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焦慮的90後:集體焦慮,是每個人逃不過的時代病
01
前幾天,還在讀大一的表弟突然給我發來一條消息:
班上的很多同學都出去實習了,要不就天天跑圖書館,準備考研。
表姐,我現在要怎麼辦?你說我畢業後會不會找不到工作?
我勸他不必著急,先在大學前兩年把專業基礎打好,在此期間想好深造,還是直接進入職場的問題。
他長吁一口氣,開開心心地自習了。
我突然意識到一件可怕的事:一些 00 後因為害怕將來失業,已經早早地做好了人生規劃。
原來在集體焦慮的大環境下,大學生也無法獨善其身。
身邊的朋友中,最容易焦慮是阿奔。
他家鄉的親朋好友,羨慕他在大城市的高級寫字樓工作,穿著西裝革履在精美的格子間加班。
他卻自嘲「金融民工」,吃的是泡麵、麵包。沒有人脈和資源,只能拿時間、體力去賺錢。
他的焦慮來自,同齡人間的對比。
以前不讀書的小王、小李,早早外出打工已經給家裡蓋了房子;
同學小林接管了父母的企業,已經迎娶白富美......
而他的父母當初為了供他出國留學,變賣了一套房子。
阿奔對成功的追求,直接承載了父輩那一代自由的缺失,這種壓力可想而知。
信息的泛濫,讓我們更容易看到別人的光鮮,看到越多就對自己的期望越多。
精讀君在成長詞典詞條《102:焦慮》中提到:我們會覺得焦慮,無非是因為現在的我們,跟想像中的自己,很有距離。
當現狀無法滿足期待,卻又無力快速改變時,這種焦慮感便自然而然湧上來了。
02
作家吳曉波在央視《開講了》做分享,談到了當代年輕人的焦慮。
他說年輕人焦慮的原因有三個:
一是選擇。人生當中有很多岔路,每次岔路都面臨選擇,有選擇必然會糾結,有糾結就可能產生心理的焦慮。
二是比較。人與人之間一旦比較,自然會出現心理不平衡。
三是不確定性。我們面對一個不確定、難以掌控的未來,承擔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淘汰的風險。
正如一句話所說:世界就是一批人忙著改變,而另一批人一覺醒來發現世界都變了。
然而,面對焦慮,大部分年輕人選擇拿命去拼的方式去疏解。
前段時間一些「拿命換錢」的文章刷遍了朋友圈,一方面是自嘲,另一方面也戳中了大部分年輕人的痛點。
新媒體作者陸JJ說過一件事:
他和一個做自媒體的朋友吃飯,吃飯途中,對方要求換座位,說是頸椎有毛病,吹不得空調。
這位朋友是93年的,有兩個公眾號,粉絲加起來幾十萬。雖然賺得不少,但都是一個字一個字碼出來的。
除了頸椎病之外,心臟也不太好,胃也不太好。
他勸朋友歇歇,但朋友說不行,沒安全感,信用卡沒還,還要準備買房的錢,把父母接到上海來。
我想起身邊一位創業的朋友,飲食不規律,睡眠極少,經常通宵熬夜,趕客戶的方案。
前幾天,他發現胃不舒服,結果在醫院檢查出來胃竇中度糜爛,需要住院治療。
我們勸他稍微放下幾天的工作,休息休息。
他嘆口氣:實在沒辦法,還有房貸要還,公司那麼多員工要養,競爭社會,比的就是速度。每次一閉眼睛休息,就焦慮。
廣告人meiya說:多數人的焦慮來源於「來不及」,總感覺生活有太多的「來不及」,等待我們去尋找答案。可是這個答案卻需要經過千辛萬苦,只有自己能解。
03
面對焦慮,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
逃避無用,需要自救。
這裡有3個建議:
找到自己的熱愛。
一個人一生最大的不幸,並不在於他遭受了多少困苦與挫折。
而在於他雖然終日忙碌,卻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忙。
所以你需要找到自己的熱愛,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成為一個專業的人。
接受現實,調整心態。
人生在世,總是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來自各方的壓力。
這是客觀的外界大環境,我們難以改變,只能接受它。
但有些壓力是積極的,促進你向上;有些是消極的,會過度消耗你的能量,產生情緒上的困擾。
這時候需要我們主動改變自己的心態。
轉移注意力,時不時做一些「白日夢」。
對促進問題的解決來說,白日夢的作用是美妙的。
當你在做白日夢時,會進入一種出神狀態。
這是一種允許你掙脫自我批評,觸發創造力的狀態。
04
之前各大媒體上調侃的中年危機還沒過去,青年危機就已經提前殺到。
這些焦慮來自身體變差:才20多歲,就已經禿頂、脫髮,就要泡腳、艾灸、枸杞,保溫杯;
來自前途的迷茫:回不去的家鄉,留不住的北上廣深;
來自網路信息的泛濫:一打開電腦手機,五花八門的信息撲面而來;
來自愛情和責任:還沒開始認真談戀愛,就淪為相親一族;還沒混出什麼名堂,父母就已匆匆老去......
《少有人走的路》中,開篇第一句就是:人生苦難重重。
可見,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問題和危機。
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不逃避,擁抱變化,積極調整狀態,堅持向上。
不認命,不服輸,才能越活越精彩。
TAG:職場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