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家張曉萌 他拍出了野生動物「人」的表情
【攝影/張曉萌 評圖/楊徽】非洲原野,也許是地球上僅存的野生動物物種最豐富的世界,伴隨著它們的食物鏈,生活著成千上萬的野生物鐘。肯亞是攝影家神往之地。但是野生動物拍攝難度超乎想像,不能擺拍和不可預控。
儘管攝影家張曉萌先生只是短暫的行程,初涉野生動物攝影,卻收穫不菲!其作品無不生動地展現了地球之美、生物之美的情景交融;野生動物的野性之美,靈性之美的神形兼備。以影像的力量讓人們更全面的去發現、理解、尊重並享受大自然,更深刻的去感悟、反思、敬畏天地萬物和諧共處的要義,這些作品值得稱道。
觀看:與人類共情
自然世界的大小是取決於觀者的視野和心界。攝影人思想的高度就是作品的底色。非洲之父史懷哲說:當悲憫之心能夠不只針對人類,而能擴大涵蓋一切萬物生命時,才能到達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輝。王陽明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張曉萌說:在肯亞拍動物,我一直把它們當「人」來拍。
他不僅僅把拍攝野生動物當作一種素材,而是作為他表達自己對於天地自然萬物的一種觀看方式,宏大場景也好,微觀細節也好,他都在用心地觀看,融入自己的觀點、態度、角度,從一個個精彩場景里抓取細節、瞬間,把靜態的影像變為生動故事的節點,在觀者的心裡繼續演繹和發酵成作品的個性特質。所以,作品裡面看得出人與動物共情的關懷溫度,看的出人與動物同理的哲思深度。
正因為如此,作品才不是單純的記錄,而是藝術與思想的表達,影像的記錄價值具有了社會學、生態學等多層面和角度的意義,足以喚起能駕馭科技,放飛慾望,追求經濟的人們對多樣的物種、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來的覺醒。足以喚起人類對美好環境、眾生平等的嚮往和追求。
拍攝:與靈感共鳴
野生動物攝影也許並不存在什麼拍攝的簡單竅門。攝影大師馬塞爾認為:如果你能夠成功地在良好光線中捕捉到獨特的動物行為,且構圖平衡,那你與所謂成功就相差不遠了。問題是,你必須十分幸運。
由於野生動物攝影固有的不可預測性,攝影人必需十分努力地控制成就優秀攝影作品的要素。一旦你選擇了一個拍攝主題,投入時間越久,你就越可能被幸運眷顧。我覺得:所謂的幸運,除了你擁有足夠的耐心,除了在拍攝時全神貫注的細緻、拍攝器材得心應手的操控,也需要悉心觀察,更需要豐富的積澱,才能把握得了好拍攝時機的預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抵達一個能引發更多共鳴和互動的境地。
攝影與藝術是相通的,攝影與寫詩一樣,功夫在詩外,正如優秀演員一樣,台上一分鐘的精彩,離不開台下十年功的苦練。長期以來張曉萌先生對攝影的執著、思考、超越,練就了他敏銳的觀察力、敏感的判斷力和敏捷的反應力,即使在嶄新環境、嶄新題材的野生動物拍攝中,他也能抓住靈感共鳴的決定一瞬,定格成精彩影像。
表現:與自然共融
優秀的攝影作品往往更需要能從平常中找到不平常的眼光,展現攝影技藝的同時又能讓作品飽含攝影師的真情實感,好的自然攝影作品並沒有所謂的標準,但是有一句話很經典:「自然攝影,有自然,有攝影。」
拍攝鏡野生動物時我們往往會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了拍攝對象本身,完全忘記觀看拍攝對象背後的東西。在野生動物攝影里,背景、情感與拍攝對象同樣重要,在張曉萌先生的作品裡,尤為注重動物與動物,動物與自然,動物與情感的關聯、互動,視覺文本演繹得豐富多彩,將天地萬物的共融共生主題呈現得立體深刻。
中國古代有「天人合一」的哲學觀,自然贈與你一切、也能摧毀你一切;食肉動物有兇猛的一面,也有萌萌的一面。獅子也會有笑容、豹子也要擾痒痒、大象的另類「洗澡」------攝影不僅是走近,靠近,而是一種全然的心靈觸碰,一種人生的體驗。不止是記錄,還有鮮活的藝術,還有思想的智慧。
張曉萌 男 1960年出生 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攝影家協會藝術委員會委員、揚州市攝影家協會顧問、高郵市攝影家協會主席。
有數百幅作品在國內、外攝影大賽中獲得金、銀、銅獎、入選及報刊雜誌發表。2010年出版了《家園》、《百姓》兩本攝影作品集。
作品分別在美國、南非、德國等國的藝術交流活動中展出並在國內的平遙、三江、黃山等攝影節展出。1998年獲《中國攝影》雜誌「反轉片優秀攝影師」提名獎,2015年獲得中華攝影「金馬獎」,首屆江蘇最高獎--「攝影獎」提名獎。
》攝影評論家公眾號
Photography critic WeChat public number
專註評論,讓你的閱讀有價值
TAG:攝影評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