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順瓷器的紋飾紋樣基本上沿襲了前朝風格!

天順瓷器的紋飾紋樣基本上沿襲了前朝風格!

(掃一掃,添加微信)

由於瓷器燒造的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其胎釉選料和燒造方法也各有不同,掌握瓷器胎釉的時代和地域特徵是瓷器鑒定的另一要素。

既然要從瓷器的胎質入手,那麼就要了解胎質是什麼,瓷器的胎質是由瓷石、瓷土製作而成的。其中的瓷石是一種由石英、絹雲母為主要構成、並含有若干長石、高嶺土等岩石狀礦物。呈緻密塊狀,外觀為白色、灰白色、黃白色以及灰綠色; 或呈玻璃光澤;斷面常 呈貝殼狀,無明顯紋理。

我國很早就利用瓷石來製造瓷器,基本上都是用瓷石作為原料,如南方的越窯系、龍泉窯系以及北方的眾多窯口。

而瓷土是由高嶺土、長石、石英等組成的已風化的次生土礦,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二氧化二鋁、並含有少量氧化鐵、氧化鈦、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鈉、氧化鉀等。其可塑性能、結合性能以及耐火度均較高,是我國明清時期制瓷的主要原料。

未施釉的瓷骨為胎

按照胎的瓷泥粗細和呈色又分為瓷胎、漿胎、瓦胎、石胎、鐵胎。普通瓷泥做胎為瓷胎;將瓷泥用水攪拌,取其渾濁狀液沉定下來的細粉做胎,此胎為漿胎;瓷土較粗的胎為瓦胎;笨重而堅實的胎稱為石胎;胎質呈鐵色的為鐵胎。

鑒別瓷器的胎質,要觀察瓷器的露胎處,特別是底足。

一般來說真正的古瓷,基露胎處有胎骨老化以及自然磨損的現象,也就是說,元代及以前的瓷器胎骨以及底足看上去比較干酥,這與新仿瓷器胎子顯得硬是不相同的;明清瓷器的胎子,看上去比較細膩堅緻,有潤心之感,較之新仿瓷器的濕硬,略顯乾燥不夠潤滑。

對於古瓷的斷代,胎質也能起作用。大致而言,兩晉瓷器通常為褐色胎或灰白胎,瓷化程度相對較高,器身厚重沉實。南北朝瓷器普遍胎底較為粗松,多呈灰白色或褐色,氣孔明顯。

隋代瓷器胎體較為厚重,胎色以灰白居多。

唐代瓷器分為粗細品種,邢窯細白瓷胎骨堅實緻密,粗白瓷胎質疏鬆胎面敷有化妝土(把較細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調和成泥漿塗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層薄薄的色漿。顏色有白、紅和灰等。這種色漿,在陶瓷工藝技術上稱「陶衣」,也叫「化妝土」、「裝飾土」、「護胎釉」。);趙窯青瓷胎質細膩。宋代北方窯系的瓷胎以灰或淺灰色為主,南方窯系的胎質則以白色或淺灰白色居多;通常 器皿底足露胎,瓷質多粗;底不露胎之器,瓷質一般較好,有支釘痕。青白瓷以景德鎮湖田窯的胎質最好,細膩潤滑,瓷器底足露胎中心呈黑、褐色的墊燒痕,具有湖田窯的特色。

元代鈞窯、磁州窯器皿底足露胎,瓷質稍粗;景德鎮瓷器胎色潔白,胎質細潤;龍泉露胎處為硃紅色。

明代瓷器底足露胎,瓷質較細;明代中後期有款瓷器底足大多掛釉,也有少數底款有釉而周圍無釉的,也有少量底足露胎的。

清三代瓷器與明代瓷器相仿;清中葉以後,瓷器底足露胎的情況就很少見了。

較早時期的瓷器器皿,即便施滿釉,仍能在圈足的邊沿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處,看出胎質火化的呈色。例如元代瓷胎大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晚期瓷器如明清瓷胎大多白潔細膩而且雜質很少,火石紅色也減少甚至不見。

胎質呈色能夠反映出胎土的配料,如宋代龍泉窯生產的粉青,梅子青、其胎色為白中帶灰,就是採用了瓷石加紫金土的配方,又如五代的安徽繁昌窯瓷經及元代景德鎮窯生產的青花瓷就是採用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

瓷胎的潔白細膩程度和雜質多少,能夠反映出瓷器生產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徵。比如明代初的洪武年間,瓷器胎體多厚重結實,底足多為澀胎無釉,泛火石紅,與元瓷相類,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屬雜質自然泛出所致。稍有區別的只是在器底塗抹上釉漿,留下刷痕或紅或白的釉漿斑。

永樂、宣德的砂底器皿,因其選材和淘煉技術較元代精細,雖然難免含 有微量雜質,形成黑褐色的星點,但已少有元瓷底足凹凸不平的缺點,用手撫摩多有溫潤細膩之感。明未清初的砂底器以及後世仿品的胎質就達不到永樂、宣德瓷那般細膩溫潤顯得粗糙。又比如明代成化瓷器一向以細潤純潔著稱,前人形容為「如脂似玉」其底足卻有米黃色的斑點,人稱米糊底。

(以上內容以及圖片選摘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微信公眾號小編刪除,最終解釋權歸平台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德隆古玩 的精彩文章:

八大山人字畫精品市場價值!
百元錯版幣,為何單張可以買房?

TAG:利德隆古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