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端莊混搭現代時尚,點燃傳統文化時代熱潮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2018年新的一章悄然翻開,回首過去的2017,傳統文化以極具創意的形式、年輕化的表達,帶來一股「傳統文化熱」。《國家寶藏》搖身成「網紅」;《中國詩詞大會》火爆電視熒屏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引發「故宮跑」……下面,筆者帶你回顧傳統文化傳承的這一年。
權威聲音,傳承傳統文化之魂
2017年,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緊鑼密鼓的出台了一系列規劃意見,將傳統文化傳承上升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2月23日,《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中,就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也做出了一系列相關部署;3月12日,國務院轉發了文化部、工信部、財政部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明確了未來幾年我國振興傳統工藝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保障措施、主要任務等。
十九大報告把文化建設更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小結
2017年,多項政策措施齊出台,多次發表講話齊聚焦,這充分表明了黨和國家對傳統文化傳承的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成為了新時期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事關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事關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構築當代中國精神的重要途徑。
電視表達,解碼傳統文化之美
2017年,文化類節目火爆熒屏,輿論稱之為「文化綜藝元年」。年初,《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火遍熒屏和社交網路,重新喚起國人的詩心和對文學的溫柔記憶,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朗讀者》以聲載道、以文傳情的核心思想獲得了高度肯定。年末,以「博物館+綜藝」的酷炫創新形式出現的文博節目《國家寶藏》驚艷亮相。《國家寶藏》由央視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合作,演繹「博物館奇妙夜」,用時尚現代的方式激活了深沉古老的歷史,點燃了傳統文化熱潮。
除中央媒體外,各個地方台也主動擔當弘揚傳統文化責任,發揮電視主流媒體職能。湖南衛視《百心百匠》邀請多位明星向匠人拜師學習傳統技藝,通過講述名人深度體驗的故事,揭示傳承匠心的意義與價值。節目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以名人的深度體驗將傳統匠人與年輕人聯結,讓瀕臨消亡的手工藝及其傳承者重獲關注,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一種探索。
紀錄片是影視的血脈。據悉,《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在2018年春節期間回歸。作為文化傳播的一個成功案例,它可以說是提升中國文化自覺意識的重要標誌。《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宣傳畫面以中國紅為主色調,延續了一貫濃濃的中國傳統色彩,以獨特的文化符號詮釋了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這又何嘗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次有力傳播呢?
小結
多檔節目合力再掀熒屏「文化熱」,助力傳播中國文化。從一定層面上,它反映出年輕一代對於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傳統文化如果一味地以古老端莊的面目出現,必定會變成一個文物。年輕一代是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播者,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激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熱愛過程中提高他們的修養,才能展示出其真正的魅力。寓教於樂展示文化基因密碼,傳統文化「綜藝化」表達傳遞積極價值觀,在未來,相信文化節目更會大放異彩。
文化申遺,守護傳統文化之根
2017年是中國首批申遺項目申遺成功成功30周年。截至2017年7月9日,中國世界遺產已達52項,其中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2項、世界文化遺產36項,數量在世界遺產名錄國家裡排名第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 截止2016年底,我國已有39個項目躋身世界級非遺項目,總數居世界第一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986位。
2017年,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積極推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7月,西北的「美麗少女」——可可西里和東南的「海上明珠」——鼓浪嶼獲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0月,我國申報的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經國務院批准,自2017年起,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些舉措無疑對於國際社會了解和認識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對於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小結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文化遺產眾多。未來,或許還會有更多的遺址、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申遺。如何保護、傳承和利用是一個永恆的課題。李克強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要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弘揚工匠精神,讓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然而,目前已經申遺成功的書法、京劇、崑曲、古琴等幾十項文化技藝在保護和傳承上並沒有本質的改善,一些技藝依然面臨傳承乏人的窘境。所以說,申遺成功只是邁出了第一步,並不是珍貴遺產的「終點」。傳統文化保護,除了需要從政策與制度層面給予必要的重視之外,更需要國民的文化自覺意識。
科技助力,煥發傳統文化之光
首先,科技讓博物館傳統文化遺產能夠以數字方式呈現,並藉助科持續發力。故宮開發的多款產品受到追捧,從「宮廷娃娃」到「朝珠耳機」,以「萌」為設計理念的故宮文創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了人們的青睞,文創產品收入連年走高。2016年文創部線上產品銷售額3000餘萬,2017年文創部總收入較2016年增長26.7%,線下收入近1億元,線上淘寶網店收入近5000萬,總銷售收入為1億4千萬元左右。11月,故宮還與騰訊共同主辦了數字文化藝術展,打造了一場文化與科技交融的饕餮盛宴。展示內容包括王者榮耀《牡丹亭》主題展、奇蹟暖暖故宮主題展、博物館AR和VR體驗、傳統遊戲的數字圖書館等。沉浸式3D投影屏幕、虛擬現實、時尚換裝手機遊戲等一系列新技術呈現的傳統文化內容,讓觀眾看到了不一樣的故宮。用科技助力傳統文化的數字化與大眾化是未來工作的一大重點,科技將成為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的連接器與轉化器。
