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滅六國後,六位諸侯王的窮途末路

秦滅六國後,六位諸侯王的窮途末路

原標題:秦滅六國後,六位諸侯王的窮途末路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剷除嫪毐集團、罷免丞相呂不韋,開始親理國事。當年,他聽取秦國貴族諫言,下《逐客令》驅逐出六國客卿(非本國人而在本國當官的人員),幸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秦王政轉而廣招天下人才,勵精圖治,積極準備統一天下。至此其手下人才濟濟,文有尉繚、李斯等人,武將有王翦、王賁父子、嬴成、蒙武、內史騰和蒙恬等人,還有善於從事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


秦王政親政之前,曾採用韓國人鄭國的建議,大興土木修建鄭國渠。據《史記》記載:鄭國渠全長250多里,灌溉農田280多萬畝。是繼都江堰之後秦國又一個大型水利工程,它的建成,使原先乾旱的關中平原,一躍而成為千里沃野。至此,秦國的三大糧倉——巴蜀、漢中、關中就此全部建成。在鄭國渠完工的當年,秦王政發動了統一中國的全面戰爭——秦滅六國之戰。



從前230年至前229年,秦王政採取他太爺爺時期就定下的「遠交近攻」策略,再結合尉繚提出的「分化離間」手段,於秦王政17年(前230年)滅韓、19年(前228年)滅趙、22年(前225年)滅魏、24年(前223年)滅楚、25年(前222年)滅燕、26年(前221年)滅齊,取得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全面勝利。在此過程中,被滅的六國,其末代國君下場和結局如何呢?

一、韓王安


韓王安繼位時(公元前238年),韓國已經淪為末流國家,是七國中實力最弱小。這位末代國君執政後,對秦國既怕又恨,怕的是秦國的強大,恨的是秦國的驕橫。秦軍發兵攻趙後,韓王安是以這樣矛盾的心情關注著秦、趙戰事的:既希望秦軍戰敗,又擔心趙軍難敵秦軍。


公元前234年,秦將樊於期攻佔趙國的平陽、武城兩城,趙軍被斬首十萬人,趙將扈輒戰死沙場。韓王安急令韓非上書,請求秦國不要發兵韓國。


公元前233年,韓非的上書呈送秦國不久,秦趙戰場又傳來新的消息:秦軍在樊於期率領下繼續攻趙,從上黨直襲赤麗、宜安,完成了對趙國都城邯鄲的包圍。趙王遷從北方邊防調回了率兵防禦匈奴的大將李牧,幾乎使秦軍全軍覆滅,只有樊於期率領少數護衛兵士突出重圍。樊於期畏罪逃往了燕國。



韓王安得知此事,大為振奮。認為秦軍並非百戰百勝之師,諸侯中也有與秦抗衡的力量。趙國使臣的這一通蠱惑人心的遊說,更使韓王安如沐春風。於是便不再顧忌秦國的威脅,不加考慮地倒向趙國一邊。他信誓旦旦地向趙國使臣表示,韓與趙同為晉地,理應聯合為一,共同對付強秦。只要二國同心協力,定會使秦軍再次遭到像當年崤山那樣的慘敗,不敢再貿然東進。


就在韓王安忘乎所以的時候,秦國使臣李斯來到了韓國王宮。李斯在上書中使用強硬的措辭,其意是促使韓王猛醒,速派使者赴秦。但韓王安看過上書後,仍不以為然,無意召見李斯。他不相信事情會像李斯說的那麼嚴重,頑固地以為,有了趙國這個靠山,大可高枕無憂,不必再為秦軍攻韓之事擔驚受怕。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遣內史騰率軍攻打韓國,這個內史騰原本就是韓國的一名高級官員,這傢伙看到秦國勢力強大就投敵叛國,跑到秦國來的。由於內史騰對韓國的情況了如指掌,戰鬥進展異常順利,不到一年就拿下了韓國首都新鄭,無路可逃的韓王安只能束手就擒。


韓國滅亡後,韓王安被遷離韓國舊地,軟禁於陳縣。


公元前226年,韓國舊貴族在故都新鄭發動叛亂,秦國出兵平定叛亂。叛亂平定之後,為了根除禍患,將軟禁中的韓王安處死。

二、趙王遷


趙王遷是公元前235年繼位的,可以說他是生不逢時,在他之前趙國就屢遭秦國攻打,國土大片淪喪。因此,他上任後的頭等大事就是如何抵禦強秦的進攻,為此他第一道命令就是在柏人築城。可跟無法抵擋秦軍,不久就接連丟失宜安、平陽、武城、狼孟、番吾等城池。



