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運載火箭專家感嘆:美國SpaceX讓我敬佩,他們那麼一點人,卻做了那麼多事情
美國宇航局官網(NASA)6日消息,當地時間下午3時45分,在經歷了兩次臨時推遲之後,SpaceX的重型運載火箭——重型獵鷹,攜帶一輛紅色特斯拉跑車,在肯尼迪航天中心LC-39A平台順利升空!
這是SpaceX的一次里程碑,也是人類航天史上的一次里程碑。那家叫做 SpaceX 的公司和那個名為馬斯克的男人再次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GIF
早在今年1月,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梁小虹就曾在造就的演講中談及SpaceX,並表示2018年將是商業航天的元年:
我們可以說,2018年是商業航天的元年。在商業發射、太空旅遊、天地一體化里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全球的商業航天已經風生水起。
在美國的SpaceX讓我非常敬佩,他們那麼一點人,卻做了那麼多事情。我感覺到確實老了,但現在不是老和年輕的問題,而是體制的問題。現在,我們要努力地改革我們的體制、機制,讓我們體制內的生產力也得以充分爆發。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國內的商業航天發展態勢喜人,我們現在有商業航天的衛星公司、火箭公司、測控公司,我們還在著手準備商業性的發射場。當一切條件具備後,商業航天的利好空間也就來了,這裡面將誕生出無數獨角獸。
演講全文如下:
航天到底能不能顛覆未來?我真的不知道,但是航天一定能夠影響未來!很多人可能對航天、火箭都沒有了解,並沒有看過真的火箭,甚至從未注意到這些。
火箭發射影響未來
我們先看一個錄像(註:2017年7月2日長征五號火箭發射),請大家注意最後一句口令——「跟蹤正常」。特別遺憾,300多秒之後,火箭發射的推力終止,火箭墜入大氣層。
這是一枚什麼火箭?這是我們用了整整十年(2006~2016)研製的一枚中國最大的火箭。它的起飛推力是1064噸,有8台100噸的發動機及2台75噸的發動機同時點火,它可以把我們現有火箭的運載能力從低軌的10噸提至25噸,從高軌的5噸提至15噸。
就是這枚火箭,它本應承擔我們未來極其重要的任務,也被寄予了特別多的期待,但是很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並且由於它出的問題,還給後續諸多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被動和不利影響。
舉個例子,執行嫦娥三期探月工程(繞、落、回)主任務的嫦娥5號,原計劃是要去月球的背面採樣,而且是人類迄今在月球採樣最多的一次。但目前來看,由於長征五號火箭發射失利,該任務能否執行還未可知。
緊接著,我們還要在2020年完成天宮站的發射,中國人要在天上搭一個短期有人值守的天宮站,把100噸的實驗倉、空間倉搭載到太空上去做科學實驗。該任務也同樣受到了影響。
再來看看還有什麼任務?有的國家的航母經常到我們家門口來晃悠,到南海、到東海、到黃海。它來沒關係,但我們不能不知道它來了,也不能不知道它來幹嗎了。
它不是來給我們送米的,它是過來威懾的!我們必須掌握它們的動向。
那它的航母戰鬥群在什麼位置你看得見嗎?形象地說,在茫茫大海上,一個航母戰鬥群就是一顆小米粒的大小,你能看見嗎?如果沒有天上的預警衛星,你都不知道它在什麼地方。等你能看到的時候,它們已經把你消滅了。
說到中國的北斗衛星,我們要在2020年發射完成全球組網的35顆衛星,這其中包括完成導航、定位與授時,今年我們就要完成16顆衛星的發射。北斗這樣的一座天空之城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改善我們的體驗,也改變我們的種種生活方式。
預警衛星還有別的什麼用處?它還可以對地震、山洪、颶風等災後重建做出評判。大家還記得2008年的汶川地震嗎?北川到底震成什麼樣我們並不知道,當時我們沒有應急衛星群,沒法評估災區情況,一切只能憑著自己的決心,儘早打通通往北川的道路。
但是下了這個決心就一定能實現嗎?不是的。道路能否打通,這並不看我們的決心有多大,而是看打通的條件是否具備。如果不了解地震的情況,我們就很難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的衛星及衛星群去了解。
火箭發射任務太重
大家看一看,我們近五年到底發射了多少衛星?從2013年的15顆到2017年的18顆,我們總共發射了90顆。在2016年我們發射了22顆,和美國人並駕齊驅、名列第一。
有人說,再多打幾顆行不行?行,但生產能力不夠呀。我們的火箭通常是3年以前就開始進行零部組建研製和分系統齊套的試驗,接著是總裝測試,再拉到發射場去發射。發射周期最短的是15天,最長的要100多天,按照這個頻率,我們每個月基本能打一發。
有人說,這個頻率已經很不錯了,超過了歐洲和日本,有時候還和美國並駕齊驅。但今天來講這還遠遠不夠! 2018年我們的任務是完成35次發射,35次!這要創造中國航天火箭發射史上的新高!
