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模式的轉型—以未來倒計現在,進行逆向創新
文︱劉燕華編輯︱何琴 李佳琪 李瑩亮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要創新服務體系的支撐,那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重點在哪呢?是否有參考的例子或依據呢?接下來,將用四個案例來闡述創新模式的轉型。
01
案例一:成功的原因可以很簡單
(一)壽光蔬菜的成功發展歷程
壽光蔬菜,產于山東壽光市,是山東著名特產之一。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壽光蔬菜曾遇到銷售困境。為了打開銷路,壽光農民設法打開了天津和北京的市場,並成功打通超市銷售渠道,走出了滯銷的困境。
進入信息時代,壽光蔬菜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又開始調整他們的生產布局,將壽光蔬菜種植技術移植到山東其他地區、河北、遼寧等北方省份。通過技術轉移戰略,逐漸打開北方的市場,並利用壽光蔬菜的品牌效應,對基地蔬菜進行冠名,凡在蔬菜包裝上冠以壽光蔬菜的品牌,壽光可從中賺取每盒蔬菜兩元的利潤。隨著蔬菜基地的不斷拓展,壽光蔬菜的利潤越來越多,知名度也不斷提升。
經過實踐探索,壽光蔬菜開始轉型為國際貿易蔬菜企業,努力拓展國際市場,不斷將蔬菜銷售到韓國、日本等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保持創新,如根據市場需求生產經營蔬菜種子,並且派蔬菜專家前往各基地進行現場教學。就這樣,壽光蔬菜成功一步步走向了國際化。
(二)壽光蔬菜成功經驗給我們的啟發
壽光蔬菜從一個生產型企業一步步轉型成為一個經營型企業的成功案例,主要給我們帶來了以下啟發:
1.企業的發展,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不斷推動企業商業模式轉型。
2.在轉型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創新。在競爭激勵的時代,勝者通吃,這是商業運營的基本方向。
3.認真研究商業模式及市場需求,不斷突破瓶頸,推動企業模式順利轉型。
02
案例二:蘋果的成功經驗能否複製?
(一)蘋果公司商業轉型的路徑
根據受眾需求,設計符合受眾需求的產品。在調查中,史蒂夫喬布斯發現,手機的主要使用群體是年輕人,所以手機需要適應年輕人的需求。於是喬布斯在全球範圍內展開了對年輕人喜好的調查。
根據調查結果,蘋果公司不斷完善產品的包裝外形、功能設計等,設計出好玩、新鮮、有趣的手機。蘋果公司採取虛擬製造的模式進行生產。向全世界招標,選取不同的生產廠家生產手機配件,如韓國日本生產電子配件;中國台灣生產屏幕;中國內陸進行手機組裝。
眾所周知,iPhone4的出廠售價是600美元,核算一下它的所有成本,才200美元,於是每賣出一部手機,蘋果公司就可以賺400美元。
(二)蘋果公司經營模式給我們帶來的思考
蘋果公司能夠取得的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
1.利用智力成果來創造價值。這就是思維方式帶來的勝利,它是根據客戶需求、市場需求來決定生產何種產品。
2.採用虛擬製造方法,撬動世界各地的力量來完成產品的設計。利用多方的研究成果,通過跨界合作,達到逆向創新的戰略思維使蘋果邁向了成功。
03
案例三:機會存在於創新環境中
矽谷在全世界範圍內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吸引著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科技部曾經開展過一個調研,了解矽谷的人才類型。
結果顯示,矽谷主要有三類人才,一是中國人,中國的高等學府高材生,他們有能力,而且很勤勞。中國人在矽谷主要作軟體工程師。二是印度人,他們主要從事軟體承包、合同制定,以及具體內容施工方面的工作,主要偏向營銷策略類工作。三是美國人,大部分在創業,經營軟體公司。
通過研究這三類人才,我們得到了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三種人才中,中國人的收入最低。中國人、印度人,美國人的收入比分別是1:10:100。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矽谷需要綜合型、全面型的人才,而不是只會做事的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同樣需要綜合型人才,這是我們可以學習借鑒矽谷的經驗之一。
矽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根於它的創投,尤其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為矽谷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斯坦福教授不鼓勵商學院的學生開公司,而鼓勵他們幫助初創型小公司進行商業模式設計,做他們公司發展規劃的顧問,從專利申請、資金融資、法律諮詢、會計稅收等方面促進小公司的發展。使得很多小企業快速的成長,成為大公司,甚至成為世界級公司,這就是矽谷的例子。