公元前231年,趙國的代地發生大地震,從樂徐以西,北到平陰,樓台房屋牆垣大半震毀,土地開裂一條巨縫,東西寬一百三十步。第二年趙國又發生大饑荒,百姓謠言說:「趙人號哭,秦人歡笑,如果不信,看看田裡只長草。」


秦王政認為這是天要滅趙國,於是就發布了向趙國進軍的命令。秦軍這次兵分兩路,一路由王翦率領,負責攻克趙國北方門戶井陘(今河北石家莊西);另一路由楊端和指揮,從南面直搗趙國首都邯鄲。


趙國派李牧和司馬尚領兵分頭迎擊,由於遭到趙軍的頑強抵抗。秦軍打得艱苦不說,還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於是,秦國派人用重金收買趙王遷的寵臣郭開,讓他在趙王遷面前詆毀李牧和司馬尚,說他們企圖興兵反叛趙國。趙王遷因此便派趙蔥和齊國將軍顏聚取代他們。李牧不接受命令,趙王遷派人暗地裡趁李牧沒有防備將他抓住殺害,並撤免司馬尚的官職。


除去兩個強勁對手後,王翦趁機率領秦軍鋪天蓋地殺向邯鄲。臨陣換帥的趙軍根本抵擋不了,象徵性的做了幾個動作就一鬨而散,趙蔥被殺,顏聚被俘。秦軍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攻克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滅亡。趙王遷被俘虜後,秦國國君秦王政將他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的深山老林之中。不久,就餓死在他所棲身的茅屋裡。


三、魏王假


秦國在攻趙的同時,兵臨燕境。燕國無力抵抗,太子丹企圖以刺殺秦王的辦法挽回敗局。公元前227年,燕丹派荊軻以進獻燕國地圖為名,謀刺秦王政,結果陰謀暴露,被秦國處死。秦王政以此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今河北易縣境內)大敗燕軍。次年10月,王翦攻陷燕國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率殘部逃到遼東(今遼寧遼陽市),苟延殘喘,燕國名存實亡。


秦國滅掉韓趙、重創燕國以後,北方大部分地區已為秦有,只有地處中原的魏國,孤立無援。秦國在北方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同時,將主攻方向轉向南方。秦王政先派名將王翦之子王賁率軍攻打楚北部地區(今河南南部)佔領十餘城。在予以一定打擊,使其不敢輕舉妄動,保障了攻魏秦軍的側背安全後,即回軍北上。

此時魏國的最高統帥是才上任不久的魏王假(公元前227年繼位),魏國假就是苦哈哈一個,他上任時,左右兩個鄰國韓、趙都被秦國滅了。惶惶不可終日的他知道這天遲早會來,所以早早就做好了些應對措施,採用的手段,無非就是囤積糧草,深挖護城河,加固、加高城牆。



公元前225年,王賁率軍突然進襲魏國,包圍了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依託城防工事,嚴防死守。王賁真不愧是名將之後,繞著大梁轉了幾圈就找到破敵方案。原來這大梁城雖然壕深城高,可地勢低洼,黃河就在城西穿流而過,於是就採取引水灌城的辦法,來個水淹大梁。


大梁城頃刻之間成了澤國,城牆多處被沖塌,魏王假只好乖乖舉手投降。魏王假投降後並沒有得到優待,秦王政的命令是「立即處死」。 魏氏王族遭到了滅頂之災,王室成員及家眷數百人均遭到殺害。


四、楚王負芻


取得一系列勝利後,接著進攻當然是楚國,早在一年以前(公元前226年),秦王政徵求各將領意見:進攻楚國需要多少兵力。少壯派李信說只需20萬軍隊就能打下楚國,而老將王翦則認為楚國地廣兵強,必須有60萬軍隊才能伐楚。秦王政譏笑王翦年老怯戰,就派李信和蒙恬各率軍10萬攻打楚國,王翦則提交辭職報告回家養老。


