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釉里紅 與青花工藝技術有著神相似之處
釉里紅瓷是以銅紅釉在胎上繪畫,
施透明釉後,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
釉里紅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間,銅紅料的使用及釉里紅器的燒制技術都已經成熟,從原料萃取、製作成型、繪畫裝飾到燒制工藝都有了突破,釉里紅線繪裝飾多了起來。釉里紅工藝的進步是由官窯來完成的。
洪武官窯釉里紅和青花在同一技術條件下產生,
兩者除呈色劑分別為銅和鈷外,工藝流程基本一致,
使得胎釉特徵大體相似;
但因釉里紅和青花對釉的要求和窯爐條件略有不同,
因此兩者的外觀特徵又有所差異。
胎釉特徵
1、洪武釉里紅的胎骨有粗松和緻密兩類。粗松的一種手感稍輕,瓷化程度差。緻密的一種斷面細膩、緊密,白中略灰。
2、釉層有兩種:一種肥厚瑩亮如堆脂,乳白色,有冰裂狀或長條狀開片;另一種肥潤緻密,釉表有極細微橘皮紋,白中含青或青灰。
釉里紅呈色
1、艷紅色——呈色純正濃艷,線條外緣大多有暈散,有些甚至整個釉面都呈淺紅色。
2、赭紅色——色厚重,剖面用高倍放大鏡觀察,釉里紅處於白釉層中間,即胎上有一層白釉,其上是釉里紅,釉里紅上又有一層白釉。
3、灰紅色——釉里紅彩較薄。
4、灰黑色——呈色以灰黑為主,微見紅意,稱釉里灰或釉里黑。
【造型特徵】
(一) 碗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質潔白細膩,釉里紅呈色較灰。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滿冰裂紋,呈色大多紅艷,有暈散。
(二) 盤
大盤,均折沿,圈足,圓口或菱口。菱口盤有12辦和16瓣兩種,模製,弧壁,瓜楞,矮圈足,砂底。
小盤,折沿,圓口或菱口,弧壁,淺圈足,砂底。
(三) 盞
折沿,圓口或菱口,弧壁,淺圈足,砂底,盞心有一圈凸棱。
(四) 石榴尊
器身石榴狀,腹部鼓,口、足外撇,厚足,砂底,荷葉蓋。
(五) 執壺
器身同玉壺春瓶。曲流,扁平執手,上有小系,下端有品字形分布的三個錢紋。
(六) 爐
仿銅鼎形,兩耳,三足。胎體厚重,釉色白,腹內及足底無釉,露淡褐色胎。
(七) 軍持
唇口,直頸,平肩,圓腹,斂足。頸中有凸環,腹側有肥短管狀流。
(八) 梅瓶
小圓口,短頸,平肩,斂腹,淺圈足,砂底。有蓋,蓋中有系口。
裝飾方法
裝飾採用白地紅花和紅地白花兩種工藝。白地紅花為在白地上繪紋飾,從元代釉里紅的塗抹到洪武的線描是一個飛躍。紅地白花是用釉里紅塗地,留出紋飾。這種方法在元代和明早期釉里紅上偶然見到,費時費力,工藝要求高。這種方法到永樂宣德時期衍化為紅地剔花的新工藝。
另外,洪武釉里紅還承襲元樞府窯模印凸花技術,出現一面繪畫、一面模印以及圈足模印回紋環繞的裝飾手法。
紋飾題材
洪武釉里紅的裝飾紋樣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畫法稍簡,如牡丹花的花辦外勾勒一圈細線留白,青花在留白處再染淡青色,釉里紅則沒有這道工序。
洪武釉里紅裝飾紋樣以四季花卉紋為主,主要有纏枝蓮葉紋、扁菊花、牡丹、蓮花和茶花,扁菊花較為多見,另外松竹梅也較多使用。輔助紋有卷草紋、回紋、靈芝紋、蕉葉紋、變體蓮辦紋、海水紋等。其紋飾的時代特徵基本同青花,兩者互相互參照斷代。
更多資訊,請點擊關注,小編萬分榮幸!文章內容僅代表小編個人意見,歡迎您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希望您能看得愉快!
TAG:品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