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嫁,就等於慘嗎?
女性嫁得很遠,就等於慘嗎?
至少在傳統觀念中,是這樣的。
比如,清朝時期的小說《紅樓夢》中,有兩位女性,第一位姓賈,名元春,第二位姓賈,名探春。
在小說中,前半部分著力描寫家族的興旺,後半部分著力描寫家族的凄慘。而作者用來展示家族興旺的事件之一是:元春嫁入皇宮;用來展示家族凄慘的事件之一是:探春遠嫁,或嫁到海南、或嫁到塞外、或嫁到番外等等,總之,是遠嫁。
所以,這至少說明了,在當時部分人的觀念中,元春入宮約等於「興旺」,探春遠嫁約等於「凄慘」。
而在現代人的觀念,也許會覺得:嫁入皇宮,也不一定有多好;嫁得遠一點,也不一定有多慘。
當然,現代人這般的觀點,古人也不是絕對沒有。
比如,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便覺得,入宮並不一定好。
當年,十四歲的武則天被選入宮,其母親楊氏就覺得入宮並不好,於是,臨別之際哭得死去活來。反倒是,這位十四歲的小姑娘滿不在乎,反過來安慰母親說:「入宮見天子,一切都是未知數,何必哭哭啼啼地兒女情長。」
(註:以上情節詳見《新唐書·列傳第一》詳細記載。)
而遠嫁的代表,便是:王昭君。
王昭君,名字叫王嬙,昭君是她的字。據說,四大美女的「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中的「落雁」指的就是她。後來,為了避西晉司馬昭的諱,也稱為「明妃」。
王昭君,是漢王朝元帝時期入宮。入宮數年,一直沒有得到皇帝陛下的寵幸,於是,在面臨和親匈奴的任務時,便自告奮勇。昭君離開漢皇宮後,北入匈奴,成為那北方少數民族的「皇后」,只不過他們的皇后不叫皇后,叫閼氏(閼氏讀如胭脂)。
當然,昭君就再也沒有回到自己的故土。
於是,一方面,「昭君和親」維護了漢匈之間的和平,而被史學家們大書特書;另一方面,「昭君出塞」一去不復返,飽含一絲凄美而成為文學寫作中的典範素材,歷朝歷代留下不少對這位遠嫁美女的同情、嘆息和感慨。
但,北宋的王安石覺得:遠嫁,也不一定慘;如果在匈奴過得好,又何必一定要追求重回故土呢。
於是,王安石作下一首《明妃曲》,「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意思是:
如果在匈奴過得幸福,就在匈奴好好地生活;不必念念不忘漢皇宮,難道在漢皇宮就一定會過得幸福嗎?
不信的話,請看那身在漢皇宮的陳阿嬌,還不是被廢長門宮。
所以,人生過得好不好,並不取決於是身在北邊匈奴還是身在南邊的漢皇宮。
TAG:每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