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位「華人AI前10大牛科學家」,如何用「AI中間件」跨越人工智慧和行業應用的鴻溝?

這位「華人AI前10大牛科學家」,如何用「AI中間件」跨越人工智慧和行業應用的鴻溝?

文 | 楊潔

編輯 | 黑智

AI和產業的結合,已經漸成趨勢。

作為AlphaGo的研究團隊,DeepMind在大眾中的知名度似乎不及自己的產品。而就在去年烏鎮擊敗了世界圍棋第一人的柯潔後,AlphaGo宣布退役,DeepMind也更加關注AI演算法在醫療、能源等產業中的落地應用。

大數據、超算力,還有機器學習,已經開始對產業格局產生影響。但是,不同於下圍棋,這一切還處於發展的初期,AI技術和行業應用之間,還隔著一條鴻溝。AI技術和演算法需要找到AI應用的場景,而多數企業,卻仍然缺乏數據處理的專業人員、訓練AI所需的資源,以及高層對如何應用AI改變業務的了解。

這道鴻溝之間需要一條有效的橋樑,就如同在軟體產業中,是通過中間件,連接起不同的獨立應用程序和操作系統。

這也是雲腦科技(CloudBrain)推出行業「AI中間件」的初衷。

在業界,雲腦科技創始人張本宇已經有了19年的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研發經驗,在微軟亞研院、Google和Facebook先後就職,也曾被創新工場譽為「華人AI前10位大牛科學家」之一。

和DeepMind相類似,雲腦科技也是將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領域的積累和研發成果,引入企業的智能化進程,讓AI技術讓行業應用場景落地。而它更想做的,是打破AI企業應用的「黑箱」。不同於以往的AI解決方案,雲腦科技推出「行業AI中間件」,以產品的形式,實現AI和行業的融合。目前,雲腦科技開發的AI中間件,已經覆蓋了通信、金融、能源、人力等幾大行業。

2017年7月,雲腦科技獲得了翊翎資本和中經合集團領投的數千萬元A輪融資。在此之前,雲腦科技還曾獲得峰瑞資本的天使輪融資。

「矽谷谷歌系演算法研發+國內阿里系產品服務」體系

張本宇離開Google創業時,他已經在人工智慧領域浸潤了16年。從微軟亞洲研究院,再到Facebook和Google,他在AI方面已經握有150項美國專利,在國際一流期刊和會議發表的45篇論文已經被引用超過了6000次。

但科學家張本宇的心中,卻一直有著躍躍欲試的創業夢想。雲腦科技並不是他的第一次創業嘗試,在早年,張本宇曾經做過一款互聯網語音聊天產品。雖然最終他結束了這一項目,投入人工智慧技術學習和研發,但和一般人印象中埋頭實驗室的技術人不同,張本宇對於商業,一直保持著自己的敏感度和理解。

在2014年,創業的念頭再次在張本宇的心中升起。在當時,雖然國內的創投領域對於人工智慧還了解不深,但是張本宇覺得,時機已經到了。

雲腦科技創始人 張本宇

2014年,深度學習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在圖像處理和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等領域,已經開始應用。大數據、算力的提高,以及越來越多的模型投入使用,人工智慧開始獲得了實際性的商業應用成果。

在之前的工作中,張本宇更是直觀地感受到了AI演算法和模型的應用,給這些公司帶來了多大的效益提升。「但是,無論微軟、Google、Facebook,都是偏互聯網行業的。而實際上,不僅於此,在互聯網之外,人工智慧還可以應用到更廣泛的行業和場景中去。」

但是,對於國內的很多公司而言,這還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企業運營數據中包含大量的歧義和模糊性,如何處理它們和從中獲得價值,以及如何讓AI了解企業的具體業務流程,是件困難的事情。

張本宇決定出來創業,做一家針對B端企業客戶的公司,將前沿的AI技術,引入國內企業的業務中。「深度學習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是可以幫助AI工程師進入更多的行業,進行跨行業服務和研發的。」

2015年5月,雲腦科技在矽谷成立。2016年,AlphaGo戰勝了李世石,點燃了全球對人工智慧領域的關注度,人工智慧創業的時代,洶湧而來。

這一年,雲腦科技也從最一開始張本宇的「單人獨騎」擴充到了10多個人,雲腦科技的創始團隊逐漸成型。雲腦科技聯合創始人、COO龍志勇曾任阿里高級產品專家,和張本宇在矽谷相識後,由於對創業和商業方向的不謀而合,2016年10月,龍志勇加入雲腦科技,擔任聯合創始人、COO。

2016年底,杭州雲腦科技成立。有了國內的實體公司,雲腦科技的公司架構也確定下來。雲腦科技採取了美中雙中心協作的方式,矽谷團隊由張本宇帶領,成員包括從業AI二十多年的原Google資深專家劉亞新,以及核心演算法工程師樊向軍、徐昊等,負責核心演算法研發;國內團隊由龍志勇負責,包括原阿里巴巴高級技術專家陳鵬、原微軟亞洲研究院數據工程師、美麗說數據團隊負責人黃頌等成員組成的核心團隊,直接對接行業客戶,推進公司技術和產品的商業化落地。

在「矽谷谷歌系演算法研發」和「國內阿里系產品服務」的基礎上,雲腦科技不斷探索AI落地的途徑。從2016年開始,雲腦科技即建立了和中大型國有企業的合作。作為銀聯的合作夥伴,雲腦科技和銀聯共同開發了「智惠觸達Farcaster」營銷觸達平台,基於銀聯的海量消費數據,可以自動學習並動態更新用戶。利用這一模型,銀聯可以根據已有用戶,自動發現新用戶,更高效地獲客。

