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冰與火之歌:北極,不止於北極

冰與火之歌:北極,不止於北極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記者丨周智宇 挪威特羅姆瑟報道

從阿拉斯加的錫特卡到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受全球變暖的影響,北極圈裡居民的生活方式過去幾十年發生了非常迅速的變化。當然,改變還在持續。

北極圈與世界的聯繫不止在於北極與全球氣候變化的互相作用。新航道的可能性、物種多樣性等帶來的科研價值以及蘊藏豐富的礦產、能源等,北極圈在諸多層面擁有的潛力吸引了北極圈以外國家的注意力。

隨著冰層逐漸融化,北極圈裡的居民也感受到了世界對於北極地區關注度的升溫。

於1996年成立的北極理事會已經在初始的美國、俄羅斯、加拿大、冰島、丹麥、芬蘭、挪威和瑞典等八個北極圈國家外,接納了包括中國、英國、日本等國在內的十三個來自亞洲、歐洲的觀察員國家。

這些國家在不程度上參與進北極事務之中。包括日本、韓國、印度、德國、法國、英國等非北極國家均發布了各自的北極政策文件,中國也在2018年1月26日發布了指導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首份政策性文件——《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中提出,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治理北極是中國的北極政策目標。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在1月26日的白皮書發布會上表示,中國政府發布這份白皮書,旨在向各方全面介紹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的基本立場和政策主張,傳遞中國致力於與各方共同維護北極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意願。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所所長助理趙隆參與撰寫了白皮書,他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說 ,中國對出台白皮書進行了長期準備,目前時間節點較為平和。

趙隆表示,在中國對北極的科研、參與開發實踐達到一定水平之後,發布白皮書能夠回應北極國家和國際社會的期待,也能夠更好地指導中國相關部門和機構開展北極活動和北極合作。

北極在「燃燒」

北極圈被認為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指示器,在過去三十年里,北極圈平均氣溫的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速度的兩倍。

根據挪威氣象研究所2月初的數據,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北部的大西洋一側,附近的海冰面積又一次創下歷史新低,這對北極熊和其他依靠海冰尋找獵物的野生動物的生存提出了挑戰。

同時,整個北冰洋北極海域的海冰量處於歷年同期的最低水平,並可能再次創下年度新低。研究表明,至少在過去1500年間,北極冰層減少的程度和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而且這些趨勢與化石燃料燃燒導致的空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直接相關。

一份由包括阿拉斯加大學國際北極研究中心在內的多個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1980年至2017年間,北極圈內發生火災的幾率與氣候上升呈現出「強烈的非線性關係」。

研究者之一的Sander Veraverbeke表示,北極圈內發生火災這種極端事件的部分原因是,隨著北極的夏天越來越熱,北極地區的雷雨天氣頻次逐漸增加,而北極地區的植被又以容易快速燃燒的、乾燥的苔蘚、地衣、灌木為主,閃電很容易將這些燃料「點燃」。換句話說,格陵蘭島、阿拉斯加等地區不僅在發生冰川融化,同樣還更容易「燃燒」。

北極更容易「燃燒」只是北極地區氣候變化的一個側面,對於北極地區的居民而言,傳統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改變,不僅僅是食物,還有包含歷史、文化、傳統價值觀和習俗的世界觀和生活方式。

現年68歲的Vince Pikongonna生活在離阿拉斯加西北部約40公里、坐落於白令海峽的國王島上,他從年輕時便開始捕獵海象。

「在我們的文化中,狩獵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Vince表示。但在過去幾十年里,他感受到了狩獵活動明顯的變化:「在五十年前,狩獵大概在六月份開始,而現在四月左右便開始了,氣候變暖使得冰塊離岸越來越早,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動物越來越早的來臨。」

Vince說:「這幾乎就像是把我們放在了另一個星球之上,我們該怎麼辦?」

這些來自北極地區的聲音渴望被世界傾聽。

「當搜索』北極』時,谷歌會顯示冰川、雪、北極光以及北極熊和海象的圖片,但這些照片中很少出現人的身影。」特羅姆瑟市長克麗斯廷·萊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但是北極圈內有400萬人,這些人的聲音應該被聽見。

對於這些北極圈的原住民來說,內心也是糾結的。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北極前沿」大會上的觀察,在阿拉斯加等地區原住民的發言中,經濟發展和保護北極兩個話題總也離不開彼此。

有與會者向記者表示,這也是存在於北極的「永恆的博弈」。

「變熱」的北極

北極的聲音需要被世界聽見,同時,氣候變化對北極地區的多重改變,也讓北極在世界上的關注度逐漸上升。

「北極前沿」大會秘書處秘書長Ole ?vretveit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北極地區所發生的事情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所有關於北極環境及資源的討論都應該將來自北極地區的聲音納入,同時傾聽其他受到影響的地方的聲音。

歐洲議會議員Urmas Paet則指出,我們必須確保北極是一個合作與和平的地區,社會和環境問題必須由全世界來解決,北極變暖將帶來經濟機遇,反過來又會導致更多的環境問題,「我們迫切地需要採取行動,因為無所作為的代價將令人望而卻步。」

在瑞典企業與創新部長米卡爾·達姆伯格(Mikael Damberg)看來,氣候變化正在全球各地發生,但在北極地區最為敏感。他同時指出,「氣候變化不再是未來的問題,它已經存在,已經有了影響,當然也會對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

「不要忘記,對北極影響很大的國家遠離這個地區,所以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是全球性的。」達姆伯格表示,瑞典在低碳環保、可再生能源等創新領域有一定的經驗,而北極地區可以成為這類創新的地區領導者。

