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超級個體成長記

超級個體成長記

《如何成為一名卓越的大學生?》這本書中作者提到:每個人心裡都沉睡著一個五歲的孩子,我們要做的是把他喚醒。

不知道你是否記得五歲時候的你嗎?

那個時候你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心,你每天都在學習、在成長。

有一天你學會了騎自行車,還有一天你知道世界上曾經有過恐龍而它們卻在6000萬年前神秘消失了,你因此驚訝地張大了嘴。

是什麼時候那些好奇心離你而去了?

又為什麼要喚醒那個沉睡的孩子?

這跟成為卓越的大學生有什麼關係呢?

劉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說《宇宙坍縮》中,宇宙停止膨脹開始坍縮,時間在倒流。

每個人都會從生命的終點走回起點,老年人比孩童擁有更長久的生命。

如果果真如此,人們就可以從臨終的感悟中知道如何度過人生的最初階段。

可惜這樣的事情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時光無法倒流,誰也無法追悔肆意揮霍的青春。

不過我們不妨參考《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中提出的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把鏡頭對準四年後你大學生活結束的那一天,看看那個時候的你。

第一個你,通過四年努力學習學業優秀,你獲得了免研資格。你一直熱愛自己的專業並希望能夠進一步深造,這也是父母的希望,你已經開始為研究生學習做準備了。

第二個你,將進入一家心儀已久的公司工作。你關注這家公司很久了,你認可這家公司的價值觀和文化,你看好它的發展並相信自己能夠有所作為。幾年來你為進入這家公司做了充分準備。父母收入不高,你希望儘早幫他們分擔一些家庭的責任。

第三個你,準備到邊遠地區支教兩年。大二那年你參加了「三下鄉」活動,你知道了比貧窮更可怕的失去對未來的希望,你覺得你可以幫助那裡的孩子。

對第四個你而言,大學生活乏善可陳。你對專業一直談不上興趣,那是父母的選擇而非你的。畢業的時候,你也不知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好在父母幫你找了份差強人意的工作。

第五個你沒有按期完成學業,你還有二十個學分的課沒有通過,需要延長學年。你不知道自己怎麼就走到了今天。每個學期初你決心好好學習,不讓父母擔心,可是幾周之後你的動力就沒有了,你又回到懶散和拖延的狀態。

我很讚賞前面三個你。儘管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但是那樣的你,是積極主動的,你做好了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承擔責任的準備,並且已經付諸行動。

為第五個你擔憂,那樣的大學生活無疑是失敗的,你似乎無法掌控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未來。

然而我們見到最多的,也最為之惋惜的,是第四個你。你似乎一直是被動的,從來沒有對什麼真正感興趣,你的生活之路也從來不是自己選擇的。我們只能說,這樣的大學生活是平庸的,甚至是失敗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高中的優秀,變成大學的平庸呢?

這就涉及到《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生》以及很多心理學書籍談到的外部動機與內部動力問題。傳統觀點認為,要想激勵人做事就給他獎勵,將來他們就會不斷重複這種方式。然而最新實驗研究表明,外在激勵一旦消失,內在動力也會隨之消失。

這個觀點就可以解釋很多同學上大學之後為什麼會感到迷茫。在高中階段,甚至從更早時候開始,為了迎接高考,學校平時就會安排高密度的考試,如果考了好分數,排名就會靠前,老師、家長表揚,同學羨慕,自己也對未來能夠考上的大學有更好的預期。靠這樣的外部激勵,我們可以不斷努力學習。

上大學之後,突然之間這樣的外部激勵減弱甚至消失了。在高中,考試分數高就可以得到大家尊重,但是在大學,你會慢慢發現,分數不再那麼重要了。大家羨慕的對象更加多元化,有的同學多才多藝,有的同學擅長科技競賽,有的同學社會活動能力強。而考試分數與未來的關係,似乎也遠遠沒有高中時候那麼緊密。

當外部激勵減弱甚至消失的時候,你的學習動機也隨之減弱了。正在這時,你又發現其實大學裡要通過考試並不難,只要你採用《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生》一書中稱之為「淺層次」或者「策略型」的學習方法,你完全可以不用花太多時間去取得一個甚至還說得過去的分數。

於是,平庸的你就出現了。你把不掛科當成目標,你對自己未來沒有規劃,既沒有認真學習,更沒有從學習中體會到任何樂趣。學習剩下的時間,你呆在自己的舒適區里,上網、玩遊戲,消磨時光。有時候你也會覺得失落,覺得這與你當初想像的大學生活相差甚遠,但你不知道如何改變。

超級個體成長記如何成為一名卓越的大學生?