公元前225年秦軍南下攻楚,楚將項燕率軍抵抗。秦軍開始進展順利,在平輿(今河南汝南縣東南)和寢(今河南沈丘縣東南)擊敗楚軍,進軍到城父(今河南寶豐縣東)。項燕率軍反擊,在城父大敗秦軍,李信敗逃回國。蒙恬孤掌難鳴,不得已退入了原趙國境內。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親自向王翦賠禮道歉,命他率60萬大軍再次伐楚,雙方在陳(今河南淮陽縣)相遇,王翦按兵不動,以逸待勞,楚軍屢次挑戰,秦軍不與交戰,項燕只好率兵東歸。王翦乘楚軍退兵之機,揮師追擊,在蘄(今安徽宿州市)大敗楚軍,殺楚將項燕。次年,秦軍乘勝追擊,俘虜楚王負芻,攻佔楚都郢(今湖北荊州市),楚國滅亡。秦王政親自到楚國舊都郢城受俘,斥責負芻犯有弒君篡位罪、戰爭罪和反人類罪,將其廢為庶人,之後就沒有關於他的資料了。


五、燕王喜


實際上,燕國滅亡的時間比魏、楚兩國還要早。秦國在攻滅韓、趙兩國後,就馬上陳兵燕國邊境。為此,太子丹決定實施斬首行動——派人去行刺秦王政,以挽救危局。於是就有了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燕王喜,姬姓,名喜。公元前255年(燕孝王三年),喜的父親燕孝王去世,於是喜繼承燕國國君之位,史稱燕王喜。太子丹派荊軻行刺秦王政失敗,陰謀敗露後,惱怒的秦王政一聲令下,四十萬秦軍馬上從燕國南境易水一帶發起進攻,並很快就包圍了燕都薊城(今北京西南部),燕王喜嚇得手足無措,想效仿趙王遷舉手投降,遭到太子丹的堅決反對。因為燕國雖然不咋的,可他們的國土面積幅員遼闊得很,尤其是北方的苦寒地區,隨便找個圪塔就能安置十萬八萬人口。


爺倆一合計,與其束手就擒,不如放手一博,於是,組織精兵強將拚死殺出一條血路,逃往了遼東的襄平(今遼寧遼陽)。在此期間,燕王喜逼於秦軍的威勢,把太子丹的首級獻了出來,以平靜一下秦王政的心情。



而此時,秦王政已經把目光瞄向了楚國,因此,捉拿燕王行動才暫時放緩,讓燕王喜在遼東多過了幾年饑寒交迫的日子。


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活捉燕王喜。由於燕國策划過刺殺秦王政的行動,燕王喜被斬首後,屍體和頭顱都被掛起來示眾,是六國末代國君中結局最慘的一個。


六、齊王建


齊國是戰國七雄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在秦軍並滅趙、韓、燕、魏、楚戰爭時期,齊國一直置身度外,坐視各國滅亡。此前當秦趙長平之戰的關鍵時刻,趙曾向齊請求援助軍糧,有政治遠見的周子曾向齊王說:「且趙之與齊楚,捍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力主積極援趙。齊王竟沒有接受這一具有戰略遠見的建議,後各諸侯國爾雖幾度聯合對秦作戰,齊都避免參加,或者參戰不力,企圖討好於秦。齊王建繼位40餘年,三晉、楚、燕與秦戰爭連綿不斷,齊由於與秦沒有共同邊界,未被攻擊,上下宴然,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不備兵革,不修戰備,政治上達驚人的麻木程度。齊王建本人昏庸無能,齊相國後勝又是一個貪財無厭之徒,秦多年來用重金賄賂後勝,後勝就為秦遠交近攻的策略效勞,終日規勸齊王建臣服於秦,朝野上下已無絲毫鬥志。所以儘管秦滅六國時,齊還擁有70餘座城邑,但仍不堪一擊。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統帥的軍隊,由燕南部對齊北境突然進攻,直趨齊都臨淄。齊則毫無作戰準備,竟無應戰之兵。齊相後勝力勸齊王投降,齊王建也就不戰而降。齊王建被送到位於於太行山腳下一個叫共城(今河南輝縣)的地方,最後餓死於深山老森的松柏之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山流水品歷史 的精彩文章:

盤點第一世界大戰後消失的四個龐然帝國

TAG:高山流水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