旗樣式,帳篷數量,周圍地勢等,都可以對敵軍的軍隊數量做一個大致的判斷。就好比三國蜀漢將10萬軍馬全部帶來,分營安扎50座,數量又能有多少呢?

第二、觀察後勤

在春秋戰國時期,魏軍的將領就通過暗中派人觀察敵軍鍋灶的數量,來計算敵軍的數量,結果呢被敵方所識破,並且通過故意縮減灶台的這種障眼法蒙蔽了魏軍,製造出一種人少的假象,直接導致了魏軍計算出現失誤,直接少算了3萬多人,於是連夜派兵出擊,結果全軍覆沒。當然了,有了這個先例之後,後來的將領們就都聰明了起來,不僅觀察敵方鍋灶數量,還通過對方的後勤補給、飲水數量等多種方式來進行綜合判斷。

第三、觀察對方大將等級與士兵編製

古代每個國家的士兵都有其固定的編製,例如秦朝的軍隊編製就是在5人為一個隊伍,再在其中選一個伍長,100人設立一個百夫長。在明朝也有類似的編製,但是具體的數量是有區別的,明朝採取衛所制度,一衛就是代表5600個人。因此,通過觀察對方的將領等級和士兵的編製,就能夠大致的把握住對方的軍隊數量。當然了,哪一種方式都只能計算出敵方軍隊的大概數量,要想具體到究竟有多少個人參與了戰爭,恐怕放到現代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歡迎評論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史新談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缺少供給,可戰國七雄從不缺,1件事諸葛亮做不了
朱元璋任命一人為都督,此人邊哭邊拒絕,最終幸免於難

TAG:古史新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