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為什麼那麼愛吃蔥蒜?
如果你已經是個關心人間煙火的人,應該隱約還能記得菜市場被「蒜你狠」支配的恐懼。
但是蒜價猛漲,山東人可能對此印象尤為深刻,因為蒜在他們的日常生活里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無蒜不成席,無蔥不出香
烹飪界有言:「魯菜一萬單八百,大蒜獨佔小九千」。小小的蒜瓣兒被山東人吃出了百般花樣:生著吃烤著吃,鮮蒜上市時腌糖醋蒜,寒冬臘月腌臘八蒜。
魯菜沒有了蒜就像川菜沒有了辣椒,就失去了靈魂。就算是連大爺二哥街口吃碗面,左手裡沒拿一枚蒜就著,總感覺少了點什麼。所以在當地民間還有句話叫「無蒜不成席」,可見山東人對蒜的衷愛。
山東人雖然嗜蒜如命,但是蔥作為山東人的象徵,似乎更是山東人的代表符號。蔥不僅是山東人普遍而又基礎的調味品,在有些山東人的飲食結構中,還是一道基礎菜品。左手一根蔥,右手一個饃,大蔥卷煎餅,這些聽起來就有味道的飯還是某些人的最愛。
大蔥蘸醬卷煎餅是很多山東人愛吃的一種食物
所以當繪畫師在繪畫地區代表形象時,一個手拿著煎餅卷大蔥的山東大漢成了山東人的形象符號。不過,山東的蔥之所以能直接單獨吃,是因為它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小火蔥,蔥白粗且長,足有擀麵杖大小,一口下去辣味稍淡,微露清甜,脆嫩可口。
除了蒜,多數山東菜肴也要用蔥來增香提味,炒、熘、爆、扒、燒等方法都要用蔥,尤其是蔥燒類的菜肴,更是以擁有濃郁的蔥香為佳,如蔥燒海參、蔥燒蹄筋都是經典的魯菜。
而傳說中的大蔥蘸大醬如此深得人心,不僅在於山東大蔥特級的品質,而是蔥香與山東大醬經發酵而得的咸鮮之味二者進行了完美結合,不僅極能刺激食慾,還可以助消化。
獨特的區域口味愛好
這種對蔥蒜的偏愛地域性非常鮮明,有些山東人不能理解,在這個國家的其他地方許多人是根本不沾蔥蒜的。儘管只是口味差異,但由於蔥蒜獨特的香氣喜愛者欲罷不能,厭惡者卻是避而不及。
有相當部分外地人將生吃蔥蒜看作不雅的陋習,甚至網路上不少言論嘲笑山東人自帶生化武器。他們實在無法理解,蔥蒜味道熏人,吃完異味久久無法散去,山東人為什麼就這麼愛吃蔥蒜?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的味覺習慣往往根植於土地,承襲於血脈。探討當地人的口味演變就是在梳理一部地方史。
早在西漢年間,晉人張華在《博物志》中記載有:「張騫使西域得大蒜」。到了東漢章帝時(公元76年至88年),甘肅人李恂任兗州刺史將大蒜帶到住所種植,後又分贈下屬、家眷,相傳相種,繁衍滋生,漸漸地從兗州發展至周圍各郡、縣,並擴展到山東各地,形成產區,併產生了蒼山大蒜、金鄉大蒜等名產。
蔥的歷史則要久遠得多,大蔥的原產地在中國西部以及相鄰的中亞地區,算得上華夏大地最早栽培的蔬菜之一,戰國時期齊國名著《管子》中的記載:「桓公五年,北伐山戎,得冬蔥與戎椒,布之天下」,齊桓五年,大致相當於公元前681年,這是目前認為山東地區種植大蔥最早的時候,到現在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無論是大蒜還是大蔥,如今的中國都是世界上栽培面積和產量最大的國家,而山東則成為全國蔥蒜生產和出口最多的省份。
山東人愛吃蒜的習慣與本地盛產這種食物有關
在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農家人自然是田地盛產什麼則多吃什麼,這樣的飲食習慣,經由一代代家庭餐桌上的菜肴傳承下來,形成了片區內較為穩定的味覺系統。
此外,一個地區的飲食習慣通常和地質氣候有關。山東地處北溫帶,冬季寒冷而漫長,無霜期短,到了冬天,可供食用的蔬菜種類更少。大蔥和蒜憑藉著它極強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和易儲存性,能夠四季維持充足的供應。
此外,北方天氣乾燥,易出汗,體內電解質損失多,人常會感覺「口無味,體無力」,因此菜肴多味濃且咸。在重口味的飲食習慣下,北方人生吃蔥蒜也遠比南方人更常見,也更能接受。
蔥和蒜做為調味品,比其他食物更容易種植
當然,如果頓頓有紅燒肉吃,也未必有人愛吃蔥卷餅、蒜就面。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經濟條件限制,也是蔥蒜在山東受歡迎的重要原因。山東省自古都是農業大省,在靠天吃飯的條件下農民很容易被動陷入歉收和貧困。
歷史上由於旱澇災害,山東爆發過數次舉國聞名的大饑荒,更容易獲得的大蔥便成了很多貧窮人家的首選。最讓老一輩刻骨銘心的應該是大躍進時期,濟寧專區從1958年冬至1959年春共外出逃荒14萬餘人。當大量的山東人口遷往外地時,關於山東人愛吃蔥的印象也就由此不斷被確立。
TAG:地理知識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