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羅歡欣: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創新

羅歡欣: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創新

科技、經濟與信息的一體化使全球化日益加深,在這個地球村裡,一個顯見的事實是,純粹的國內問題已經難以存在。當今世界,國內與國際問題相互交融,民族與宗教、核危機、生態環保、大規模移民、恐怖主義等各類衝突在全球化深入的背景下,呈現出越來越複雜的趨勢。應當認識到,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只有各國彼此包容不同文化、制度與意識形態上的差異,關注共通的利益,才能夠形成對世界中任何主體都有利的國際秩序體系。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作為中國對國際治理與人類前途的深刻思考,在國際法上具有重大的創新意義。

超越國家本位主義的

價值觀和方法論

在西方主流國際法理念看來,以國家的利益與意志作為表達,是主權國家進行國際交往的慣常形態。二戰以後出台的《聯合國憲章》是目前取得最大多數國家合意的國際文件,是當前國際法的基石。由此建立起來的國際法治圖景,仍然在以民族國家為核心的世界秩序中運行。所以,傳統的民族國家邏輯讓社會秩序的規範主要停留在國家單位,兼及國際組織與個人,這與國內國際問題在全球化時代已然難以分割的局面相悖離,使真正的「世界性利益」與「世界性問題」均不可避免地被忽視。作為事實存在的全球化問題,或者被偽裝成普遍價值成為超級大國的利益訴求,或者流於口號而被各國多元化地解釋,最後仍然不過是從各自民族國家利益出發來決策。

儘管在聯合國以及其他的很多國際平台上,普遍性的目標和價值也得到強調,但它們仍然沒有超越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思維框架,將國際關係主要視為一種國家間的關係,國際法也是一種以條約和習慣等國家合意為基礎的國家間法。從而,在形成國際法規則的條約協商或習慣法的意識與實踐過程中,各國理所當然地只看到屬於國家的利益,而難以看到屬於世界的利益。僅「以國家看世界」,不「以世界看世界」,而且各國完全以追求國家利益作為主導價值觀。對此,東西方學界均有觀點指出,人類正面臨新時代的考驗與轉折,二戰以來由西方核心價值觀所主導的國際治理體系存在局限性,現有的個人/集體、民族/國家、宗教/異端等對立的概念體系,並不能理解與解決日益複雜的全球化問題。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並不否定國家主權的平等地位,而是把世界理解為一個相互依存且不可分割的單位,從綜合的視角重新定義人類世界的長久利益、價值和責任。這種「以世界看世界」的視角超越了「以國家看世界」的國家本位主義價值觀,既看到國家利益,也看到世界利益,並且不僅僅以國家利益來表述世界利益。正如老子所云:「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既然存在比國家更大的世界,那麼就存在著不屬於國家的世界利益,需要顧及不屬於部分人類的全人類利益、不屬於國家短期利益的人類恆久利益。因此,中國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將人類社會視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就是超越國家命運來看人類命運,超越國家單方的價值來看世界共同的價值,並且不認為國家利益是各國作為國際法主體的終極追求。據此,中國以身作則,不但積極促成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成立,還高效地籌建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空前的投入推行規模宏大的一帶一路構想。

強調世界一體與人類共性

儘管《聯合國憲章》大力提倡和平與發展的價值目標,然而,世界在當前仍然被劃分為不同的民族、宗教或意識形態陣營,形成民主/非民主、人權/非人權、 神聖/異端、發達/失敗國家等諸多二元對立,這本質上是一種分裂性地理解世界的方式。行動總是思想的表達。所有複雜的恐怖主義、民族宗教分歧,或者如亨廷頓所言的文明衝突論,抑或戰爭、迫害和征服,幾乎均可以從分裂性思維中找到思想根源。一旦各國在思想上不認可人類命運的共同性、不相信世界本質的一體性,人類就會不可避免地基於其自己所想像的分裂而在行動上排斥異己,甚至訴諸武力,或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進行征服與殖民。這是民族國家主體思維與異端模式的通常想法。發達國家崛起的道路上就曾上演過一幕幕這樣的血淚悲劇。有學者指出,很大意義上,西方對征服的迷戀不是出於惡意,而正是出於作為意識或潛意識的「使命感」。沃勒斯坦(Wallerstein)在研究當今世界體系時指出,「世界體系的生命力由衝突的各種力量構成,這些衝突的力量由於壓力的作用把世界體系結合在一起,而當每個集團不斷地試圖把它改造得有利於自己時,又使這個世界體系分裂了」。因此,全球化危機的真正問題不在於貧富差距,或者科技、物質主義極速膨脹可能造成的生態災難,而是不同民族、宗教、國家對世界進行分裂性理解的方式。

按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世界的完整性不是由「排外」的同質化形成,而恰好是依靠內在的多樣性和諧來維持的。在中華文化中,同一事物不能構成「和」,只有容納「不同」才能「和」。好比一個男人或女人都生不出孩子,「和」才能相生,這也是中國《易經》所揭示的「陰陽互生」、「孤陽不生」、「孤陰不長」的自然邏輯。「惟齊非齊」、「和而不同」,要想做到真的平等,需要承認不平等的現實,要想實現真的和諧,需要尊重不同的存在。這種思想忠實於世界多元一體、真實並存的自然現實,可以從根源上避免西方文化中的「異端」觀念產生。「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創造了一種新的思考世界的方式,從更高層面去衡量國家本位主義所無法衡量的大規模問題。既然人類世界是命運共同體,那就不刻意劃分內外,沒有不可兼容的「異類」。不同的民族國家可能陌生、遙遠或疏離,但並非先驗地對立、不可容忍和需要征服。

為秩序建設重新定義大國責任

「以國家觀世界」方法所構建的世界想像,是一種國家間的國際關係形態,其發展過程中,可能把統一世界按照親疏類別,又理解為分裂的至少兩個或多個世界,在這些世界間再進行殘酷的排異鬥爭。在這一邏輯思維下,強者不是讓弱者不想反抗,而是採取「扼制」、「強行干涉」等強權辦法,使弱者沒有能力反抗。這種強權邏輯只會助長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讓弱者喪失信任感並促使極端主義滋生。在分裂性思維與強權制度框架下,弱者既沒有義務、也不會心甘情願地與強者合作去維護強者的壓迫與剝削,而是最終奮不顧身、不擇手段地進行反抗。很大意義上,這是當前世界大規模戰爭、民族衝突以及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的難解之結。

所以,二戰以後的世界並不太平。據統計,戰後的全世界共發生了200多起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造成2000多萬人死亡,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2倍多。可見,強國並沒有為世界整體的秩序建設投資,而是為建立分裂性的利益集團以及開展軍備競賽和武裝干涉投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世界的想像是天下一家,各國命運相通、利益共存,從而重新定義大國責任、關注人類長久利益,倡導大國在其能力範圍內率先投資區域乃至全球的秩序建設,而不是短視性地對「他者」進行扼制和干涉。為此,中國大力推行一帶一路這一宏大的願景與行動,不刻意追求一致性,而是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旨在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雖然脫胎於中國古老的傳統「和」文化,但它實質上是洞察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的真實樣貌與人類根本層面的需求。理念指導行動,分裂性思維必然導致分裂性的結果。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具有強烈的問題導向與責任意識,它將國內與國際問題加以綜合,將全球以及全人類作為一個反思單位,超越了國際法上主流的國家本位主義,或是西方文化中的民族、個人本位主義思維。國際法的目的在於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倡導「命運不可分」的世界整體價值觀和「以世界觀世界」的方法論,將大大助益於國際法的理念更新。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大數據已成國家治理重要資源
《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No.7》發布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