矽谷的成功說明了創新環境可以讓人成功,因為創新環境能創造更多成功的機會。
04
案例四:換個角度思考問題
創新過程中,不同的創新方式,不同的創新思維,會造就不同的結果。研究表明,企業創新有五個層面:一是思維創新;二是創新方式;三是發現規律;四是進行工業改革;五是挖掘企業創新模式。
冷戰期間,美國與前蘇聯之間競爭的焦點是世界霸權地位的爭奪,而把握海洋開發方面的優勢則是爭取世界霸權的關鍵之一。海洋上的核心競爭力是潛水艇,而潛水艇的隱蔽性是體現潛水艇性能的主要指標。因此美蘇雙方均努力地研究追蹤對方潛水艇,並且隱蔽我方潛水艇的技術。美國的科學家認為由於潛水艇在靠岸的時候,發動機發出的雜訊會傳到水裡,因此降低潛水艇發動機的雜訊可以大大減少被對方發現的可能。所以美國通過對材料的改變、消聲設備的大量研究,最終成功將潛水艇的雜訊減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本以為這樣潛水艇就不會被前蘇聯發現。
但是,美國的潛水艇依舊總會被前蘇聯發現,並且前蘇聯總能準確地知道美國的潛水艇在什麼地方停留過,停留的時間長度是多少等。這讓美國大惑不解。直到前蘇聯解體後,這個謎團才被解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前蘇聯轉變了思路,抓住了雜訊會傳遞到水中,也會傳遞到海底,即可以在液體中傳遞,也可以在固體中傳遞。固體介質傳遞雜訊的能力超過液體介質十幾倍,甚至上百倍。因此前蘇聯同時利用雜訊在固體介質和液體介質中的傳遞機制,綜合分析判斷出美國潛水艇的行動情況。
這個故事可以看出,美國是在減少噪音這個層面上進行研究,而前蘇聯則在創新方式層面進行了研究,也就是在聲音傳導方式上進行研究。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案例,如聯通和移動通信,兩者在簡訊方面競爭非常大。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微信的出現,移動、聯通在這方面就沒有了競爭力。比如,很多百年老店、連鎖店,最後卻被淘寶店淘汰。所以這提醒我們,每個企業,或者地區,在競爭過程中,都需要創新,並且要確定企業創新所在的層面。如果處於勞動力輸送層面,雖然會產生效益,但是創造的價值小。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如果站得不夠穩、不夠高,最終將會被淘汰。
借鑒成功經驗,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以上四個成功案例,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啟示呢?我想歸根到底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長遠發展,就應取決於創新服務體系的建設。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德國制定了「德國工業4.0」計劃,而中國部署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規劃。「德國工業4.0」主要瞄準了新興產業,旨在打造九大創新服務平台。平台的作用主要是將企業、金融和社會服務等多方資源進行整合,產生聚集效應,不斷積累潛力,打造多方聯動的生產製造平台。「中國製造2025」則主要瞄準十大技術產業,大力扶持企業生產相關技術產品。相比之下,兩者的戰略思路不同,雖然德國現在處於後工業時代,而中國依然處於工業革命階段,但是對於廣東省來說,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應該做超前準備,迎接後工業革命時代。未來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絕不是幾個產品,而是在平台層面上,融入國際化,其中創新服務平台應該成為一個重點。
(一)創新服務體系的作用
建設創新服務體系是我們當前追趕世界發達國家的一扇門,是國家建設重要的一部分。要說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的作用,我們可以用鯉魚躍龍門的故事來比喻。鯉魚躍過龍門是成功的象徵,但假如魚游水的水位離龍門有十丈八丈那麼高的話,恐怕再優秀的鯉魚也難以躍過龍門。那如果我們把魚游水的水位抬高呢?也許將會有成千上萬的鯉魚能躍過龍門。其中,把水位抬高的舉動就是一種創新,水位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服務。
創新服務平台體系的建設,就猶如將水位抬高,創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和環境。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要打造自身的創新服務平台體系,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創新服務體系的含義