此外,雲腦還開發了國家電網「台區低壓負荷預測系統」,提高電網的負荷預測準確度。

但是,雲腦科技給自己的任務,是搭建起AI技術和企業應用場景之間的橋樑。在2017年,雲腦科技將重點放在為特定行業量身打造的核心產品「行業AI中間件」上。

行業AI中間件,連接數據和場景

張本宇並不想單純做通用平台和AI解決方案。對於傳統領域企業而言,AI平台的門檻較高,也很難通過短時間內,和企業的業務相結合。在張本宇看來,很多企業雖然渴望AI賦能,但它們實際的IT能力不夠,直接進入AI世界是很困難的;而AI技術本身在高速發展中,一個平台的層面要把門檻降到能夠簡單使用的界面,演算法的妥協代價太大。

針對不同行業,雲腦科技推出了不同的AI(X)中間件。雖然借鑒了軟體「中間件」的概念,但云腦科技的AI中間件,是針對該行業內的需求,把相應的AI技術/平台用行業應用「包」起來,去解決行業場景。傳統的「中間件」連接的是軟體應用程序和操作系統,而雲腦科技的AI(X)中間件,是AI技術、演算法,連接起企業的數據和場景,為企業實現智能匹配、分類預測、精準營銷、風險控制等方面的應用。

在企業的AI應用中,經常需要解決的是「數據如何選擇和導入」、「模型和技術如何組合」和「輸出如何集成到業務」三個核心問題,雲腦科技則將軟體和服務分成AI數據處理、建模策略和業務集成三大功能,直接面向企業業務。

這對客戶而言,是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一種方式。應用行業AI中間件產品,客戶不需要再去關注如何訓練和測試數據、如何發布最新模型,AI的應用門檻大大降低;AI中間件直接面向業務部門,提供相關介面,更容易嵌入業務應用。

比如在手機行業,雲腦科技推出了包括終端數據特徵挖掘、端加雲協同訓練、快速深度交叉學習、特徵流水線工程框架等Mobile AI中間件產品和服務,為手機終端的人工智慧提供了加速引擎。而在金融監管方面,雲腦科技提供了挖掘市場未知的隱含關聯關係、量化市場間的影響程度、刻畫市場波動傳導路徑和市場消息影響分析的證券AI中間件,在滿足金融行業對人工智慧技術的可解釋性和高效性等要求的同時,幫助交易所提高現有監管業務效率,提升對市場風險的預研預判能力,為進一步強化監管奠定基礎。

目前,雲腦科技已經推出了4款行業中間件,分別是:通信AI(T)、金融AI(F)、能源AI(E)與人力AI(H),目前已與銀聯、上海證券交易所、南方電網、金立、實習僧等公司建立了合作。

在GMIC峰會上,張本宇和《機器學習》作者Tom Mitchell

數據是根本驅動力

什麼類型的企業適合應用雲腦科技AI中間件?在張本宇看來,可以應用AI中間件的企業,都具備可以被量化評估、可解釋性較強的場景,量化指標具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它們所處的行業足夠大,都是萬億級規模的市場,具有強勁的需求;在這些行業內,產生了海量數據;數據和場景切合AI技術應用;並且,這些行業我們已經發展了較好的合作夥伴,我們更加了解企業的真實需求,以及什麼樣的客戶才是我們的重點客戶。」

能夠和雲腦科技合作的客戶,基本上,都是具備大量的數據分析需求的企業。在研究深度學習多年的張本宇看來,數據,也是AI技術能夠在行業應用中落地最重要的一環。「它們理解數據,也擁有數據。」

大多數傳統行業的企業,對AI非常感興趣,但是由於對人工智慧技術不夠了解,有時也會有「不切實際」的期待。「AI不是金手指,它也需要對數據足夠的積累和認識,充分利用企業過去積累下的電子化的數據,把這些數據,從佔用它們存儲空間的成本,變成真正的價值。」

在實際上,擁有數據的企業數量眾多,但是「大數據孤島」問題時至今日也仍然存在。大量的數據出於隱私保護需求,並沒有放在雲端,訪問性是受限的。如何達到數據的訪問合規,同時保護數據安全,訓練深度學習模型,是張本宇認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在2017年,雲腦科技研發的重點,也放在新演算法的研發,以及如何提高對數據訪問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上。在新的一年,深挖四個主要行業,以及拓展頭部客戶,仍然是雲腦科技運營上的重要部分。

從一開始,張本宇就很清楚地規划了雲腦科技AI中間件的產品落地策略。行業客戶呈一個「金字塔」的形態,雲腦科技的銷售人員並不算多,從主要推動產品在標杆客戶中的落地,逐漸向中型企業拓展。AI中間件基本上是效仿SaaS的收費模式,按照應用和效果付費。根據企業的不同規模和所在行業的特點,付費形式也會有所調整。

在AI中間件這個概念上,目前在市場上,還鮮少有雲腦科技的同類企業存在。這是片極為廣闊的市場,但同時,也是一塊需要長期開闢和投入戰力的戰場。AI產品和解決方案與平台不同,它對行業的具體應用場景和需求了解度的要求更高。而熟悉行業需求、挖掘出企業數據的價值,從而推動產品和演算法的研發,這對雲腦科技而言,也是最有價值的「壁壘」所在。

本文來自黑智,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全球App下載超過1750億次 數額超過860億美元
晶元需求強勁:SK海力士年度利潤創紀錄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