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生長老:盡形壽的依止

道生長老:盡形壽的依止

文:念君

2018年2月2日23時10分(佛歷二五六一年十二月十七日),普陀山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主席道生長老於普陀山普濟禪寺安詳示寂,世壽96歲,僧臘87年,戒臘84夏。佛教界又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遠行。2月5日,人天同泣,草木含悲,普陀山舉行長老荼毗法會,海內外各地的僧俗弟子趕來,千僧護持,萬人相送。

與往年相比,今年南方北方,都異常冷,本來2月4日就是立春,期盼著天氣的回暖。然而,「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長老的離去,令這一份冷更是寒徹骨髓。《五燈會元》曰:「春寒料峭,凍殺年少。」人天眼滅,法幢摧折,我等後學真有頓失依怙之感。僅以此文,一申緬懷。

道生長老被譽為「普陀山之寶!僧寶中的寶中之寶!」長老於普陀山,因緣深深,生於茲,長於茲,落髮於茲,養成於茲,圓寂於茲。一生繫念普陀山,一生守望普陀山,做如來使,做觀音使。

道生長老俗姓裘,名乾和,1922年6月3日(農曆壬戌年五月初八)出生於浙江舟山的一個漁民家庭,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位。從出生那天開始,長老的一生就像一支圓規,始終以普陀山為中心,劃定半徑活動範圍。

1931年10月,於普陀山白象庵禮了空法師剃度出家,法名悟本,號道生。白象庵,位於普陀山西天渡口往上,「心」字石側路東,文殊岩下。據《普陀山志》記載,白象庵為明僧普耀同徒通因創建。民國十年(1921)德蓮募建山門及廂房。「土地改革」後僧俗同住,後僧去庵空。2017年7月1日,普陀山佛教協會正式恢復重建,道生長老出凈資400萬元。2018年1月17日普陀山佛教協會剛剛舉行了白象庵重建上樑法會,長老還親自出席祖寺復建法會現場,這也是他老人家晚年的一大心愿,燃祖燈不滅,續法乳之源,長老的報恩情懷令人感動。而如今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1932年2月,就讀於普陀山化雨小學,太虛大師曾於1909年秋在此小學出任教員。

1934年5月,於普陀山法雨寺受具足戒。

1935年,奉了空法師之命離開白象庵,到佛頂山慧濟寺參學。慧濟寺戒律清嚴,道生長老於此勤修三學,解行並進,且於梵唄、書法,皆有所得,為以後弘法利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37年,前往寧波天童寺參學,此前中國佛教界領袖圓瑛大師曾於民國十九年至二十五年(1930-1936)住持天童6年,禪風浩蕩,名聞遐邇。

1942年,回普陀山法雨寺,任副寺、知客。

1945年,道生長老再度前往寧波天童參學,並開始了追隨靜權老法師聽經聞法的歷程。在三年多時間裡,他在弘法團任維那,「復小座」多次,聽講《妙法蓮華經》兩次。

1948年,回普陀山普濟寺任知客。

1949年,再次前往寧波天童寺參學。

1950年,入住浙江慈溪五磊寺,任知客等職。1931年春,金仙寺住持亦幻法師,倡辦律學道場,曾邀弘一法師至五磊寺主持「南山律學院」,弘一法師乃於是年五月至五磊寺,授菩薩戒,發弘律誓願,開辦律學道場。相信這樣的參學對長老僧格的成就定有滋潤。

