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待下屬,要以誠換誠、以心交心

對待下屬,要以誠換誠、以心交心

每天20分鐘,52期輕鬆學完《群書治要》

第四十七講 得人之道(下)

(三)以誠動人

《體論》中記載:「君臣有義矣,不誠則不能相臨。」君臣之間應該以道義相處,沒有真誠之心,就不能互相面對,君主也不能去統治這些臣子。

對此,《屍子》中列舉了文王和桓公的例子:周文王去求見太公的時候,一天五次往返;「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數」,桓公對待管仲極為慷慨,賜予他數座城池作為封賞。文王之所以能夠得人心,桓公之所以能夠稱霸天下,就是因為他們任用賢才,利用賢才彌補他們的不足,受到了天下的尊重和認可。

《中論》上說:「故明主之得賢也,得其心也,非謂得其軀也。」意思是,明智的君主得到賢才,是得到他的心,不是得到他的身。如果「身在曹營心在漢」,對你也沒有太多的幫助。所以對待下屬,關鍵要做到用真誠心來感動。

古時的君主對於臣子,卻可以以誠相待。《體論》中記敘了古代的聖君對於臣子關心愛護的狀況:當臣子生病的時候,他會多次去探望;當臣子過世的時候,他會親臨大斂、小斂這樣的喪禮,並且在喪葬期間他都會減衣縮食,不奏琴瑟。這種表現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形式主義,他的憂戚悲傷之心是由內而外發出來的。

所以,「世未有不自然,而能得人自然者也」,說明世間沒有不是出自於本心而得人的。「色取仁而實違之者,謂之虛」,若是表面對人仁慈,內心實際上有所違背,這就叫虛偽。「不以誠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誠事己,謂之愚」,不能夠以真誠心去對待自己的臣子,還希望你的臣子能夠以真誠心來事奉自己,這是愚蠢的君主。所以要得到賢臣,只有以仁愛之心、真誠之心,才能夠以誠換誠、以心交心,而不是靠什麼計謀、權術、鑽營等等。

《傅子》上也記載:「使用人如用己,惡有不得其性者乎?」如果你使用別人像使用自己一樣,怎麼能夠不得到人心呢?怎麼會不讓人真誠地回饋呢?《呂氏春秋》中也說:「行德愛人,則民親其上。民親其上,則皆樂為其君死矣。」君主能夠有德行,真心實意地愛人,那麼人民就會親附其上。人民親附其上,就都願意為他的君主去效死。

古時侯,趙簡子有兩匹白色的騾子,他非常喜歡。陽城胥渠是廣門的一個小官,夜晚來求見說:「我是您的臣子胥渠,現在得了病,醫生告訴我說,如果能夠得到白騾的肝,病就可以治好,如果得不到,就得等死。」稟告的人就去通告趙簡子。趙簡子說:「殺死一個畜生,可以活人命,這不是仁義之事嗎?」於是就召來了廚師,殺了白騾,取得肝臟,送給了陽城胥渠。結果沒多久,趙國興兵去攻打翟族,而這位廣門的官吏帶著左部七百人、右部七百人,奮勇爭先登上城池,斬獲了敵軍將領的首級。從這個故事可以得知,君主若能夠以誠心、愛心來對待自己的屬下,屬下才會竭盡全力地事奉君主。這是以心換心的結果。

(四)以德教人

《管子》中曾這樣記載:「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道,莫如教之。」得人的方法,就是要讓人們受到利益。而真正使人們受到利益的,就是要教育他。一個團體的領導者、一個國家的國君,應該同時具備三個職能,那就是君、親、師。這意味著領導者不僅僅要管理下屬,還要像父母關愛兒女一樣地去關愛下屬。除此之外,還要教導下屬做人的道理,不要讓下屬不懂得做人的本分。這些才是真正的利人之道。

《漢書》記載著這樣一段話:「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未聞以位為樂也。故誅逐亂臣,務求賢聖。是以教化大行,天下和洽。」意思是說,我聽說堯受命為天子之後,是以天下為憂,沒有聽說他是以天子之位為享樂的。因此他誅殺、驅逐了那些亂臣賊子,一定要求得賢聖的人來治理國家。所以教化才能夠流行,天下才能夠和睦融洽。這就是說,一個領導者,如果他真心地關愛百姓,想使百姓得到治理,那麼他任命的官員也必須是賢聖之人。

那麼如何教化百姓呢?在《政要論》上有這樣的記載:「故君子為政,以正己為先,教禁為次。若君正於上,則吏不敢邪於下。吏正於下,則民不敢僻於野。」只有正己才能化人,而教導人們,以及制定懲罰和禁止的這些規定都是其次的,領導者首先要做出表率。

《傅子》中對於這方面的解釋更為具體。「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後身正,身正而後左右正,左右正而後朝廷正,朝廷正而後國家正,國家正而後天下正」。立德的根本就在於端正自己的身心,自己的心端正之後,行為就自然端正了。自己的行為端正了,左右的人也會跟著端正。左右親近之人都端正了,整個朝廷也就端正了。整個朝廷端正了,整個國家就能端正,最後天下也都能夠端正。「故天下不正,修之國家。國家不正,修之朝廷。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所以為政者若想治國平天下,必須要從修養自己的身心來做起。

《傅子》上還指出:「正道之不行,常由佞人亂之也。」正道不能夠得以推行,是由於邪曲奸佞之人在作怪。桀信任他的佞臣推役侈,把敢犯顏直諫的諍臣關龍逢誅殺了,結果夏朝就滅亡了。商紂王信任佞臣惡來,把犯顏直諫的臣子比干剖視其心,結果殷朝也滅亡了。

然而從古到今,奸佞之人卻大多受到重用。針對此種現象,《傅子》回答說:奸佞之人善於養人的私慾,所以私利、慾望很多的領導者便喜歡奸佞之人。「唯聖人無私慾,賢者能去私慾也」。聖人是沒有私慾的,賢者能夠去除自己的私利和慾望。「有見人之私慾,必以正道矯之者,正人之徒也」。看到人的私利、慾望生起了,用正道來矯正、勸告,這就是正直的人。「違正而從之者,佞人之徒也」。若違背了正道,而順從了人的私利和慾望,這便是奸佞之人。領導者以此標準進行考察,就能了解佞正的區別了。

所以教人還是要先正己,自己只有去除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嗔痴慢,才能夠把人帶好,把人教好。

(五)以道成人

《論語》中明確指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道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規律。所以人生於世,就要思考人生的價值,不能夠像禽獸一樣,只滿足生理需求。

孔老夫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大學》上有這樣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是使自己的明德開顯出來,是使自己覺悟。而「親民」就是覺他,讓他人也覺悟,開發他人的明德。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我們最大的成就,莫過於開啟自己的明德,同時也幫助他人覺悟。「止於至善」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就是止於道。因此得人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幫助他、提升他、成就他,這樣他才會真正地依賴於你,而且會非常盡心儘力地完成自己的本分。

綜上所述,《群書治要》的得人之道已非常的清楚。如果我們真正地按著這幾個方面去做的話,那麼相信我們的國家就不會缺少賢德之士。招致了賢德之士,政治自然會清明,人民自然會富足,國家自然會長治久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余莉學館 的精彩文章:

富能惠施,貧不苟取
想成就大事的人,秘訣就在於這點

TAG:劉余莉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