根據中國先進地區,以及國際發達國家,如美國、以色列、瑞士、韓國、日本,還有德國等國家的經驗,我們總結出以下關於創新體系的觀點:
1.創新服務體系,不屬於科技服務業。科技服務業是指政府為企業服務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產業。而創新服務體系是指服務對象會發生變化的平台體系,比如,除了企業,有時政府也需要購買社會服務。
2.創新服務體系是政府引導、社會參與、企業合作的社會合作體系。創新服務體系致力於解決創新力不足、創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
改革開放接近四十年,我國創新服務體系一直處於探索階段。然而,創新服務體系在發達國家已經經歷了二百多年時間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趕快去彌補這個差距。
(三)創新服務體系的功能
創新服務體系的功能在於解決信息的碎片化。目前雖然有很多創新服務類機構,但是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信息碎片化,各服務機構依然處於各自為政、信息不互通的狀態。信息的不暢通,會導致低效服務。因此,政府需要全面協調,將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源轉化,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在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的推進過程中,將會出現很多服務型機構,以及相關協會,他們主要有兩大功能:一是保持行業自律,防止違規行為,並為行業維權;二是通過技術支撐,利用大數據,整合行業資源,推動行業發展。
創新服務平台建設,核心的功能是要解決資源配置問題,包括如何使技術池、資金池、人力池等在社會創新產生內置動力。其中,「人才」不是指具備頭銜的人才,而是指「團隊」。只有團隊合作,才能實現創新,並使創新具有延續性。因此,團隊建設是創新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另外,研究表明,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的專長也是特定的,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能夠在產業鏈中持續發揮作用,而是要聚集各類人才,在不同的階段發揮他應有的作用,並且在平台上建立人才的進入和退出機制,能夠發揮作用的人才可以進入這個平台。
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在起步階段就應該重視質量保障,解決去行政化、去房地產化、積極打造成為新式創新。對於企業來說,在創新服務平台體系建設過程中,需要關注以下三點:
一是技術型服務企業必須有真正的技術智庫,為企業提供技術型方案;
二是要著力解決科技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境,讓既懂得技術,又懂得企業發展的人才策劃企業商業發展模式;
三是在創新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對其不斷進行測試,以做好應對競爭的準備。
借鑒發達國家的創新服務體系,我們發現任何創新都必須有人才、技術、服務等內容,具備這些基本內容以後,就有可能使我們的創新服務體系成為一個全面的體系。創新服務體系是一個智庫,剛才舉例的蘋果公司,就是智力產出的體現。在新的國際形式下,創新服務體系需要更加重視智力資本。信息化時代,智力已經成為我們競爭的主要方向。所以產出智力資本,應該成為創新服務體系的主要功能。
我們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現在生產力提高了,生產關係就要相應地進行調整。創新服務平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潤滑劑,創新服務是智能商業時代的基礎設施,是國家的軟實力。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總結來說,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在新的科技發展時代,發展就是淘汰,創新浪潮不可避免,我們不調整就會被別人調整。二是要以未來倒計現在,進行逆向創新。三是今天的蛋糕與明天的蛋糕不相同,我們需要看清形勢。
希望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新過程中,試點先行,真正成為引領創新的領頭羊。
............................ end ................................
本文刊登於《科技與金融》雜誌2018年1-2月合刊。
歡迎微信分享。如需轉載請與編輯部聯繫。
TAG:科技與金融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