1952年,前往上海,追隨續可老法師繼續聽聞《妙法蓮華經》。

1953年,再回五磊寺。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開始恢復落實,普陀山列為第一批開放寺院,妙善老和尚被請回來主持普陀山佛教恢復工作。1979年6月,普濟寺當家師福臻老和尚知道道生長老是普陀山出身,就邀請他來做寺里的維那。福臻老和尚不久因病往生,道生長老便既做維那又兼當家。當年只有20多個男女眾,普陀山佛教全面恢復的序幕就在普濟寺徐徐拉開。百廢待興,僧才緊缺,道生長老不辭辛苦,一人肩負維那、知客、監院數職,建寺安僧,收徒傳法,創規立章,重振宗風,為普陀山佛教的復興竭盡心力,任勞任怨。長老始終以大局為重,不圖名利,先後協助妙善老和尚、戒忍大和尚、道慈大和尚等開展恢復寺院殿堂、重造金身聖像、規範佛門儀軌、開創普陀山佛學院等工作,為普陀山佛教事業的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由於道老所作的巨大貢獻,後被推為普陀山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主席、普陀山全山首座。

一、以《法華》為依止

道生長老的一生以「誦持《妙法蓮華經》,得六根清凈」為修持法門。宋代孤山智圓大師有偈曰:「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在臨入滅的最後八年才講了《法華經》和《涅槃經》,並以《法華經》作為臨終遺囑,「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佛陀還苦口婆心地叮囑說:「能於來世,讀持此經,是真佛子,住淳善地」。《法華經》為何如何重要?因為這涉及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因緣,就是為了讓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所以才會流傳著「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這樣的說法。

道生長老一生受持此經,與他的參學經歷有關。靜權老法師曾於1942年受普陀山洪筏禪院圓照法師的邀請來山講《地藏菩薩本願經》,而此時道生長老正好在普陀山法雨寺,任副寺、知客,想必就是這樣與靜權老法師結了法緣。靜權法師曾受諦閑長老的委託主持過寧波觀宗佛學社,以講經說法為己任,蜚聲浙東。從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起,有感於日寇侵略,生靈塗炭,就至寧波、臨海等地宣講大乘教典《妙法蓮華經》、《仁王護國經》等,倡導抑惡揚善,欲聲聲喚醒國民魂,勇猛精進,做獅子吼,愛國護教。以後道生長老便開始了追隨靜權老法師聞聽《法華經》的歷程。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長老曾回憶說:「佛自住大乘,我們也要住於大乘;發誓生生世世做和尚,發菩提心度眾生。後來在上海,又聽續可老法師講了三個月的《法華經》。從此每天都要讀誦《法華經》,法喜充滿,禪悅為食,這部大經真的讓我受用無窮。」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如此殊勝因緣,成就了長老一生的法身慧命。

二、學佛是為度眾生

道生長老常對人說:「學佛是奉獻擔當,不是祈求索取。信觀音、學觀音,更要做觀音。而不能僅僅是求觀音,只求不學是錯的。大家拜菩薩是對的,關鍵是要學菩薩,比如拜觀世音菩薩,就要學習她慈悲為懷、救苦救難、得大自在的精神。」《普賢行願品》中說:「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一個學佛人,一定要心懷度眾願,發廣大菩提大願。菩提心以出離心為基,出離心一定以菩提心為導。學佛離不開大眾,「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菩薩最要感恩的是眾生,正是眾生的苦難成就了菩薩的慈悲,「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佛教講佛、法、僧三寶,其實佛教最大的寶是眾生,「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佛教的重點不是佛,也不是菩薩,而恰恰是眾生。

