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繁華都市裡的「鵪鶉殺人案」,弄得王安石丟臉皇帝煩心

繁華都市裡的「鵪鶉殺人案」,弄得王安石丟臉皇帝煩心


每晚八點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

史奇談





 


在北宋嘉佑年間,京城汴梁發生一起「鵪鶉殺人案」,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在關於是否「自衛過當」這個認定上,開封府與知制誥王安石發生了爭執,刑部、大理寺重審裁決,最後皇帝出面才不了了之。這一事件在《宋史·王安石傳》等史籍中均有記載。




繁華都市裡的「鵪鶉殺人案」




北宋時期的東京汴梁,經濟繁榮,富甲天下,人口最多時達到二百萬,城郭氣勢恢弘,風光宜人,商業繁榮,可謂是世界大都市。史書以「八荒爭湊,萬國咸通」來形容汴梁的興盛之態。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描繪了汴梁的城市面貌、市井百態和人文風俗,再現了汴京當年經濟發展的情景和繁華景象。曾經在汴梁生活23年的北宋文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一書中大量記錄了汴梁城的商賈雲集、市場喧鬧的盛況:「東華門外,市井最盛,……凡飲食、時新花果、魚蝦鱉蟹、鶉兔脯臘、金玉珍玩、衣著,無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數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隨索目下便有之。其歲時果瓜、蔬茹新上市,並茄瓠之類,新出每對可直三五十千,諸閣紛爭以貴价取之。」



城市大了,各色人等應有俱全,即使在天子腳下,也聚集著不少閑人潑皮,時常為一點小事鬧出人命官司。話說有一個潑皮小伙喜歡鬥雞玩鳥,這一天,他在花鳥魚蟲市場上淘來一隻好鬥的鵪鶉,羽毛非常漂亮,與別的鵪鶉鬥起來勇猛剽悍,往往獲得「冠軍」。小伙非常心愛這隻鵪鶉,經常帶著它到街市上玩耍,向朋友炫耀其本領高強。一位和他要好的朋友看中了這隻鵪鶉,很想弄到手,自恃兩人平時關係處得不錯,好話說了一大堆,央求小伙把鵪鶉送給自己。奪人所愛,非君子所為,小伙豈肯割愛相送。朋友趁他不注意,搶起鵪鶉,拔腿就跑。小夥子見狀大怒,心想竟敢搶本少爺的心愛之物,非得給你點顏色看看,於是緊追不捨,追上去猛踢這位朋友一腳,沒想到正中要害,致使朋友當場倒地昏迷不醒,經郎中搶救無效,竟一命嗚呼了。







開封府與王安石爭論的焦點是否「自衛過當」




朗朗乾坤,繁華都市,出了這麼一起人命案,有人向開封府報案。開封府尹接案後,勃然大怒,這還了得,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在天子腳下行兇殺人,立即命令衙役將小伙抓捕歸案,嚴加審訊。又派偵探到案發現場進行了詳細周密的調查和取證,基本將案情搞清楚了。開封府認為:朋友搶走其鵪鶉,是因為兩人平時關係密切,有開玩笑的成分在內。小伙一怒之下,竟將朋友一腳斃命,屬於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殺人償命,天經地義,如果不予嚴懲,將會產生惡劣的社會影響。於是判決小夥子過失殺人,必須償命,收押在監,待秋後問斬。


  

按照當時司法規定,人命案須報朝廷審核。而負責審核這個案件的正是王安石。王安石在嘉祐七年(1062),就開始擔任給皇帝起草詔書的知制誥,同時兼任糾察在京刑獄,負責審查京城的各類刑獄案件。他接到這個案卷後,仔細審閱一遍,認為開封府判決不當,於是大筆一揮批駁道:「按照法律,公開的奪取、偷竊都是盜竊行為,應該論罪。該小伙不肯把鵪鶉送給他,而此人竟公開搶劫潛逃,其行為之罪甚於盜竊。追捕盜賊屬於捕盜自衛,何罪之有?雖然打死盜賊,也不應抵命論死。開封府誤判無辜死罪,應當糾正。」於是駁回開封府重審。




