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藥在基層的服務能力

中醫藥在基層的服務能力

中醫藥作為我國獨具特色的醫療體系,千百年來,以其「簡、便、廉、效」的特點,也滿足了人民群眾養生保健、慢性病、老年病防治的需求,解決群眾反映較多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我國人民繁衍生息和生命健康作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但自19世紀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並普及以後,尤其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和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中醫藥的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和社會發展需求,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新一輪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目的在於減輕百姓就醫負擔、提高就醫質量、改善就醫環境,中醫藥以其毒副作用小、醫療成本低、群眾基礎好等優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中醫藥在基層醫療保健體系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深受廣大農民歡迎。建國後至改革開放以前,廣大農村地區中醫藥在醫療衛生中原先佔比就高,農村的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用中藥草藥治療的本來就很多。在各村(生產大隊)辦合作醫療時期,通過赤腳醫生培訓,中醫藥(包括草藥、針灸等)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改革開放後,我國建立縣級醫院並強化對中醫院管理,提高中治率,基層中醫藥工作進入黃金十年的發展期,其後通過振興中醫工作,農村中醫工作重點建設縣建設等措施,保持基層中醫藥工作穩定的發展。但是應該看到,近十多年來,基層中醫藥工作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醫藥在衛生事業中的地位日漸式微,中醫藥人才日益短缺,然而,中醫藥在基層的優勢是不容忽視的,中醫「治未病」理論對於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作用重大,為基層人民的健康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一、基層中醫藥的發展特點

醫者,著眼於治病救人,治病為主,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醫以其古老而獨特的「治未病」思想,在醫療界佔據了半壁江山,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自己的健康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醫「治未病」思想逐漸引起人們重視,各種新聞媒體大力宣傳養生之道,各大中醫專家大力倡導養生防病,於是,整個社會把中醫當「養生寶庫」,逐漸淡化了中醫「治病救人」的主體功能。

基層是一個特殊群體的聚集地,未病先防雖然重要,但是基層群眾經濟基礎較差,並不像市區人們一樣熱衷於養生保健,只是當發生疾病時才會去求醫治病。尤其是,他們要求治病速度要快,而在印象中人們總認為中醫治病起效慢,療程長,所以對西醫趨之若鶩。所以,中醫的宣傳氛圍很大程度上錯誤地引導了基層群眾對中醫治病救人的看法,只有醫生特別要求,或患慢性病、重大的疾病(西醫不能治癒)時,病人才接受中醫。另一方面,農村遠離城市,交通不發達,信息閉塞,缺乏與外界的交流;有的農村居民對中醫的認識過於偏激或片面,甚至將其歸為迷信;而農村居民的文化程度偏低又影響了中醫在農村的傳播與普及。另外,有些農村居民雖然對中醫有一定的認識,但依然缺乏信任,儘管他們明白中醫治療疾病有諸如成本較低不良反應較小等特點,但在就醫時依然選擇西醫。中醫雖具有簡便價廉、療效獨特、天然無害等優勢,但又有療效緩慢、治療時間較長等不足。這些不足容易讓人認為中醫只能治療少量慢性病或僅能進行身體調養,甚至只有在西醫無效的情況才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求助於中醫。很少有農村居民認識到,有些疾病在西醫和中醫都可以治療的情況下,中醫會更安全、更廉價、更方便。

基層醫療的疾病譜與高級別醫院的疾病譜不盡相同,而基層的病種尤為豐富,這對基層中醫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常見的有扁桃體炎、胃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慢性病,病勢較緩,病程較長,在治療時常常需要綜合各種治療手段,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可選用針灸、推拿、拔罐、艾灸等傳統中醫治療手段,200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針灸推拿刮痧技術常見病推廣目錄包含:感冒頭痛、偏頭痛、麥粒腫、急性結膜炎、牙痛、急性咽痛、急性胃痛、痛經、急性腰扭傷、落枕、腱鞘囊腫、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足跟痛、腮腺炎、小兒泄瀉、小兒食積、小兒遺尿、肩周炎、頸椎病、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並坐骨神經痛、膝關節骨關節炎、中風後遺症、面癱、三叉神經痛。

