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究竟能否預測地震?
最新
02-07
以去年為例,來自中國地震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發生5級以上地震19次,其中大陸地區13次,台灣地區6次,最大地震為8月8日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
這些地震共造成大陸地區37人死亡,1人失蹤,617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5.58億元。放眼全球,2017年發生7級以上地震8次,最大地震為9月8日墨西哥近海沿岸8.2級地震
相應地,地震認知上的一個個空白,加劇了這種威脅:大地究竟為何顫抖,地震究竟能否預測,以及該如何預報,仍是全球科學家面臨的巨大挑戰。
「張衡一號」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兼副總師、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總工程師申旭輝說,擺在科學家面前的地震預報難題有「三座大山」。首先是地震事例太少。他說,中國平均每3年有兩個7級地震,全球每年則有18個——儘管誰也不願看到地震發生,但這無法避免,僅從科研角度來說,這樣幾次的數據連有效的統計分析都不夠,不足以幫助科學家形成完整的地震預測科學體系和方法體系。
換言之,地震監測的研究結果難以檢驗。申旭輝說,強烈地震對於同一地區可能是幾十年、幾百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遇到一次,對於不同地區,甚至不同時期的孕震過程,機理差異很大,所以,「重複實踐」進行檢驗的機會很難碰到。
地震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受到很多制約。申旭輝說,地震發生在地下二三十公里處,而當今世界上最深的鑽孔只有12公里,科學家們很難去地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既看不見,也摸不著」。
TAG:波珠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