開封府對這一批駁當然不服,案件轉到刑部、大理寺定奪。兩院經過詳細研究,認為開封府判決正確,維持原判。







「拗相公」自以為是,皇帝息事寧人



兩院的判決相當於最終審核了,顯然王安石批錯了。按照慣例和當時的制度,王安石批錯了應該向開封府賠禮道歉,可是王安石就是不認「這壺酒錢」。御史台也多次出面勒令王安石向開封府道歉,王安石還是不認錯。這些御史們素知王安石的性格,心想這次非扳倒他不可。







王安石到底是什麼性格呢?《宋史》評價說:「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就是說這個人自信率直,認死理,不管你地位有多高就是不認錯,十頭牛也拉不回來。有幾件事可證明這一點。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任揚州簽判,經常通宵達旦地讀書,快天明時感覺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個盹,等到睡醒時,太陽已升高了,於是也不洗臉、不梳發就跑到官衙去上班。知州韓琦一看他那副衣冠不整的樣子,以為他徹夜縱情聲色,就勸他年紀尚輕,不可荒廢了學業。王安石面對上司的好意勸告也不辯解,仍然我行我素。後來王安石調到開封府,在群牧使包拯手下任群牧司判官,同僚還有司馬光。有一年春天,府衙里栽植的一片牡丹盛開,美不勝收。素有「包青天」之稱的包拯一向不苟言笑,他看見爭奇鬥豔的牡丹竟然也來了雅興,帶領大家賞花,高興之下,竟讓下屬備酒,並一一給下屬們敬酒。上司敬酒,下屬們哪有不飲之理,紛紛一飲而盡,就連從不沾酒的司馬光,也不得勉強飲幾杯。當包拯走到王安石跟前敬酒時,王安石就是不給面子,斷然拒絕,理由是我從來不喝酒。同僚們見包拯下不來台,就紛紛好言相勸。可是無論大家如何勸說,王安石巋然不動,水火不進,就是不喝。包拯也是一個鐵面無私、性格倔強之人,沒想到王安石比其更甚,自嘆不如,只好作罷。




御史們為了爭這口氣,到皇帝那裡彈劾王安石,治王安石的罪。宋仁宗趙禎開明大度,寬厚仁義,特別喜歡王安石的才能。趙禎也想當個老好人,兩邊都不得罪,欲息事寧人,於是下詔既支持刑部和大理寺的審判結果,但是也免予追究王安石的責任, 但是其應當到開封府謝罪。可是執拗的王安石倔強得連皇帝的帳也不買,還振振有詞地說: 「我本沒有罪,何謝之有?」還是不肯道歉。御史們見狀,個個義憤填膺,又聯名到皇帝那裡告狀,要求嚴厲處理王安石。趙禎一見喋喋不休的御史們,心裡也很煩躁,無奈地說:「行了,得饒人處且饒人,你們又不是不知道這個人的脾氣,幸好又沒造成大的過錯,各位就不要再提這件事啦!」此事就這樣不了了之。於是王安石有了「拗相公」之稱。





(圖)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這個案子應該如何判決,圍繞此案的爭執,到底孰是孰非,在當時法制不健全的封建社會真難釐清,還是皇帝高明,趙禎的最後態度應該說是最完美的了。倘若現在又該如何判決?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

鄭學富,魚羊秘史簽約作者,文史學者。

特此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製作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文中圖片來源網路,為影視劇作品《尋找前世之旅》、《雲中歌》劇照,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ymschina 的精彩文章:

請用「我要努力掙錢,因為......」造句
《敦刻爾克》:英國人的二戰史,就是一部坑隊友的歷史

TAG:yyms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