除故宮博物館外,很多博物館都在進行「互聯網+」化改造與提升。5月18日,秦始皇兵馬俑數字博物館正式上線,首次以200億像素的「超高清級別」將兵馬俑呈現給觀眾。通過電腦或手機進入秦始皇兵馬俑數字博物館後,觀眾可360度「觸摸」兵馬俑的每個細節;國家博物館典藏《乾隆南巡圖》利用邊緣融合、三維建模、二維碼及多點觸摸屏等數字技術,將平面的圖卷進行了立體再現,生動形象地展示《乾隆南巡圖》所描繪的盛世原貌。
其次,自然文化遺產長城藉助於科技力量,在2017年也有了新動作,有了新形象。騰訊圍繞保護長城主題啟動「長城你造不造」行動,用創新創意來複興和活化中國的傳統文化遺產,長城小兵「關小山」就此誕生。「長城小兵」IP形象藉助公眾號與互動小程序的形式,用有趣實用的內容講述長城的故事,讓用戶通過互動參與到長城的保護行動中。
再次,互聯網時代,傳統文化也獲得了一種新樣態。5月,YY直播首次上線非物質文明遺產項目——麵塑直播,獲得了40餘萬網友的圍觀;12月,以「非遺崑曲唱響一帶一路,傳統藝術點燃文化自信」為主題的「尋夢——2018中華世紀壇新年活動」在中華世紀壇劇場舉辦。「觀夢、擇夢、喚夢、築夢」4個片斷首次嘗試通過浸入式互動體驗的呈現方式將崑曲、京劇、皮影戲等非遺傳統文化表演形式進行創新融合。
小結
科技給人們接觸傳統文化的方式、渠道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聯網、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手段可以助力傳統文化的傳播。有了科技互聯網,使得傳統文化傳播對象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化;傳播的內容由高雅化向通俗化轉化;傳播環境從傳統化向互動化方式轉變。科技促進文化的繁榮,文化使得科技更有溫度。在未來,相信科技更會廣泛應用到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當中,「互聯網+」傳統文化融合規模將不斷擴大。
國學教育,培育傳統文化之才
一方面,傳統文化進校園已經成為了全民共識。7月13日,北京市教委開展「北京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推廣項目」啟動會,擬定了包括書法、詩詞、武術、古琴等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課程,並制定了實施方案;武漢也將「經典誦讀·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正式納入中小學課程計劃,「戲曲進校園」活動也同時啟動,在組織學生進劇場觀看楚劇、漢劇、京劇之外,還邀請專業演員教唱戲曲名段,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戲曲之美。
另一方面,傳統文化融入課程和教材也正在進行積極嘗試與探索。「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學校教育首先發力。6月,高考全國1卷以《中國詩詞大會》為素材命制試題。9月起,全國中小學校語文教材採用新版本,教育部公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作出了明確要求。小學6個年級換掉了約40%的課文,古詩文總數增加55篇,增幅高達80%,總計124篇,佔到了全部課文的30%;初中3個年級古詩文總篇數提升至124篇,佔到了全部課文的51.7%。傳統文化經典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潤到國學教育之中,讓那些千百年來傳誦不絕的「詩意」在學生的內心深處紮根生長。
小結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青少年學生的價值取向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從小打下深厚的中華文化根底,關係到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形成。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之瑰寶,進校園和進教材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只有在青少年群體中抓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才能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人的自然行為準則,讓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美德蔚然成風。植傳統文化之根,塑學生精神之魂。
世界舞台,閃耀傳統文化之魅
2017,「中國年」影響力不斷擴大,海外文化中心、孔子學院在國外發展得如火如荼。首先,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總數增加到35個,在文化交流、文化外交上的橋樑和窗口作用更加凸顯。全球已有146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其中,「一帶一路」沿線有53國設立140所孔院和136個課堂。2017年,各國孔子學院和課堂各類學員總數232萬人,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受眾1272萬人。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頻頻走入國際舞台。以戲曲為例,上海崑劇團在希臘雅典新建成了國家歌劇院;上海京劇院推出的《霸王別姬》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連演十餘場;實驗崑劇《椅子》亮相第二十二屆俄羅斯「金蘿蔔」戲劇節。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國際藝術獎項,也把追光燈對準中國傳統文化。上海木偶劇團多媒體皮影戲《花木蘭》問鼎俄羅斯「金小丑」獎;上海崑劇團創作的3D崑劇電影《景陽鍾》獲第二屆加拿大金楓葉國際電影節最佳戲曲影片獎、最佳戲曲導演獎等。
再次,在美英等西方國家,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設漢語課程。英國已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並提出2020年漢語學習人數要達到40萬。越來越多的英國人認識到,學習中文,不再僅僅是興趣,而是增加一項重要技能,甚至可以提升自身競爭力;據華盛頓2017年6月1日發布的全美中小學校外語教學普查報告顯示,漢語已成為美國中小學生學習的第四大外語課程。
小結
中國文化瑰寶在世界舞台的表現,對於突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提升中華民族精神追求、向世界展示全面真實的中國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提供了一個重要契機。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無論是戲曲,還是 「漢語熱」,都是凝聚了千年智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世界的目光聚焦於中國,就要為海外觀眾講好「中國故事」。這就要求我們在尊重傳統、完整繼承的基礎上,把握時機,開拓文化傳播的國際通途。
參考來源:
文化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綜述》
南京日報,《2017 我們的文化記憶盤點》
中國城鄉金融報,《2017你被傳統文化「圈粉」了么》
四川非遺,《盤點 | 2017年非遺都有哪些大事件?》
人文天下,《范周:讓傳統文化閃光 點亮中華文化傳承》
END
後台編輯 | 祁吟墨
校 對 | 朱鑫峰 劉舜欣
※疊衣服的機器人、會飛的汽車…2018CES展那些另類酷炫的黑科技!
※褪去浮華,整裝待發,2017電影產業深度觀察
TAG:言之有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