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提醒你:八大注意
HOT!!!學習教育 全新觀念 最新資訊 盡在博瑞智呂老師
音頻 盡在喜馬拉雅電台百萬家長的教育必修課頻道
(孩子語:你們常說現在的我不好教育,我不接受你們的方式,遇到這種情況,你們會傷心傷神。這些原因,借用董老師的話,就是你們曾經包括現在用過時的錯誤教育觀念教育我。)
今天我們交流一下,我們家長在教育、陪伴孩子成長中,如何做?能避免這些彎路呢?相信,我們都想知道這些誤區有哪些?如何避免?下面,小編列出以下「孩子眼中的家長不適做法」。
1.家長意見不一,孩子無所適從
我們都知道現在流行的一種說法叫做「虎媽」、「貓爸」。這就是反應了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教育態度和理念的分歧。
如在學習方面,媽媽希望孩子成才,所以要求孩子不停的學習。而爸爸則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想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長大。孩子會因為我們的立場不一,而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該刻苦學習,還是輕鬆學習。往往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夫妻要共同學習「同一套」科學教育理念,達成共識。(如何選擇哪種教育理念,要參加3-5種以上,貨比三家就會懂得)
2.不尊重孩子交友權,否定孩子的自我價值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多種性格的同學朋友出現在他生活中。有些同學在我們看來是值得交往的,有些同學我們覺得是需要孩子遠離的。當孩子把我們不喜歡的朋友帶回家時,我們就會表現出不友好甚至冷漠的態度,讓孩子與朋友很尷尬。孩子就會與我們衝突,會誓死捍衛他的朋友(其實就是孩子的自我價值)。
其實,我們發現孩子結交了不良朋友,強行干涉,會讓孩子覺得我們不尊重他,自我價值下降,覺得自己不夠好。我們需要跟孩子交流,告訴他(她)只要是他(她)的朋友,爸爸媽媽都尊重他(她)的選擇,然後找時機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提高孩子自己的審美、是非觀念,讓孩子「主動遠離不良朋友」。
3.不分場合指責孩子,傷害孩子自尊心
有時會遇到家長當街指責自己的孩子,不顧場合,不顧周圍人的目光對孩子進行指責甚至打罵,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經常指責孩子,孩子也會因此「破罐子破摔」變得沒皮沒臉,這樣的孩子再教育的困難很大。
寶爸寶媽們聚在一起談論最多的就是自家孩子,經常會有父母說自己的孩子這裡不優秀,那裡懶惰。即使孩子在一旁,也不會停止,完全進入無意識狀態,表明家長已經習慣指責孩子了,並不知道這樣做,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心靈上的傷害?
這樣做的後果,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感覺到父母不喜歡自己,也不願意和父母分享心事,導致自己關閉了心門。
4.自己不信守諾言,卻要求孩子說到做到
5.不說理由的沖孩子發火
有的家長急性子,當他們看到孩子做錯事時,會沖孩子發脾氣,並不告訴孩子原因,讓孩子自己想哪裡做錯了。他們覺得這樣是教育了孩子,其實孩子還小,意識不到自己哪裡做錯了。不教而誅謂之虐。所以,孩子做錯了事情,要把孩子拉到一邊,單獨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即可,不能懲罰,更不能批評。
6.對孩子的問題不耐心解答
青少年正處在對世界充滿好奇的階段,所以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作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回答孩子的問題能強化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如果我們嫌孩子的問題太小兒科,不屑回答,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愚蠢、很笨,會打擊孩子的求知慾,對以後學習生活都有不良影響。
7.放大孩子的缺點,看不到孩子的優點
