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是誰,我在哪?我為什麼是我?

我是誰,我在哪?我為什麼是我?

很長一段時間內,朋友圈都充滿著《芳華》的影評以及由此產生的人生感悟,以至於,雖然我對這部電影的內容一無所知,但是周邊新聞還是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其中,有一條我覺得很有趣。

原文是這樣的:「為了更好地讓演員入戲,導演要求大家在生活中也孤立苗苗,從開始就讓苗苗和何小萍合二為一,以至於在文工團解散的戲份中,看著即將離別的戰友,大家抱在一團痛哭,而何小萍卻無動於衷時,苗苗發現自己完全置身集體之外,這種無法抽離角色的感覺,令她一度抑鬱。

連殺青後很長一段時間,她都無法與何小萍真正「分開」,更找不到現實中的自己。

殺青那天,劇組所有人都在一所度假酒店的七樓吃散夥飯,苗苗獨自站在餐廳外的小陽台上,「我當時真的有種想跳下去的感覺。」「我覺得自己怎麼活得這麼……活得這麼可悲啊。我跟何小萍一樣被大家嫌棄,我覺得我就是何小萍,何小萍就是我,一樣的多餘。」

當時看到這條推文的時候,其實我是感覺很難受的,當然我完全能夠理解導演以及演員的決定,因為對於影視行業來說一條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戲比天大」。因此,跳出個人的情感層面,我們能夠看到很重要的一點:環境真的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影響,苗苗一直處在一種被孤立的環境中以至於她最後想要自殺。

這種孤立的環境是假的,是人為製造的,但是這種想要自殺的感情卻是真的。因此,環境對我們帶來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大得多!

對於環境對人的影響心理學上同樣有一個著名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1971年在斯坦福大學進行的,當時津巴多正在斯坦福大學任教。津巴多把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改裝成監獄,花15美元一天請來了一批學生參與實驗。這批學生都是「心理健康、沒有疾病的正常人」。

被試被分為兩組角色:其中9名學生擔任監獄中的「囚犯」,9名學生則以三人一組輪班擔任「看守」的角色。

為了實驗更真實地模擬現實,擔任「囚犯」的學生身份以數字代替,每個人都穿上犯人的衣服,戴上腳鐐和手銬;而擔任「看守」角色的學生則是穿著警服,戴上黑色的墨鏡以增加權威感,在囚犯進牢時,按照監獄的正式程序對犯人進行裸體的搜身,他們擁有一切真實看守所擁有的權力。

在實驗開始之前,大家本來以為在進行實驗的兩周大家會相安無事。可是實驗結果卻出乎意料,隨著時間的推移,扮演看守的人越來越像看守,他們想方設法折磨囚犯,沉醉於規訓與懲罰的快感。而扮演囚犯的人以條件反射式的反應接受看守們的各種要求。

在試驗開始的時候,「看守和囚犯之間沒有任何的差異性;而在試驗持續了一周以後,他們之間已經沒有任何的相似性了。」在這一周內,大約有100多人以不同的身份接觸這群囚犯。但這100多個人,包括看守和囚犯,試驗的設計者、心理學家津巴多,都沒有想過還有一個選擇:中止試驗。他們已經成為局中人,被困在以理性和科學為借口所編織的鐵籠之中,無法脫身,唯有服從,扮演著各自的角色。

這個實驗很殘忍,甚至可以說是違背倫理道德的,但它同時也反應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只要你想,每個人都可以變惡魔!扮演看守的人一定想不到短短的一周,他們會變得如此殘忍,但環境就是這麼強大,它可能很快的改變一個人,甚至變得連自己都不認識!

所以啊,很多時候我們會問:我是誰,我在哪?我為什麼是我?這個時候看看周圍的一切吧,你就會知道答案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tartingVoice心之聲 的精彩文章:

生活中的獨行俠

TAG:StartingVoice心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