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想起蒸糕,就想起我的祖父……

想起蒸糕,就想起我的祖父……

GIF

GIF

過年,就想起家鄉的年糕。

新收的糯稻,碾出米,磨成粉,帶著稻禾的清香。尺八的鑊子,半尺高的蒸籠,灶屋裡充滿了白霧般的熱氣。年的豐稔,年的溫暖,在糯米的香氣和灶膛里輕輕噼啪的柴火聲中開始了。

家鄉人過年都要蒸糕,家鄉的年糕特別大,所以蒸糕不是件容易的事。每逢蒸糕時,幾乎全家人都要動手;家人少的,鄰居來幫忙,或者兩三家合在一起蒸。

配製原料是女人的活,提前幾天就動手了。糯米和粳米講究比例,浸米的「水頭」長短也有講究,水頭長的,磨出的粉細,蒸出的糕就糯。但是,這些講究還都是一些「模糊數字」,各家的口味不同,各家主婦就有不同的「手感」。我小時候看到各村都用大型的碾粉機器碾米粉,全村人都去磨各種粉,所以蒸糕過年的時候,機器一定要清潔好,這樣才不會有別的穀物粉末混入而影響粉的「賣相」。

到蒸糕的這一天,就要配糕粉。加一定的水,加各種輔料,用粗篩篩好。這時候男人準備好蒸籠,在鑊子里放一鑊水,鑊子邊上墊好一圈棉絮,以防漏氣,蒸籠預熱、刷油。這時候要搭配一個幹練的火頭軍,火要大、持久而不過猛,以保持蒸汽可以均勻持續釋放出來。所以,蒸糕用的柴火也很有講究,軟柴如稻草是不行的,沒燒幾分鐘就滿灶膛的灰燼,影響空氣流動;硬柴如樹木劈柴也不行,火太猛,沒多久就把鑊子里的水燒乾了,蒸糕過程中是不可搬開籠屜加冷水的。只有不軟不硬的棉花桿或者玉米芯,在秋收後曬得乾乾的,這時候燒蒸糕火最合適;豆萁則是稍次的選擇。

GIF

等水燒開,才可以上粉,先在籠屜里輕輕、勻勻地鋪上三分之一糕粉,蒸一會兒,然後一層層地上。等每一層基本熟了,再接下去上粉。整個過程不疾不徐,不能急躁。等一籠年糕的粉上齊,輕輕刮平,到基本熟了,蓋上洗乾淨浸過水的白棉布,再等一定時間,就可以出籠了。出籠才是最顯男人優勢的,一籠直徑一尺八寸,高三寸多的米糕,滾燙而糯軟,需要一下從籠屜里翻倒出來又不變形,沒有幾斤氣力是不行的。

所以,男主人在外工作,過年不能回家的人家,蒸糕就得放到親戚鄰居家了。

想起蒸糕,就想起我的祖父。

祖父蒸糕特別講究,先要避諱不吉利的話,比如「生」、「不熟」之類,也不能生氣發怒,那樣糕會蒸不好。所以蒸糕時總要關上灶屋的門,拒絕不速之客,只開一個小窗以通氣。相對而言,父親不信鬼神,百無禁忌,偶爾蒸糕卻常有小遺憾。我驚訝於這一種神奇。

每到過年蒸糕時,大人們要麼把孩子趕到鄰居家玩,要麼不許孩子說話,因為他們覺得小孩子不懂事,會說出「無忌」之「童言」。幸虧我從小乖巧,該不說話的時候就不說話,所以,祖父母基本上還是任我在蒸糕的灶屋裡玩,我不擋他們的手腳,靜靜地觀察,並且幫他們一點小忙,比如洗凈干竹殼,鋪在大桌子上,以備墊糕時候用。

蒸糕時候的祖父,清癯的臉上神情莊重,雙眼仔細觀察蒸籠和裡面的粉,輕易不出聲。等到大桌子上放滿了糕,祖父母的臉舒緩開來,祖母拿出刀,在最先出籠稍稍冷卻的那籠糕上切下幾塊,送到我手裡。那香甜糯軟的滋味,似乎有一種太陽的味道,成了我一輩子不忘的念想。

知道我家鄉的,都說那裡的糕好吃,去旅遊,買一籠「迷你」糕回去品嘗,只會品評甜、糯或者香的口感。其實,沒見過金燦燦的稻穀,沒聞過碾米的香氣,沒見過我祖父那樣蒸糕的嚴肅、嚴謹與虔誠,就很難品嘗出更濃厚的內容。我念想中的年糕有著溫馨、祥和的氣息,有著親情的滋味,飽含著穩健的力量與持久的心性!

信息來源丨崇明報

更多精彩內容可點擊下方鏈接

政策丨中央快遞了一份「超級惠農大禮包」,所有崇明人都要看!

沒機會到東灘看候鳥?這副牌帶你一鍵掃盲~

【徵集令】新春賀歲微視頻,等你來出鏡~

闢謠丨白酒抗癌?不可信!

崇明糕又「火」了,上了飛機還成了「網紅」……

生活在崇明的TA們,讓我們見證普通人的不普通~

交一個工作生活的幫手,開一扇了解崇明的窗口,多一條喜歡小島的理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崇明 的精彩文章:

讀懂這些跟冬季相關的崇明諺語,你將成為票圈裡最博學的人!
沒機會到東灘看候鳥?這副牌帶你一鍵掃盲

TAG:上海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