挪威政府則希望儘可能地在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取得平衡。挪威外交大臣瑟雷德(Ine Eriksen Soreide)在發言中表示,「許多人認為北極地區是一個受保護的地方。但是我們也需要發展資源——能源資源、生物資源,我們和全世界都需要它們。」

「我們的海域比陸地面積大七倍。海洋是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它也應該成為全世界更大的資源來源。」瑟雷德說,對於挪威而言,北極及海洋是可持續發展優先考慮的領域,挪威政府也已經制定了海洋發展的經濟戰略。

除了北極圈內的國家,非北極國家也在「北極前沿」大會上展現出對北極的興趣。新加坡總理公署、人力部兼外交部政務部長陳振泉曾多次造訪挪威特羅姆瑟。他在今年的會議上表示,新加坡對北極項目非常感興趣,因為在北極發生的一切都對世界其他地區有影響,如果北極的冰塊繼續迅速融化,海水將淹沒世界其他地區。

陳振泉指出,北極的極端變化並不僅僅發生在北極地區,新加坡等熱帶國家也受到異常氣溫的影響,研究北極能夠讓新加坡建立北極知識,制定應對北極挑戰的辦法,提高新加坡對北極問題的認識,並努力將知識轉化為可持續解決新加坡面臨的挑戰的辦法。

北極經濟理事會芬蘭輪值主席泰若·沃拉斯提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除了北極圈內的國家,包括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在內的非北極國家,也是促進北極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芬蘭願意在該理事會框架下,與中國政府和企業開展航道開發等商業合作。」

有研究表明,在北極這片廣袤荒蕪的區域里,冰層的融化將使得在俄羅斯附近出現一條無冰航線,預計在2050年左右,普通商船便能夠從中穿行。而利用北極航道,從上海以北的港口出發,抵達歐洲西部、北海、波羅的海等港口的航程將比傳統航線短25%至55%。

總的來說,無論是航線還是航線以下蘊藏著的礦產、能源資源,這些經濟資源正在讓北極「變熱」。

陳振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如果我們希望北極保持冷靜,我們自己必須保持「冷靜」。為此,需要採取集體的、科學的方法,來幫助我們保護世代相傳的北極的未來。

中國參與的短板與長板

中國是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中國在地緣上是「近北極國家」,是陸上最接近北極圈的國家之一。因此,中國參與北極事務由來已久。

白皮書中指出,中國的北極政策目標是: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治理北極,維護各國和國際社會在北極的共同利益,推動北極的可持續發展。

在航道層面,2017年6月20日國家發改委與國家海洋局聯合發布了《「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其中北極航道被明確為「一帶一路」海上合作的三大通道之一。

白皮書中則提出,中國發起「一帶一路」倡議,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為促進北極地區互聯互通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合作機遇。中國的資金、技術、市場、知識和經驗在拓展北極航道網路和促進航道沿岸國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可望發揮重要作用。

對於中國提出的「冰上絲綢之路」,以俄羅斯、挪威等國為代表的絕大多數北極圈國家持支持態度。瑟雷德在「北極前沿」大會上答記者問時表示,中國在過去幾年裡對參與北極事務展現出越來越大的興趣,對此,挪威鼎力支持。

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在2017年12月的年度新聞發布會上,正式邀請中國參與建設北極交通走廊,打造「冰上絲綢之路」。目前,中俄兩國企業正在積極開展北極地區的油氣勘探開發合作,商談北極航道沿線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為代表的合作案例已然成為北極國際合作的一個典範。

有意思的是,在2018年「北極前沿」大會上,S?r-Varanger市這個鄰近芬蘭、俄羅斯的挪威北部城市的市長Rune Gjertin Rafaelsen也在演講中,宣揚「一帶一路」如何鏈接歐亞大陸、為當地帶去經濟利益。

S?r-Varanger發展局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未來東北亞到北歐的集裝箱運輸中有10%可能通過S?r-Varanger。發展局總經理Kenneth St?lsett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的北極政策能夠讓S?r-Varanger成為挪威的「鹿特丹」。

「冰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或地區對中國充滿期待,但北極對於環境變化的敏感程度也要求中國要實際參與北極治理、開發,北極的科研水平需要達到較高水平。但相對北極圈國家而言,中國的北極科研水平比較弱。

從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實地採訪的情況來看,在以「北極前沿」等促進各利益攸關方交流合作的平台上,中國的聲音,尤其是科研層面的聲音並不強。有不願透露姓名的與會者表示,在相關的平台上與其他國家的與會人士交流時,中國科研結果的貧乏使得溝通時會存在一定障礙,「有點捉襟見肘」。

而北極的科研能力提升需要長期實地「摸爬滾打」,但北極地區嚴峻的氣候條件、相對中國而言物質的缺乏都對科研人員本身的素質提出要求。

但中國會繼續在北極科研上加碼。趙隆對記者指出,和北極圈國家比較,中國在科研水平上是一個後來者,處於追趕者的地位,白皮書中將認知北極放在第一點,是因為我們的開發要建立在保護北極的基礎之上。

白皮書中也提到,中國會積極推動北極科學考察和研究,支持和鼓勵北極科研活動。

「我們寧可不去開發北極,也不能夠讓開發活動成為北極的負擔。」趙隆說。

(編輯 趙海建)

21君

小夥伴們,你去過北極圈么?對於北極的未來發展,你有什麼樣的看法?

本期編輯 陳思

21君

老鐵們,給21君點個贊再走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1世紀經濟報道 的精彩文章:

2018春夏巴黎高定時裝周:歸於本真 探索自由
莫迪的「印度夢」:2025年GDP達五萬億美元

TAG: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