我們必須要理解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但是人各有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尤其是孩子,他們未來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我們不能單純地用成績來衡量他是否優秀。
我們也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孩子的成績上,覺得孩子成績不好,在其他方面都等於零。應該多發現孩子其他方面的才能,比如繪畫、音樂、運動等等。
畢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平時多讚美孩子,鼓勵孩子,心理學研究表明,正向激勵能強化孩子們的學習樂趣,更想去探索和學習。
8.規定孩子的生活只有學習
在我們看來,孩子只需要學習,其他什麼事情也不用做。
比如初三的同學,作為求學的分界點,我們特別看重,老師也頻頻預警,因此給孩子施加不小的壓力。就像孩子如果考不上好高中,前途就「稀碎稀碎」的,導致部分學生由於壓力過大,而選擇短時輟學或長期輟學,甚至自殺。我們一定要發自內的的理解孩子,不逼迫、為孩子製造輕鬆學習的氛圍、放眼未來。
博瑞智資深教育顧問呂樹民老師點評:
前蘇聯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首先是被教育者與教育者精神上的交流。」
上面羅列出八種常見的教育誤區。在大街小巷校門口,批評、指責、抱怨、數落孩子是司空見慣了的。我們都知道,實際生活中比這多得多。導致這些現象的,有以下幾個深層原因:
第一、我們只懂要求,不懂得如何愛孩子。中華民族是一個內斂的民族,較少的直接表達情感。我們把提供物質基礎理解成愛孩子,把物質和精神混為一談,認為自己為孩子提供一流學校、火箭班級,假期環球旅行等等,就是愛孩子。殊不知,這些只是愛的表達方式。我們不知道孩子需要被理解、被鼓勵、被信任、需要與我們精神交流,更需要「我們父母本人」,因為親子的天然感情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我們給孩子提供了一切,卻不能給孩子一個懂教育、深諧人性、了解孩子的父母,丟了西瓜撿芝麻,實在是可惜。
第二、不重視孩子的未來,望子成龍「心切」。
做事業、搞企業我們有戰略、弄規劃,我們知道,著急是搞不好的。教育孩子,我們沒方向,很可怕。我們教育孩子是走一步看一步,是先衡量孩子表現(半斤八兩,分數)再定目標(選擇哪所大學),而不是先相信(相信孩子能考上)再看見(激發孩子主動態度,提供有利條件)。如果,國家的航天計劃也是這樣「邊走邊看」,恐怕到下個世紀神舟10號也無法升空。董老師說:「教育,具有巨大「緩發性」,把每一個孩子成長的具體因素「不偷工減料、不折不扣做到位」,孩子就會成為優秀的人。」
第三、不關心孩子的今天,他們就沒有明天。
孩子的榮譽證書、獲獎證書一大摞,卻沒有時間觀看孩子的比賽、參加孩子的家長會,甚至班級事務也由「手下」代辦。「沒有時間」參與孩子的成長生活,更可怕的是與不願意參與——這是小事,和自己的少則百萬多則千萬一單的生意相比,實在不足掛齒。(我女兒班級四十八個同學,我能認識三十位以上),美國總統忙不忙,都要親自參加孩子的家長會,只是表明我們不重視。孩子的教育,誰缺席,總有一天,我們會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轉(恕小編直言)。
四、放不下「身段」,對孩子一定失去影響力。
很多家長事業很成功,在社會上是局長、企業家、院校的博導,卻無法成為孩子的朋友。原因是,孩子不會與一個領導做朋友的。這麼多年與家長的深度交流、見到的、聽到的案例與教訓很多,其實,在孩子面前只有一個身份——那就是父母。
平等,是做朋友的首要條件。
五、不能平衡家庭生活。
顧此失彼,是多數家庭的寫照,上老下小讓我們應接不暇,身心俱疲,喝酒、玩手游無謂的應酬都成了緩解壓力的方式,這些負面的代替方式治標不治本。如果是通過讀書、逛書店、參加課程學習提升自我的思維模式、情緒管理,通過健身去愛自己得到一個健康的體魄,通過結識良師益友,都會帶給我們全新的人生奮鬥動力。董進宇博士說:「孩子的成長僅今年是我們人生問題的一部分。一個人可以通過學習,終生成長自己,去觸及雲淡風輕的生活!「」
成功是跟著注意力走的,注意力在哪裡,成功就在哪裡!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我們去偽存真,用「心」用「愛」去陪伴孩子成長!
要想孩子優秀,從重視開始!
教育的最高目標不是知識,而是行動!
—赫伯格斯賓塞(英國哲學家/教育家)
教育,每個家庭都需要。
如果你教育孩子有困惑
請關注下圖
說實話 干實事 見實效
博瑞智教育 教子成功的橋樑
TAG:博瑞智呂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