二.現狀及問題

1.基層中醫師匱乏

一方面,中醫科的特點是診療時間長,且以慢性病為主, 往往都是西醫診斷明確的患者,極少開展輔助檢查項目,從而在獎金分配上沒有競爭力,導致中醫西化、中醫異化,部分中醫專業人員運用西醫手段開展工作,中醫經驗得不到積累和發展,導致一部分中醫在逐漸喪失了中醫思維,影響其中醫診療水平。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環境下,中醫師在統一的醫學教學模式下培養,他們不僅學習中醫學理論,而且掌握必要的西醫基礎知識,是不可多得的中西醫結合人才,但他們在基層工作的卻很少,都希望能在高級別醫院工作,這就導致基層中醫人才缺乏,不能及時注入新鮮血液進行更新換代。再之,所謂中醫看老不看小,這種傳統觀念也是阻礙青年中醫師不能在基層發展的原因之一。至此,基層醫療隊伍中,中醫人才就呈現倒金字塔形分布,頭重腳輕成為阻礙基層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最重要原因。

2.基層中藥種類不全,質量參差不齊

中藥以其純天然、毒副作用小而著稱,從神農嘗百草到李時珍創作《本草綱目》,中藥在不斷地研究發展中逐漸形成完善的體系。葯食同源是中醫學的一大特色,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中藥材」,平時常用的蔥、姜、蒜和大棗等食材都收在中藥名錄中,在基層老百姓一直沿用著一些治療常見病的偏方,而這些偏方大多不需要花錢買葯,用常見的葯食材就可以組方。所以,他們對於常見病的治療往往不願到醫療機構尋求中醫治療,但中醫講求辨證論治,這些偏方不一定對所有人都適用,那麼如何指導基層群眾科學用藥也是當前基層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最重要的是,隨著中醫藥事業在大中城市的發展,人們對中藥的需求越來越大,導致中藥的價格也在不斷上漲,在基層人民收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對於中藥的投資就自然不足了,這不僅導致基層醫療機構中中藥材及中成藥品種少,而且影響了基層醫生對於中藥品的使用,嚴重阻礙基層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3.基層醫療政策有盲區

醫療改革歷來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在「十二五」期間,醫改毫不例外地被提上日程,在大力倡導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前提下,國家制定了相關的政策,而這只是大方面的保證,醫療具有區域差異性,各地必須制定與本地區相適應的中醫藥醫療政策,在中醫各項服務中,中醫藥報銷比例偏低,有些項目甚至自費,對於那些確實有需求的患者受益較少,不能激發大眾對中醫藥治療的使用熱情。

三.中醫藥在基層的特色病種

基層物質條件相對匱乏,衛生條件差,防病意識薄弱,容易感染各種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等,但基層天地廣袤,田間阡陌生長著許多中草藥,這使得基層百姓擁有簡便價廉的保健治病渠道。在此種條件下,形成了基層特有的疾病特點和病種,基層的特色病種主要分為急性病與慢性病兩種,急性病包括病毒性感冒、乳腺炎、病毒性咽喉炎、病毒性肝炎、腸梗阻、闌尾炎等。慢性病包括中風後遺症、乳腺增生、頸椎病等疾病。

1.急性病

流行性病毒性感冒是生活中最為常見也最難防範的疾病,尤其在物質匱乏、衛生條件較差的農村,人們往往不注意個人衛生,在人群密集處沒有防護意識,不採取保護措施,導致病毒在人群中肆意傳播,對於本病的防治,中醫藥療效顯著,在冬春等流行性感冒高發期,以板藍根煮水代茶飲,是一種最簡單最基本的預防手段,另外,在學校、工廠等人群密集處,可選用貫眾、大青葉煮水,俗稱「大鍋湯」,分發給所有人服用,可有效降低病毒感染率,有效預防流感發生。

