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彭林教授《人,何以為人》演講予吾之教誨
《人,何以為人》講座
予吾之教誨
有幸聽到清華大學彭林教授《人,何以為人》的講座,所得頗豐,故以此文以記之。
講座伴隨著中國古代禮樂和台下聽眾們的熱烈掌聲開始,老師走向講台中央,向台下所有聽眾鞠躬致敬。老師提出,他在台上向大家鞠躬致意,而台下沒有幾個人也站起來,對老師回禮。中國傳統文化講「禮尚往來」,而現在的國人卻忘記了。這是老師提出來的一個問題,也由此展開了這次精彩的演講。
人,何以為人?老師從三個方面做出了解答:
「走出半人世界」。
如何走出半人世界?老師舉了朱鎔基與機電系主任章明濤教授的故事,重提了梁思成先生提出的「半人」概念。告訴我們不要只注重物質的發展,而我們自身的發展才是我們最根本的任務。而什麼是自身的發展?其一:我們的體質的發展。其二:我們心靈(精神家園)的發展。
「禮義也」。
老師舉出孔子、孟子、程顥和程頤的例子。告訴我們:人跟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按照禮的要求來生活的。禮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來的典章制度,行為規範。並且講到,人是善的,只要是人,我們與生俱來都有仁義禮智四個善端,你好好地去護理它,仁義禮智茁壯成長,就能成為君子。而丟失了禮義,就是夷狄,如果還不醒悟,便是禽獸。
「禮樂教化與君子風範」。
禮是什麼呢?中國人什麼東西都是禮,國家制度、天人關係、人際交往的法則、個人修身的方式,都是禮。老師舉了一些普通人的例子,告訴我們禮就是應該讓自己有一顆和諧的心。「如果你經常聽高雅的音樂,它的思想很純正,它的風格很典雅。它的節奏很舒緩,聽久了以後你會被它所化。」在聽雅樂的過程中陶冶心性。強調禮樂雙修,是緊緊圍繞著這顆心的。
義是什麼?君子。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面對錢財,不要用不正當的方式去據為己有,國家地區出現危難災難了不要苟且地逃避。告訴我們如何做一個君子,有風範有氣象,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有教養。「敬靜凈雅」,一個人每天拿這四個字來檢查自己,那這個人一定不會做得很差。對於這四個字,我想等我看完老師的《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一書在做理解吧。
慷慨激昂的演講,展現了老師淵博的知識,說出了老師重建中華禮義文化的畢生的志向,道出了老師對中國傳統禮義文化復興的期望。他反覆強調,他只不過是一個傳遞接力棒的人,他接過了錢穆先生的接力棒,也將用一生來完成一段長跑,然後將接力棒交給有著同樣志向的青年才俊。其實,這一偉大壯舉,豈是一二人可為之?需要我們所有青年去踐行啊。
聽老師的演講,心裡有些觸動。這不是復古!有人說文化應該與時俱進,這一點是我不反對。但是我覺得如果我們的文化在一個偏離正確的方向上漸行漸遠,那就不是與時俱進了,那是與時相逆!現實中我們都逃不了追求物質的發展。而在此之餘,我亦應多學習學習禮義文化,爭取做一個謙謙君子。
最後,再次感謝老師的尊尊教誨。
※歷史鏡頭下的周總理,讓我們一起緬懷!
※打萬科吞格力,現在又開始造車的他會不會步賈躍亭的後塵?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