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證實!光線太暗會改變大腦結構,讓我們「變傻」
圖片來源:Hippocampus(DOI: 10.1002/hipo.22822)
這項開創性的發現,來自於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們對「暴露於昏暗和明亮光線下的」尼羅河草鼠(Nile grass rats,像人類一樣,是晝行性的,晚上睡覺)的大腦進行的調查。
研究結果顯示,暴露於昏暗光線下的動物海馬體(與學習和記憶有關的關鍵大腦區域)喪失了約30%的能力,並且在之前訓練過的空間任務方面表現不佳。相反,暴露於明亮光線下的大鼠在空間任務方面的表現有明顯改善。
該研究還證實,先前暴露於昏暗光線的大鼠,在經過一個月的休息後,再暴露於明亮光線環境下4周,大腦能力能夠完全恢復。
這一獲得美國NIH資助的研究首次證明,在人類正常經歷範圍內的環境光線變化會導致大腦的結構改變。
圖片來源:網路
參與該研究的Antonio A. Nú?ez教授解釋道到:「當我們將大鼠暴露在模擬『中西部冬季陰天或典型的室內照明』的昏暗光線下,這些動物在空間學習方面表現出了缺陷。這類似於,當在購物中心或電影院待了幾個小時後,人們會在繁忙的停車場找不到他們的車。」
背後機制
進一步研究顯示,持續暴露在昏暗光線下會導致一種叫做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的物質顯著減少。該物質實際上是一種肽,能夠幫助維持海馬體和樹突棘(dendritic spines)中健康的連接(connections)和神經元,或者允許神經元「互相交流」的連接。
A study b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neuroscience researchers (from left) Joel Soler, Lily Yan and Tony Nunez suggests that sustained exposure to dim lights may reduce brain capacity. Credi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論文的第一作者Joel Soler說:「由於建立的連接變少,導致了依賴于海馬體的學習和記憶表現下降。換句話說,昏暗的光線會導致『傻瓜』產生(Dim lights are producing dimwits)。」
研究意義
研究中,科學家們還獲得一個有趣的發現:光線並不是直接影響海馬體,也就是說,當穿過眼睛後,光線首先作用於大腦中的其他部位。Soler等正在調查嚙齒動物大腦中的一個潛在位點——下丘腦中的一組神經元,它們能產生一種影響大腦各種功能的肽——orexin。
他們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如果提高暴露於昏暗光線下的大鼠的orexin水平,它們的大腦能否「在不重新暴露於明亮光線的前提下」就恢復正常。
研究者們認為,該項目可能會對老年人和青光眼、視網膜退化或認知障礙患者產生影響。舉例來說,對於患有眼疾,不能接收太多光線的人,我們能否通過直接操縱大腦中的這組神經元,為他們提供與暴露於明亮光線所能獲得的相同的益處。另一種可能性是,通過這種調節,來改善老年人群和神經障礙患者的認知功能。
參考資料: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ditor@biodiscover.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