如對於中醫急腹症如腸梗阻、闌尾炎的治療,可選用經方「大黃牡丹湯」治療,大黃牡丹湯出自《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該方治症屬於熱毒蘊結於腸,氣血瘀滯不通而成。該方是以活血祛瘀兼以清熱為法,從而取得散結消腫之功。方中大黃清熱解毒,祛瘀通便;丹皮涼血散瘀為君,芒硝助大黃清熱解毒,瀉下通便為臣;桃仁、丹皮活血化瘀為佐,冬瓜仁排膿散結為使。五味合用,共奏瀉熱逐瘀,散結消癰之功。

對於急性乳腺炎,可選用農田裡隨處可見的新鮮蒲公英為藥材,外敷與內用相配合,外敷方法:取新鮮的蒲公英1把,洗凈加酒少許,搗爛外敷,如葯再換。內服則將新鮮蒲公英煮水代茶飲或涼拌調菜食用。同時可配合中醫傳統推拿手段,以辨病與辯證相結合採用行氣通絡,活血化瘀,清熱散結手法。重點疏通乳腺周邊以及肝經、胃經、脾經氣血,點按相關腧穴

蒲公英性平味甘微苦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是一種效果非常好的清熱解毒藥,在農村隨處可見,常用來治療化膿性疾病與病毒感染性疾病,不僅可用於急性乳腺炎的治療,也可以蛋清調合,外敷於急性腮腺炎患處,能很快消腫止痛。

2 慢性病

基層經濟條件較差,物質匱乏,群眾只會在病痛嚴重,難以忍受時才會選擇就醫治病,平時養生保健意識差,因此對於一些慢性病多不願意去醫院就診,只是選用民間流傳的一些簡便價廉的單驗方,或者是一些土方法來減輕癥狀,緩解病情。如病毒性肝炎,可用茵陳蒿與大棗相伍,煮水服用。頸椎病、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則可通過中醫傳統的針灸推拿技術,作用於相關經絡穴位,有效緩解疼痛、僵硬、酸痛等癥狀。

四.中醫藥在基層的疾病預防優勢

1.「治未病」理論

中醫整體預防的理論依據來源於中醫整體觀,中醫整體觀念是治未病理論的基礎和指導思想,中醫治未病理論認為疾病的形成是一個發生髮展的過程,由人體內外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可以通過自我養生和醫助干預進行預防。中醫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變、瘥後防復,貫穿在疾病 發生髮展的各個環節,其重點是未病先防,防治損害人健康的所有疾病,必須通過綜合手段整體預防。中醫整體觀念是在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影響下形成的中醫學獨特的思想方法,中醫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以心為主宰,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聯繫臟、腑、體、華、竅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繫成的有機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軀體狀況和精神活動密切相關,強調「形神一體」,各系統、各器官之間生理功能上互相聯繫,病理狀態下相互影響。同時整體觀念重視人與外界環境的整體性,強調生命過程隨時受到社會和自然的影響,人體從形體結構到功能活動都必須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即符合「天人相 應」的規律。整體觀念是關於人體自身及人與環境、社會之間統一性、聯繫性的認識,其天人合一和形神一體是整體觀念兩大基本要素。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治療局部病變時,也必須從整體出發,採取適當的措施。比如心開竅於舌,心與小腸相表裡,所以可用清心熱、瀉小腸火的方法治療口舌糜爛。再如「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 右治左,以左治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靈樞·終始》) 等,都是在整體觀指導下確定的防治原則。通過引入中醫整體觀念,思考當今常見疾病的預防,不僅可以令西醫原有預防理論更加豐富,同時更能豐富難治性疾病的多種防治方法。臨床實踐表明,吃動平衡,即少吃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低纖維肉類食物,既能降低高脂血症、脂肪肝、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病,也能降低惡性腫瘤的發生髮展。利用理氣活血、補益肝腎方法調理黃褐斑、乳腺增生、子宮肌瘤以及月經失調等女性疾病,令全身陰平陽秘、臟腑協調、氣血調暢,則瘀滯自消,也就預防了同樣以氣滯血瘀、肝腎不足為病因病機的冠心病、腦血栓等其他重大疾病的發生髮展。在頸椎病預防中只是做頸椎保健操,未必起到很好的作用,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從頸側頸後走行到雙下肢,所以多活動下肢或拍打腿部經絡同樣能起到預防頸椎病的作用。整體預防具有有效性、實用性和普適性,簡便易行,事半功倍。消除疾病的共同病因,就能做到整體預防,也就是中醫「異病同治」理論指導下的「異病同防」。

