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歲國學泰斗饒宗頤逝世 金庸: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百歲國學泰斗饒宗頤逝世 金庸: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於6日凌晨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

他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濟學家、教育學家和書畫家,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季羨林先生說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師」。

金庸說,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學術界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得悉國學大師饒宗頤凌晨離世的消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6日上午表示,非常敬重饒宗頤,其和饒宗頤的關係密切,過去10年來曾在不同場合得到饒宗頤的教晦。

林正月娥說,饒宗頤是香港和世界在學術和藝術界的瑰寶,他古博古通今、學藝雙馨,超過了80年的學術和藝術成就非凡, 對傳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貢獻良多,值得大家的崇敬。

饒宗頤,字伯濂、固庵,號選堂,1917年8月出生於廣東潮州。他的家族富甲一方,家學淵源更是深厚,父親饒鍔在家鄉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書樓「天嘯樓」。在父親的悉心栽培下饒宗頤打下了良好的傳統文化根基,16歲便繼承先父遺志,續編其父遺留的《潮州藝文志》。

幼承家學的饒宗頤學養廣博而專精,堪稱當代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他的研究範圍涵蓋上古史、甲骨學、經學、宗教學、史學、敦煌學等十三大門類,被譽為「通儒」、「國際矚目的漢學泰斗」。

饒宗頤於1949年赴香港,曾於新亞書院任教,後任教於香港大學,1973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至1978年退休。先生從事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80餘年,至今已有著作六十餘部,論文1000餘篇,著述3000萬言。

饒宗頤先生是第一位講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學者,也是第一個系統研究殷代貞卜人物。

1962年,法蘭西漢學院將「儒蓮漢學獎」頒給了饒宗頤。這個獎項被譽為「西方漢學的諾貝爾獎」。由此,饒宗頤與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並稱為「甲骨五堂」。

七十年代,饒宗頤相繼出版《文心雕龍》和《敦煌白畫》兩部講述敦煌文化的著作,填補了敦煌學研究的一項空白,奠定了饒宗頤在敦煌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

他通曉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印度語、伊拉克語等六國語言文字,精通古琴,還是撰寫宋、元琴史的首位學者,他善於詩賦,書畫作品更是清逸飄灑、自成一家。

饒宗頤先生手跡

他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季羨林先生說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師」。金庸說,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學術界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對於各種光環,饒先生曾淡然一笑,「呵,大師?我是大豬吧(潮汕話里,『大師』與『大豬』諧音)。現在『大師』高帽滿天飛,太多了。其實大師原來是稱呼和尚的,我可不敢當。」

季羨林與饒宗頤

饒宗頤曾寫過一句廣為人知的詩,「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追求。

「我是彈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學生在海上彈琴,作了兩句詩。『萬古不磨』,就是中國人講的『不朽』,中國人講『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這個『自在』,是佛教的話。我寫心經簡介,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自在』,就是像觀世音一樣。『中流』,在水的中央,說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個波羅蜜,就是要保持一種自在的心,是一種境界。」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前矗立四個大字「慈悲喜舍」,也蘊含著他對人間的一片悲憫之心。

對於人性,饒宗頤提出一個新概念「天人互益」:「我們要從古人文化里學習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製造『天人互益』的環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間正道。」

文化大師的離去引發國人緬懷,其中有一位網友的感慨頗具詩意:「世上已無饒宗頤,天上又多文曲星」。

先生一路走好!

鳳凰衛視歐洲台報道

編輯:韋美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歐洲 的精彩文章:

令人心疼的「冰花男孩」穿上新棉衣 父親這番話卻讓人意外
義大利人抗議中國塑料大米!媒體回應:腦子呢?

TAG:鳳凰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