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一種新的金融恐怖主義?
幾乎每一個寫過比特幣的記者,都會被頻繁的問及兩個要命的問題:一個是比特幣是什麼?第二個是寫這麼久,你買了比特幣嗎?賺大錢了嗎?
第一個問題讓我質疑我的智商,第二個問題讓我懷疑我的人生。
一.回答第一個問題
嘗試一下。
一個叫中本聰的人在2008年發表了一篇論文,此後,他按照論文中所描述的一個「去中心化、點對點的支付系統」(即區塊鏈這一設想的來源,可以參考本號上一篇文章《泡沫破滅,區塊鏈over或浴火重生》),在互聯網中創造了第一個區塊,也被稱為創世區塊,沿著這一個區塊所產生的數字貨幣即比特幣,因此,比特幣也被認為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應用 。
比特幣實際上是一種區塊鏈激勵機制的產物。
由於區塊鏈技術追求去中心化的特點,需要運用激勵機制讓「網友」自發的維護系統:「網友」需要投入算力(解題)來獲得將新的區塊接入區塊鏈的權利,區塊里是一段時間比特幣的交易記錄,接入整個鏈條後,才能被認可為有效的記錄,連接後,系統會自動產生比特幣作為獎勵,
這個過程也被稱為「挖礦」,這實際上是比特幣「發行」的過程。在中本聰的設計中,比特幣總共只有2100萬個,因此隨著時間的進行,「網友」通過「挖礦」獲得的比特幣數量也會逐漸減少。
同時,「網友」投入的算力成為了比特幣安全的保障機制——要想破壞這個系統,你得要比那些卯足了勁挖礦的「網友」投入更多的算力才行。
二.回答第二個問題
靠比特幣發家致富了嗎?攤手,並沒有。但至少中本聰有。
比特幣誕生後,它的價格就如同過山車一樣幾起幾落,從最初不足1美分,到2013年攀升到1000美金以上,再到目前超過1萬美金,從大趨勢來看,在不到10年的時間中,比特幣價格上漲超過十萬倍,至少從趨勢來看,長期持有的人獲利還是要遠遠超過短期投機者,難怪幣圈一句名言是:「信仰啊,要有信仰!」
比特幣的價格基礎是什麼?為這個問題,不同見解的人可以爭上三天三夜,支持者認為比特幣是全新的貨幣系統,具有無可限量的未來;反對者則認為比特幣的價格從頭到尾不過另一場泡沫而已,總會破滅並徹底消失的。
笛Sir做個折衷者。
泡沫,肯定是有的。但是價值基礎,也應該是有的。
中本聰創造創世區塊的時間是2009年,這一年,次貸危機的影響已經遍布全球,各國央行開出了一劑「量化寬鬆」的藥方,全世界的印鈔機開始全速運轉,海量的貨幣被注入到了全球金融體系之中。
貨幣貶值速度的加快會天然的讓人們尋找可以保值的資產,比如房產、黃金等。而如果由足夠多人對比特幣這一體系形成了「共識」,比如主要經濟體內由超過20%的人都信任這一體系,那麼理論上它應該可以成為一個可供選擇的保值通道。
此外,在金銀貴金屬作為流通貨幣的時代結束後,人類已經在長時間內缺乏一種可以脫離主權國家管制,並且可以再全世界範圍內流通的「資產介質」了。
互聯網的誕生提供了這樣一種機會。
理論上,互聯網上的信息可以做到無障礙、即時的流動, 但是在沒有一個中心賬本的情況下(比如銀行),人們是無法用互聯網用互聯網轉移資產的,因為信息流動的本質是分享。比如,我用互聯網轉給你一元錢的結果是,我有一元,你也有了一元……
但是比特幣是基於區塊鏈系統的,這一系統本身就有確權的效果,在不需要任何中心賬本的前提下,我轉給你一個比特幣,我就真的沒有那個比特幣了……
理想狀況下(僅僅是理想狀態),基於比特幣系統,一個國家的公民可以實現在全世界範圍內自由的轉移資產。這也意味著,任何國家的戰爭、政局變動、災難,都有可能成為比特幣價格上漲的契機,人們會用資產投票,選擇信任或者不信任即有的金融系統。
三.一種新的金融恐怖主義?
比特幣的誕生是希望成為一個具有支付功能的「貨幣」。但是現在比特幣與這一目標踐行漸遠。
其通縮的基本模型(總量確定,難以通過超髮帶來適度通脹)、大幅波動的價格、較低的交易效率讓比特幣更像是一個投資品。
在短時間內,比特幣以及各類型的數字貨幣不斷上漲的價格引起了各國政府的關注。總體而言,各國監管層對於比特幣及相關數字貨幣的態度較為複雜,政策也多有搖擺。一方面,擔憂其帶來的風險,一方面又尚且難以判斷其未來的影響。
一些國家嘗試把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納入合規監管的範圍內,但尚未看到成果。一些國家也採取過更為激進的措施來排除風險,但是鑒於比特幣本身可以觸達全球每一個可以聯網的地區,這種監管效果也並不顯著,同時數字貨幣市場價格對於政策的「耐藥性」在不斷提高。
從目前的情況判斷,短期內由於數字貨幣總體市值有限,對於傳統金融體系的影響也非常有限,可能尚且難以列入各國監管層的重要議程內。但是,如果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的價格繼續上漲,市場的泡沫不斷膨脹之時呢?
在這種情況下,其對於傳統金融體系的影響會不會越來越高?以主權為範圍的「法幣圍欄」會不會屢屢遭受到衝擊?比特幣會不會被視為一種新的金融恐怖主義而遭到各國政府的聯手絞殺呢?
TAG:財稅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