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自己有失眠問題可能比實際的睡眠不足更有害
1. 什麼是失眠症
主要表現在對於睡眠質量和時間長度的不滿意,相關原因包括:入睡困難、早醒難再入睡、中間保持睡眠困難。這些癥狀如果影響學習、工作或其他重要的生活方面,並且維持一定的時間和頻率,就可能構成失眠症。
失眠症可以是一種獨立發生的癥狀,也可能是其他生理和心理疾病的共病。當失眠和某些心理問題同時出現的時候,很難釐清因果關係:比如,抑鬱和焦慮的人通常會伴隨失眠的癥狀;但失眠問題本身也能影響人的情緒,持續嚴重的失眠也增加其他心理疾病的風險。
一個人如果睡眠質量不佳,就可能向醫生抱怨這個問題,或者認為自己患上了失眠症。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阿拉巴馬大學的Lichstein在一篇綜述文章里總結了過去20多項研究,發現下面兩個有趣的規律。
A.睡眠質量差,並不構成人們考慮失眠的充分條件。
很多人即使睡眠質量差也不擔心自己有失眠問題。90年代的一個研究,調查了400名來自社區居民,發現睡眠質量糟糕的人(按照客觀的標準,如連續6個月,每周至少3個晚上要花30分鐘以上才能入睡),並沒有因此而體驗痛苦,也沒有考慮自己有失眠問題。在白天的疲乏程度、焦慮水面方面,他們跟睡眠質量高的人一樣,沒受到影響。
其他研究使用更為可靠客觀的方法,如記錄睡眠狀態腦波和其他生理指標的PSG(睡眠多項生理檢查),評價睡眠質量也印證相同的結論。一項涉及1700參與者的更大規模研究發現,睡眠缺乏能增加高血壓發生的風險,但對於那些缺覺卻不認為自己有失眠症的人來說,這個規律並不適用。另一項重複研究則發現這些自信沒有失眠但客觀上缺覺的人,焦慮和抑鬱水平跟普通人口相當。
客觀上的」缺覺「不一定會導致這個人擔心有失眠的問題,也不一定會增加高血壓、焦慮、抑鬱等問題的風險。
B. 睡眠質量差,也不是人們擔心失眠問題的必要條件。
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和睡眠日記研究顯示,有些睡眠模式還達不到糟糕標準的人,卻認為自己患了失眠症。
不僅如此,這些人在白天的疲勞程度、焦慮和抑鬱水平方面,跟那些真正睡眠欠缺的人,所受到相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最近的研究顯示,作為抑鬱嚴重程度重要標誌的自殺意念,也跟這個人實際的睡眠質量本身無關,而是取決於他是否覺得自己有睡眠問題,不管實際上有沒有。
2. 疑病因素所起的作用
概括地說,Lichtstein的結論相當於是「吃葡萄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的反吐葡萄皮」——有些睡眠質量不好的人,不擔心自己有失眠問題,像沒事兒一樣;也有些睡眠正常的人,卻擔心自己有失眠問題。
上述第二種,在臨床上還是相當高的比例:根據Linchstein, 那些帶著失眠問題前來求助的人,其中37%都在睡眠正常範圍(這並非是說,他們的睡眠質量處於極佳狀態無可挑剔)。
對於這部分人來說,如果本來沒有問題,卻認為自己有問題,結果造成跟真正有問題的人一樣的健康問題,那就只能在心理上找原因了。
簡單的說,「疑病症」傾向容易導致這樣的狀況。他們容易有「災難化」的想法,誇大問題的不良後果,尤其是誇大對個人身家性命的影響。他們高度警焦慮的神經,容易把15分鐘睡不著的時間,當成是哪裡出問題的信號;或者如果他們原來的失眠問題已經解決,一次睡眠不佳,讓他們擔心,「問題又複發了」。
治療師在實踐當中,除了可以通過認知行為療法,幫助矯正他們的認知偏差以外,還可以教他們通過正念內觀冥想的手段,提高對潛在思維的覺知能力,逐漸從中解脫出來。
※「真假」失眠 您會分辨嗎?長期失眠的人,要注意了
※怎樣治療失眠
TAG:失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