但是,今天我站在這兒說,我沒把握。
為什麼沒把握?一年計劃完成35發,那麼一個月要打將近3發,其中不允許有1次失敗,哪怕是1次失敗,全部計劃都得推後。我們的計劃里沒有留任何的餘量,如果有一點閃失,我們的任務一定完不成!
大家看看,2018年伊始我們拉開了一個什麼樣的序幕。9號長二丁(註: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接著是長三乙(註: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再是19號的長十一(註: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10天里我們發射了3枚火箭。
今年的任務很重,但是我心裡沒有底。我總不能把胸脯拍得噹噹響地說,35沒問題,還可以更多。因為我們還有好多問題:火箭衛星成本高、發射周期長、人員力量不足、特別是質量控制不穩定。我不敢保證做到百分之百萬無一失,一旦有問題,整個計劃就得泡湯。
所以,35這個數字是個特別大的壓力,但我們希望通過努力,能夠完成。
火箭發射市場需求
來看一看,市場到底對我們有什麼要求?我們說「對地觀測「得了高分,而今中國技術突飛猛進,我們可以從200公里到30000公里對地進行觀測,觀測的精度從10米到5米、3米、1米、0.5米,如今精確到了0.1米。
精確到0.1米的對地觀測使得我們可以看清在場的所有人,男女老少全都看得一清二楚,連各位的車牌號也逃不掉。但是,該如何科學使用這些數據,是我們目前考慮的一個問題。
我們要把觀測到的這些數據應用到社會治理及國防建設當中,還要運用到無線WiFi的使用中。
大家都知道現在飛機上可以用WiFi了,都感覺是個好事。
現在全球三分之一的航班有WiFi,美國的這個比例達到三分之二,而我們中國才剛開始,且情況並不太理想,比如復興號上有WiFi但和諧號就沒有。
不過我們相信,未來我們可以做到,無論搭乘何種高鐵或飛機,人人皆可享受到便捷的移動通訊。
再來看我們的交通,無論是北京還是上海,哪裡的城市都一樣擁堵。但是我問你,這種擁堵是必然的嗎?你們可不可以設想,在未來的某一天,當車輛、信號、道路及管控體系都變得智能後,這個問題將不再出現。
過去這十幾年,我們從互聯網進步到移動互聯網,接下來我們將打造萬物智聯。今天你往這凳子上一坐,你的信息就留在凳子上了,你往床上一躺,這床就告訴你它上面還睡過什麼人, 你一穿鞋,這鞋又會馬上告訴你是否得了腳氣,仔細想想,這還挺可怕。
火箭發射技術迭代
但是技術的發展一定是往前走的,問題和需求倒逼技術的更新進步。那技術怎麼進步?首先,研發重複使用技術。我們正在開展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的技術研究,包括傘降回收和垂直起降技術,完成部分試驗驗證,一些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其次,研發海上發射技術。我們開展了運載火箭的海上發射技術研究,完成首次試驗飛行,為商業航天發展提供新的支持。我們可以將一些小火箭和商業火箭的發射轉移到海上,在公海上怎樣打都砸不到人,只能砸著魚。
而在此之前,每次火箭發射完都能聽到火箭殘骸將貴州、四川、青海、寧夏等地房子砸塌了的情況。
在現在的中國,你想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太難了!找不到了!所以,我只能每次祈禱,火箭別把人砸死了。但如果是砸在海上就沒問題了,我還沒聽過中國人在海上出什麼問題,因為中國人還沒扎堆到海上去呢。
第三,發展組合動力技術。我們要集成火箭發動機和航空發動機的優勢,實現亞軌道飛行。各位儘早買票,目前還不太貴,到亞軌道轉一圈,看一看我們美麗的、藍色的地球。
我曾在發射北斗的時候看過一次,正好火箭上有一個攝像頭,我看到地球是藍藍的,那一天我激動得不得了。地球是一個非常美的星球。
第四,我們要推進重型運載火箭關鍵技術攻關。1000噸以上的叫大火箭,而3000噸的叫重型火箭,它可以把100噸的東西瞬間推到200公里的高度。重型火箭的研製我們要在2030年完成。
我們常說下一個風口在哪兒?在商業航天,這將是一個超萬億的市場。在這個領域,豬可以吹起來,馬可以吹起來,什麼都可以吹起來。
商業航天涵蓋了小衛星、太空旅遊、新材料、航天生物等等眾多領域的項目,未來我們一定能發展的更好!
編輯丨Liz
文字丨方芳
校對丨其奇、LUSEN
※豪言、神秘女與財務亂象:賈躍亭的法拉第未來還有未來嗎?
※如何利用物聯網和大數據改善食品安全?
TAG:造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