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農業結構調整要秉持糧食安全思維

農業結構調整要秉持糧食安全思維

在糧食連年豐收後,庫存充裕甚至達到歷史最高點,經濟增速放緩,糧食消費、加工需求和出口貿易增長勢頭可能有所減弱,糧食生產保數量的壓力有所緩解等形勢,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時間窗口、迴旋餘地。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警惕糧食生產出現「灰犀牛」事件,糧食安全危機並不都來源於突如其來的災難,更多因為抱著高枕無憂的心態在潛移默化中再次顯現。因此,不能簡單地進行結構調整、降低糧食產量,而要著力構建動態開放、穩健可靠、運轉高效、調控有力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尤其在政策改革調整中,不能放鬆糧食安全的底線思維。

糧食產量實現多年增長,但糧食安全絕不能掉以輕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體上經過了四輪農業結構調整,即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壓糧擴經」、90年代初的「三高」農業發展、90年代末的三大主糧面積大幅調減和當前的農業結構調整。儘管前幾次農業結構調整的實施目標和政策手段各有不同,但還是有一些相似之處,尤其是對糧食影響明顯。

一是糧食產量下降,農業結構調整成為糧食產量變動的重大變數。1980-1984年束縛的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糧食連續5年增產,隨之出現賣糧難,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糧食種植面積縮減過多,給市場供求造成較大波動。上世紀90年代初期聚焦南方早秈稻「賣糧難」而發展高產、高質、高效「三高」農業,糧食產量再次下降,從高峰的4.46億噸下降到1991年的4.35億噸。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開始了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民收入為目標取向的農業結構性戰略調整。1998年較大幅度地調減了糧食播種面積,加上因受自然災害及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等因素的影響,糧食產量從1999年開始出現連續下降。到2003年,全國糧食減產總量達2636萬噸,減幅5.8%,當年糧食產量僅為43070萬噸,為歷史最高年份1998年糧食產量的84%。由於糧食大幅度減產,從2000年開始,連續4年出現當年糧食產量不及消費量的情況,由此形成的糧食產銷缺口,只能依靠動用庫存來彌補。

二是糧食進口規模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為糧食進口變動的先導性因素。糧食生產經歷由技術長周期推動的增產後步入深度調整階段,乃至發生產量下降,而國內隨著城鎮化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長、飲食習慣改變以及飼料企業需求旺盛,糧食剛性需求增長勢頭不減。消化完一定的庫存後,過多的消費需求只能依靠國際市場來彌補。第一次農業結構調整後,1987-1989年間糧食大規模進口,每年進口量約1600萬噸;尤其第二次農業結構調整後,進口糧食數量創造歷史記錄,1995年進口2040萬噸。第三次農業結構調整後,糧食進口規模雖不及前兩次,也達到了近千萬噸的高位。因此,農業結構調整決不意味著放鬆糧食生產,而必須構建穩固牢靠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農業結構調整必須把穩定糧食產量作為前提、把提高糧食產能作為根本。

糧食增產不是調減糧食產量的理由,而是為農業結構調整創造條件、提供契機;而農業結構調整的紮實推進,又促進了糧食生產加快發展,使糧食生產技術、品質、潛力進一步提升,使糧食產業布局、區域布局、產品結構更加科學合理。我們要必須跳出糧食生產和農業結構調整相互齟齬的思維定勢,探索出糧食生產和農業結構調整二者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新路。

一是農業結構調整要與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相互融合。在優化和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中,重要任務是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在品種上,主要保穀物、重點保口糧,統籌兼顧糧食與其他農產品生產;在結構上,以產業融合為重點,優化調整糧經飼各產業間生產結構,建立新型種養業及糧食內部種植結構;在區域上,重點促進糧食主產區提升產能,優化糧食區域布局,新建優勢產業帶,合理高效利用區域資源;在生態上,注重資源環境承載力,解決好資源過度利用和生態環境突出地區的生態修復、污染治理和資源保護問題。

二是農業結構調整要與穩定糧食生產規模相互促進。對照飲食文化與消費結構大致相似、同樣經歷過經濟高速增長的日本,該國食物消費總量在1990年(此時人均GDP約為2.5萬美元)達到峰值並趨於穩定,而目前我國人均GDP剛步入8000美元,隨著人口總量增加、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與居民收入持續增長,預計國內糧食消費總量仍將繼續增長。因此,一定規模數量的糧食必不可少,通過調整優化糧經作物生產結構,實現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三元種植業結構協調發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糧草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生態保護的現代種養模式,實現種養業協調發展。

三是農業結構調整要與保障糧食自給率相互協調。從世界大國著眼綜合保障糧食安全來看,追求較高的自給率,始終是其重要目標,尤其是保障口糧自給率。農業結構調整應主要針對非口糧種植,對於口糧面積、口糧自給率不能降低。通過結構調整,為口糧種植輪作、休養創造條件。

推進三大行動,確保糧食生產不滑坡、產能不降低、投入不欠賬。

一是政策創新完善支持行動。調整農業生產基本策略,加大糧食戰略工程實施力度,健全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升高效經濟作物和園藝產業、現代畜牧水產業的比重。充分發揮糧食進口的調劑作用,引導國內農業結構調整。

二是品種優化提純複壯行動。針對部分糧食品種普遍存在的品種退化、品種混雜等共性問題,進一步加大品種選育力度,加強種質資源創新,改進育種方法,促進現代生物技術和常規技術有機結合。提高糧食質量,解決供求不對接的問題,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依靠科技進步,增強糧食質量安全建設,在適應機械化生產的新品種培育上取得突破,促進原有優質品種的提純複壯與更新換代。

三是強化技術推廣研發行動。借鑒國家航天工程科技攻關運行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圍繞提高糧食產量開展科技攻關,努力培育出更多的優質糧食品種,加快推廣步伐。以主產區、產糧大縣和糧食生產功能區為重點,繼續加大高產創建支持力度。開展分區域、分作物標準化的高產高效、綠色可持續技術模式攻關,加大各區域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遴選支持,加強穩產增產、抗災減災、農業機械化關鍵技術的集成應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川省農業廳 的精彩文章:

大竹縣嚴把質量關 確保大春用種安全

TAG:四川省農業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