2.基本方法

中醫整體預防強調以人為本,審病求因,防病求本,即針對相對初始的全面的病因,包括遺傳因素、 個人因素和自然社會環境因素,針對疾病多個環節, 因人因地因時,進行全生命周期干預,注重個體的養生保健,同時也注重醫助干預和社會保障相結合。

2.1重視四時養生保健

中醫「治未病」理論體現在許多方面,最主要就是對於人體的防病保健方面,基層遠離城市,田野阡陌間生長著許多天然中草藥,在預防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黃帝內經》中對未病先防、整體預防不僅從理論上,更從方法上進行了明確且豐富的論述,開篇《上古天真論篇》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四氣調神大論》中對四季飲食、運動、情志及起居都做出了精闢而詳細的指導,綜合後世醫家養生保健方法,力求使人體陰平陽秘,臟腑安和,百病弗生。在農村,田間地頭生長著各種植物,其中許多都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如春季的薺薺菜可用來治療高血壓、腸胃炎、腎炎、痢疾等症,槐花是一味中藥,味苦、性微寒,歸肝、大腸經;入血斂降,體輕微散;具有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的功效;主治腸風便血,痔血,血痢,尿血,血淋,崩漏,吐血,衄血,肝火頭痛,目赤腫痛,喉痹,失音,癰疽瘡瘍。民間的特色菜「蒸槐花」也具有清肝明目、抗病毒的作用。夏季,在農村茅根隨處可見,茅根味甘,性寒,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的功效,基層群眾以之煮水代茶飲,可有效治療前列腺炎、急慢性膀胱炎等疾病。

2.2中醫健康管理干預

借鑒現代醫學健康管理學,結合中醫治未病理論和方法,創立中醫健康管理體系,通過中醫體檢即體質辨識、證候辨識及經絡辨識,中醫健康教育,藥物療法包括內服湯藥、膏方、 藥茶、葯膳和外敷等調理體質,非藥物療法包括針刺、灸法、按摩、火罐、放血、刮痧、熏蒸及蠟療等疏通經絡,四時序貫,終身維護,綜合干預,達到整體預防疾病的醫學目標。

五.基層中醫藥發展的改良建議

1.大力培養基層中醫人才

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任何行業的發展,人才是關鍵。在調查中發現,幾乎每家醫療機構的院長都表示希望有中醫藥專業大學生到基層開展中醫藥服務,為基層中醫藥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因此在目前條件下,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更是重中之重。要想解決當前的困境,需要政府引進大量青年中醫師到基層,可鼓勵中醫專業畢業生參加基層醫療工作,為畢業後自願到農村基層服務的中醫專業本專科及以上學歷的高校畢業生提供一定的經濟補貼、或給予其他優惠政策,為他們提供政策與就業保障,吸引中醫人才紮根基層,在老一代中醫退休之前做好傳承工作,獲得臨床經驗,得到廣大基層群眾的信賴。其次要求教育方面給與一定的支持研究,適合現代基層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策略,提前確定目標,了解情況,增加農村中醫專業人員在職培訓機會,合理放款農村中醫專業人員職稱晉陞條件等,讓農村中醫專業人員能踏實服務於農村中醫事業。定向培養鄉村中醫師。最後要求國家給予政策支持,讓名老中醫定期下基層做診療服務,提高中醫藥在基層群眾中的知信度,給予基層醫生向名老中醫或高級別中醫醫院進修學習的機會,不斷提高中醫知識水平和臨床經驗,促進基層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2.加大基層中藥監督力度

