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蝌蝌啃蠟」到可口可樂

從「蝌蝌啃蠟」到可口可樂

原標題:從「蝌蝌啃蠟」到可口可樂


微信ID


EYEONHISTORY


去年十月份,麥當勞中國公司改名為「金拱門」,引髮網友花樣吐槽,讓大家都開心了一把。後來,某網站又曝出LG 電子(中國)有限公司將更名的消息。


消息稱,當前在中國使用的「LG」不容易發音,LG 公司希望在中國有一個更加友好的品牌,便將公司名改為了「新愛爾集電子中國」(NewLGE China)。

事後證明,LG 要改中文名,只是個假消息。但也是這個假消息,讓很多網友第一次知道了LG 的中文名:「樂喜金星」。


這個名字的奇特程度,絲毫不比「金拱門」遜色。不過,這無關審美的高低,只是翻譯的緣故。


「蝌蝌啃蠟」


在美國,麥當勞的商標本身就有個響亮的名字「Golden Arches」,直譯就是「金拱門」。LG 則叫做「Lucky Goldstar」,譯成「樂喜金星」毫無問題。


所以,歸根結底,這些來到中國的洋品牌,只是懶得去想一個信達雅的中文名而已。論信達雅,「可口可樂」就是個不錯的譯名,在音譯的基礎上還具有實際含義。


一聽這個詞,給人的感覺就是既爽口又爽心,進而產生想喝一瓶的衝動。但在1927年,可口可樂公司剛進入中國的時候,還不叫這個名字,那時叫「蝌蝌啃蠟」,一看就是直接音譯的英文名。


名字翻譯得這麼怪,可樂的銷量自然不會好。所以可口可樂公司公開登報,用350英鎊的獎金懸賞徵求中文譯名,後來,「可口可樂」這個名字才脫穎而出。



據說,這個名字是當時身在英國的著名作家、書畫家和翻譯家蔣彝取的,當時他從《泰晤士報》得知消息後,琢磨了一個晚上,就想出了這個膾炙人口的品牌名。


不過,這個譯名是否出自蔣彝,還不好說。蔣彝自己從未證實過,只是有人在報紙上發文章說,他和蔣彝閑談,證實可口可樂是蔣彝譯出來的。

又說蔣彝只拿到24英鎊的獎金,還後悔當時沒有提出「版權」的要求,不然現在就是大富翁了。


確實,改名之後,可口可樂在中國就是順風順水了。後來他們找阮玲玉拍廣告,設計了一幅「請飲可口可樂」的月份牌廣告畫。


可口可樂一炮而紅,銷量與日俱增,成為了一種流行飲料。


到1933年,可口可樂在上海的裝瓶廠成為美國境外最大的可樂汽水廠。到1948 年,該廠產量超過100 萬箱,創下美國境外銷售紀錄。



民國時期可樂女明星海報


當然了,像「蝌蝌啃蠟」這麼奇葩的中文名,多半也不是可口可樂公司自己取的。很多時候,一些外國品牌登陸中國後,出於各種原因,一直沒有官方的中文譯名。


但是沒有中文名也不好賣,所以負責銷售的代理商就代勞了,根據其品牌原名隨便取個中文名就行了。


比如1928 年的《良友》畫報第廿六期上出現了一則「珂路搿」牙膏的廣告。這個「珂路搿」,其實就是後來的高露潔(Colgate)。相比之下,「白速得」(Pepsodent)牙膏的取名然是用了一些心思的。


「蜜絲佛陀」

洋品牌的中文名, 有像「 白速得」 這樣直截了當的,也有文藝得不得了的。


比如彩妝品牌MaxFactor,按英文的意思來,大概是「極致元素」,但是中文名卻是「蜜絲佛陀」。這個看起來有些玄乎的名字,出自張愛玲之手。


據說當時MaxFactor並無中文譯名。買了這個品牌的唇膏後,張愛玲突發奇想,要給這個洋品牌取一個有中國韻味的名字——蜜絲佛陀,結果流傳至今。


在小說《永遠的尹雪艷》里,作者白先勇為了襯托尹雪艷的氣質,就用到了蜜絲佛陀:


「尹雪艷著實迷人。但誰也沒能道出她真正迷人的地方。尹雪艷從來不愛擦胭抹粉, 有時最多在嘴唇上點著些似有似無的蜜絲佛陀……」



如果不是張愛玲,MaxFactor可能要叫「麥克絲」或者「瑪斯法忒」


張愛玲的化妝品中,最多的就是口紅。除了蜜絲佛陀,還有丹琪(Tangee)口紅。


張愛玲在其自傳《童言無忌》中說,她第一次投稿《大美晚報》,得到五元錢稿費,就給自己買了一支丹琪唇膏。


在《海上花》中,張愛玲還將其中第九章命名為「小號的丹琪唇膏」,可見她對丹琪的喜愛。丹琪這個譯名,雖然有點普通,意思還是點到了,「丹」是紅色,「琪」則是比喻珍貴之物。

很多國際化妝品牌,其中文譯名都是有說法的。


信達雅的代表,有「露華濃」(Revlon),出自李白為楊貴妃所寫的《清平調》。還有「資生堂」(Shiseido),取名源自《易經》中的「至哉坤元,萬物資生」,讓人「不明覺厲」。


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夏士蓮」,這個譯名據說是出自著名出版家張元濟。



丹琪點唇膏


1916年左右,張元濟受當時一位在上海租界開藥行的英國人所託,將「Hazeline Snow」譯為「夏士蓮雪花膏」。不僅是「夏士蓮」譯得好,「雪花膏」也成為護膚化妝品專有品類,沿用了上百年。


與雪花膏類似,冰淇淋也是個流傳很廣的中文譯名。英語是「ice cream」,譯作中文應該是冰奶油,但這個直譯,顯然不如冰淇淋優雅得體。


民國時,冰淇淋還有另一個名字,也不錯,叫做「冰結漣」。這個名字初看有些奇怪,細看簡直是詩意盎然。而阿司匹林在民國報紙的廣告上都是寫作「阿司匹靈」。


這個「靈」,真是妙不可言。


《看歷史》2018年2月新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周日電台 | 在最開始的時候,屈臣氏其實是一家藥房
張勳復辟失敗後,為什麼能得以善終?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