超級個體建議一:並非成績好就是卓越

儘管卓越大學生的成績都不差,但是他們不會把高分數作為最高追求,對他們來說,滿足好奇心是他們學習最大的動力。跟隨自己的好奇心,去發現自己的興趣,並將自己的興趣變為現實的努力,才有可能產生最為持久的內在動力。當你進入大學,外部激勵減弱之後,這一點至關重要,所以,你要喚醒體內沉睡的那個孩子,如他一般對學習和成長充滿渴求。

超級個體建議二:卓越的大學生認可自己的獨特性

如果聽過貝恩教授的報告,相信都會對一個詞印象深刻,unique(獨特)。要知道,我們每個人的外貌、性格、家庭、成長經歷都不相同,要懂得欣賞自己的獨特性。也許你對自己的容貌不太滿意,但也許正因為如此所以你才會更加努力學習。又或者父母離異讓你覺得自己比其他同學不幸,但是這樣的經歷也許能夠幫助你更好理解他人的痛苦。來自農村的你,可能會羨慕在大城市長大的同學見多識廣,然而勤奮勞作的父母與並不富裕的生活卻培養了你堅毅的性格。要知道,正是這些獨特性讓你成為了今天的你,而非別人。不要把自己跟別人去做比較,更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建立在這樣的比較之上。當你認可這些獨特性的時候,這些獨特性就會幫助你明確自己的價值,發現自己學習和生活的目的以及意義,並給予你獨特的創造性。

超級個體建議三:卓越的大學生都進行過深層次學習

儘管對於深層次學習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至少有幾個特徵可以幫助我們識別什麼是深層次學習。它們是,強烈的學習興趣,從學習中體會到樂趣,願意充滿激情地投入學習,不停追問為什麼、如何做並試圖把所有事物聯繫在一起,不斷在頭腦中構建模型,因此也就能夠很好理解、長久記憶並且靈活應用所學到的東西。

超級個體建議四:卓越大學生能夠不斷成長並且具有持久的創造力

他們善於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思維定式,他們敏感,謙遜,欣賞他人的成果、經歷和觀點,並從中受益。他們會感覺自己每天都在成長,並因此感到幸福,這種成長既來自於他們的習得,更來自於通過學習而產生的源源不斷的創造力。

超級個體建議五:卓越的大學生能夠很好地自我了解、自我管理和自我同情

他們知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了解自己的各種情緒如何產生,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學習效率高,什麼時候自控力比較弱。特別地,自我了解還包括了解自己如何是學習的。自我管理則意味著通過管理自己的時間、自控力和精力掌控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自我同情意味著不要苛責自己,要明白只要是人,都會有軟弱的時候,犯錯誤的時候。只有以同情和理解看待自己的行為,才有可能改變這些行為。可能晚上你原本準備去上自習,卻在出門前被遊戲吸引,轉眼一個晚上時間就這樣浪費過去了。如果你做不到自我同情,過後你會陷入深深自責,甚至認為自己不可救藥,並因此放棄自己。而當你同情理解自己的時候,你會知道人的自控力的總量是有限的,白天上課已經耗盡了你幾乎所有自控力,你需要的是找到《習慣的力量》一書中介紹的習慣迴路觸發機制來幫助你,所以第二天你會告訴一位天天堅持上自習的同學,請他晚飯後來約你。

超級個體建議六:卓越的大學生相信智力與能力是可發展的,他們能夠很好地自我激勵

實驗研究表明,每個人對自己的定位是如此重要,一個認為自己不擅長學習數學的人,一定會在數學學習上遇到困難。卓越的大學生都相信,如果哪一門課他們沒有學好,不是因為他們不擅長,只是他們暫時還沒有找到學得更好的辦法。他們相信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可以發展的,他們從不會相信這樣的話:女孩子不適合編軟體,男生一般不擅長寫作,農村來的孩子在語言表達上會比較差,中學英語沒有學好上大學再努力也沒有用。他們從不懼怕挑戰,他們會鼓勵自己去面對挑戰並獲得成長。他們也從不會躲在自己的舒適區裡面,他們會勇敢地去探索新的領域,他們知道自己可能會失敗,但是他們享受探索的過程並能從失敗中獲益。

超級個體建議七:卓越的大學生都懂得要推遲滿足感

在這個信息爆炸,物質豐富的社會,我們面臨如此多的誘惑。過多的垃圾食品會讓我們肥胖,遊戲和社交網路會消耗我們大量時間。特別是智能手機的出現,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使得人類社會從來沒有什麼時候象現在一樣需要嚴格的自律。《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提出自律的第一個原則是「推遲滿足感」。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最大的快樂。

超級個體建議八:卓越的大學生是以原則為中心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談到了不同的生活中心:家庭、工作、金錢、名利、享樂、宗教、或者最為常見的自我。然而只有以正確的原則為中心,你才不會迷失在生活的巨浪中,才會具有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如果你以成績為中心,你可能會為了獲得好成績不擇手段;而當你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不斷成長為原則的時候,你就會不恥於犧牲誠信獲得高分。相信很多同學都看了熱映的《戰狼II》,片中的冷鋒犯了法,被開除軍籍,做起了小生意。表面看來,他與惟利是圖的雜貨店老闆並沒有太多不同。為什麼他能夠感染那麼多的觀眾?是因為他的原則始終堅定,就是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這種原則讓他在危急時挺身而出。明確的原則,來源於對生命意義的思考。當今社會,人們很容易把追求快樂與成功當作人生的目標。然而,正如《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所說,「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於某一偉大的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幸福總會降臨的,成功也同樣:常常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如果幸福與成功我們都無法追尋,那麼剩下我們應該追尋的,就是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中說:你不應該追問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並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麼,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遇見老王 的精彩文章:

TAG:遇見老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