針對目前的情況,在積極引導基層人民思想轉變的前提下,政府必須加大對中藥品的監管力度,採取有利於中藥品下鄉的政策,統一招標,統一採購中藥品,統一配送下鄉,不僅規範了送葯渠道,能夠保質保量,而且對於中藥品的價格也有了保證,使廣大基層群眾用得起中藥。

國家方面,應加強規劃引導與政策支持,基層主管部門要將中藥材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納入藥品流通和商貿流通工作體系進行統籌規劃積極會同當地中藥材產業管理、食品藥品監管、國土資源等部門建立工作協調機制可結合當地中藥材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爭取在保障中藥材質量過關,嘉禾合理,能為基層群眾所接受。

3.制定積極的醫療政策

農村經濟水平相對低下,政策制定和落實相對滯後。只有國家從政策層面和資金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農村的中醫藥服務才有可能得到明顯的改善。對於現狀的改善,需要制定相對積極的醫療政策,刺激提高基層民眾對中醫藥醫療服務的信心,制定與基層中醫藥發展特點相適應的醫療政策,鼓勵基層醫務人員開展中醫藥服務。同時,應大力推廣基層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適宜技術,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特色優勢項目建設。基層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適宜技術是經過時間檢驗、確實有效、易於掌握的項目,大力推廣該技術,有利於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滿足人民群眾中醫服務需求。制定計劃,定期派專人學習且要活學活用、定期考核。發揮中醫藥特色,提高社會認可度。在「治未病 」、「治慢病」、「治專病」、「治疫病」、「冬病夏治」等方面大力推廣中醫藥,使越來越多的群眾更加認可和主動接受中醫藥。

4.加大農村「中醫藥治未病」的宣傳力度

近年來,農村的健康教育工作有所改善,但依然不夠,對中醫的宣傳更是不足,雖然中醫藥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但以中老年為主,且部分群眾對中醫藥存在一定誤解。對於中醫藥所特有的「治未病理論也欠缺了解,應對基層民眾普及中醫藥知識,使其認識到中醫藥的預防保健優勢,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學會主動防護疾病侵襲,掌握一定的疾病預防與養生保健知識。應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通過講座、廣播、板報、宣傳冊、手機簡訊等形式,開展中醫藥食療、葯療知識宣傳,夯實群眾基礎,比如可製作一些通俗易懂的板報專欄、宣傳單,或在地方電視台播放宣傳短片,在廣播中播放中醫相關信息;因地制宜,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加大農村傳統中醫的宣傳力度,加強農村居民對中醫的認識和信任,提高農村居民的中醫利用率。

中醫藥在基層有廣闊的空間,其「簡便驗廉」的特色優勢更容易得到充分發揮,也滿足了人民群眾養生保健、慢病、老年病防治的需求。基層是中醫藥發展的基礎,中醫藥在基層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永恆不變的生存法則,要發揚發展中醫,就必須留住中醫藥在基層的「根」,讓中醫藥在基層更好地創造價值。中醫藥對一些慢性病的治療,包括疾病預防,都有其獨特的療效,要加以發揚,把基層中醫醫療服務做大做強。與之同時,中醫藥是一門傳統的養生保健和防治疾病的學問,其疾病預防優勢也是中醫藥在基層發展的一粒「信任種子」,應創新性地按照自己的特色和優勢走上一條獨立發展的道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鴿子中醫 的精彩文章:

冬天如何預防凍傷?
警惕,久坐不動,健康危害極大!

TAG:鴿子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