三、修行就是修平等觀

《妙法蓮華經》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謙虛恭敬,每逢見到出家、在家修行人,不管其行為如何,都恭敬禮拜,並向他們說:「我非常尊敬你們,不敢有所輕視,為什麼呢?因為你們都行菩薩道,將來都要成佛。」道生長老如是說:「我們佛教里講,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以我們看到一切人,比我大的是父母,比我小的是兒女,和我平輩的就是兄弟姐妹。所以我們就沒有冤親債主,對長輩我們尊敬,對平輩我們愛護,對小輩我們愛惜。這樣一來,我們還有什麼仇敵?觀世音菩薩、常不輕菩薩等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佛教偉大,照著佛理去做的人,同樣偉大。無論出家、在家,做官、經商,都是如此。」修行就是修心,不生分別,不起執著,同體大悲,平等相待。沒有嗔恨,不分遠近,心無掛礙,自然自在。平等饒益眾生,要學佛的慈悲心,平等心,恆順眾生,對所有的眾生都要一視同仁。「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做如來使、做觀音使的意義,就是「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長老童貞出家,世壽96歲,僧臘就佔87年,真正意義上的「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長老做了一輩子和尚,如何才能做一個合格的出家人呢?道生長老很有心得,他說:「出家人要做五件事,一是唱念敲打,二是坐禪用功,三是講經說法,四是書法文章,五是慈善事業,做好了必能增福延壽。」長老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普陀山,長老是位全才的和尚,他老人家要寫能寫,要說能說,要做佛事能做佛事,梵唄唱念沒人能比。有評論說,長老擁有「一流的僧格,一流的道行,一流的慈悲心腸,更有著一流的書法。」長老確是多才多藝,常以書法與善信廣結善緣,墨寶遍布海內外。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普陀山普濟禪寺方丈道慈大和尚曾評價長老的書法說:「長老寫字不假造作,信手拈來,任運自如,力如靜水深流,透著古韻禪風。長老誦經寫經,得書法三昧,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生活怡然自在,健康長壽。」長老曾多次舉辦書法展,其書法集出版時,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傳印長老題詞「以和為尚,翰墨傳香。」雖無緣親近長老,但因擔任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研究生導師之職,曾於2017年請託佛學院常務副院長會閑法師代求長老墨寶,不久蒙長老慈悲,題寫「越來越好」條幅賜我,至今思來依然溫馨在懷,感恩於心。佛學院歷屆學生皆蒙長老法水普潤,長老每每將信眾的供養轉手便交給了學院,統一送給了學僧,讓他們心無掛礙,安心於道。教學之間,多次感受到學院師生對長老的崇拜之情,對長老法乳深恩的感激之念。在學僧們的心目中,長老就是他們的法界偶像、僧海燈塔,做和尚就要做這樣的和尚。

長老立志當和尚,更立志當一個好和尚。長老曾說:「出家最好,得白雲自在,來去自如,無阻無礙。」並發誓生生世世做和尚,發菩提心廣度眾生。

普陀山是長老的根,他一生守望著這裡;普陀山是長老的命,他一生護持著這裡。他是普陀山的子孫,他是觀音菩薩的孩子。長老九五壽誕時,道慈大和尚曾手書「壽」字一幅慶賀,並稱讚長老是普陀山的「鎮山之寶」。

長老百年人生遭受著歷史的風雨,歲月的洗禮,但心安於道,矢志不逾,常年以讀誦《法華經》為日課,一生以《法華經》為依止,以普陀山為依止,為法為教,不遺餘力,始終相信佛力的不可思議,願力的不可思議,既成就了自己的僧格,也成就了名山的輝煌。泰戈爾說過:「你今天受的苦,吃的虧,擔的責,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你的路。」其實,生命中比苦難更可怕的是,你辜負了自己所受的苦難!長老這一代人的特點就是百折不撓,初心難忘,信力挺拔,道心堅固。長老曾這樣回憶當年普陀山遭受破壞後復興的情形與心境:「欲證如來法性,必須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不是有『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之說嗎?或許這正是佛祖的考驗,或許這也是普陀山日後更加興盛的前兆。正是這種信念在復興普陀的重重困難中,讓我挺直了脊樑。」永遠將太陽種在心裡,長在臉上,微笑面對生活,從容面對未來。這就是這一代人的擔當與無畏。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虔誠祈願長老不舍眾生,乘願再來!

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作者念君,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轉載自:騰訊佛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綜合 的精彩文章:

中國傳統哲學的理想人格論及其現代意義
此言不虛!念佛可讓我們人生最根本的利益得到滿足

TAG:騰訊佛學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