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里的四季,美極了
唐詩是中華古典文學的巔峰,直至今日,唐詩的美與思仍帶給我們以啟迪。本期推送,主頁君選取了十餘首描寫四季的唐詩,它們意境優美,如夢似幻,宛如一幅幅令人驚嘆的畫作。
此外,解讀部分由當代著名詩人柏樺撰寫。今人與古人的對話,也是別有一番生趣。
春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春天在哪裡?這是一個深沉的春夜,月色籠罩著半邊庭院,而另一半卻消隱在黑暗的林木中,北斗星橫陳著,南斗星已
傾斜。春夜在這空庭里正靜靜地流逝。此等寫景筆法只從大處著手,但卻為後面兩句細筆釀足了氣氛。因為一首好詩應
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從一句、兩句中進行評判。所以前兩句雖寫得一般,但由於有了後面兩句,終不愧為一首絕妙好詩。
料峭春寒中的第一絲暖氣,被詩人極其敏感細膩的神經感知到了。他究竟是如何「偏知」今夜的春之暖氣的呢?庭院里唧唧的蟲聲在暗夜中剛剛透過了這綠色的窗紗。春天的暖氣就在這一剎那被小小昆蟲的鳴聲喚起。庭院幽寂,晚風吹度,昆蟲鳴叫,向聽者的耳畔,向這輾轉難眠的春夜,一個最新的訊息已經發出:春天在這一刻正式抵達了。
詩人的感官也被熟稔地打開,彷彿門怦地打開,沉入清越的風中,吸納著春夜中的萬物。詩人在無限喜悅中,十分安靜地選擇了「蟲聲」,它是萬物合唱中的第一聲,而就是這一聲「新透綠窗紗」,春天將像波濤般湧來。如此春夜蟲鳴,真叫人要哭泣了起來。
深夜的蟲聲無論在春、夏、秋、冬都是極好聽的,只是韻致不同而已,全由人的心緒而定。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
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鯉魚來上灘。
戴叔倫不僅長於寫客愁旅思和送行之作,比如前述的《除夜宿石頭驛》和《客中言懷》,而且還善寫風土詩和抒情小詩。聞一多說這首七絕便是風土詩的絕佳力證,又說:
末二句有鮮明的民歌色彩。寫景如畫家之畫花鳥一般,生動而集中,東坡題《惠崇春江晚景》絕句無此妙趣。(《聞一多論古典文學》)
春夜涼月如眉,何等細膩的筆觸,何等風雅的春景。
雨後的月兒涼爽宜人,如美人纖纖蛾眉掛在柳梢頭。而僅一個「灣」字就幻化出蘭溪水月透光之感。起句就是一幅清秀的山水圖。
蘭溪當屬越地,即今日之浙江。因此有「越中山色鏡中看」一句。前句寫水,後句寫山。「鏡」在此指溪水在月色的朗照下,宛如明鏡。兩岸青山倒影於水中,真是湖光山色美不勝收呀!
正如標題所示,前二句單寫蘭溪秀色,後二句轉入棹歌,即漁民的船歌。春潮魚汛,美上加美。一連三日的「桃花雨」(即春雨)使得春水盎漾,魚兒歡快。「半夜鯉魚來上灘」一句雖是實寫,在此讀來卻有神來之筆的奇妙,一股漁人平和快樂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令人心嚮往之。此句在藝術上亦有日本俳句之妙。不禁使筆者想到日本17 世紀俳人(即詩人)松尾芭蕉的一句名詩:「青蛙撲通一聲跳進池塘」,這句也是實寫,但透出「寂寞」的詩意。而「半夜鯉魚來上灘」卻如前所說是一種「快樂」的詩意。這兩句詩寫的是不同的美,但卻各自達到了美的極點。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 明月和我,還有我的影子
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在講述李白的這首詩歌時,用了以下這段最為淺白的語言。他說:
即使朋友一個也不在身邊,對李白來說也有知己,那就是明月。獨酌無伴時,就以明月為伴飲酒。呀,回過頭來一看,還有一人,一個朋友。那就是我的影子。明月和我,還有我的影子。就這樣三個人。喝吧!我唱歌的話,明月也會高興起來;我起舞的話,影子也會起舞,多有趣呵!(《中國詩史》)
這是一個精心剪裁出來的畫面,寫來卻是那麼自然。
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隨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彷彿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從邏輯上講,物與人的內心世界並無多少關係;但從詩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也正是中國詩歌中的「興」之起源,而這「興」從《詩經》開始就一直賦予大自然以擬人的動作、思想與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 悲風」等。李白此詩正應了這「興」之寫法,賦明月與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語堂所說:「它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隨著人類情感的波動而波動。」但在詩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種獨而不獨,不獨又獨的複雜情思,他知道了月與影本是無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對這個無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結無情游」,意思是月下獨酌時,還是要將這月與影邀來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雲漢」也在所不辭。可見李白孤獨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 中國人的幸福境界
王維這首抒寫山中春夜景緻的小詩,讀後的確讓人「萬念皆寂」。
「花落」使得周遭的風物與看花人更加閑寂,山鳥的叫聲使得春月朗照的空山更加幽靜。總之詩人王維為我們描繪出的這幅山中春夜寂靜圖並非如《過香積寺》那樣令人懼怕,而是給人帶來某種幸福的感受與和平的心境。
這首詩不僅有畫面、聲音、動作、氣味,同時還有禪機,有佛教之「靜」與「寂滅」的大境界。而擔任這大境界的並不是一首大詩,居然是這樣一首小詩。詩人正是從一粒沙或一朵小花中看到了一個宏大的世界。在這「無言獨化」的春山中,詩人只選取萬物萬象中的幾點,花落、月出、鳥鳴,就抵達了靜中之動、動中之靜、寂中之音、音中之寂、虛中之實、實中之虛……這一至深的「山水之道」。
夏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 平平和和消得長夏
光景正值夏日,江水抱村,天氣明朗,老杜也不覺陶醉於長夏幽事之中。不久前,詩人還在流亡途中。如今已安居在風光清幽的浣花溪旁,想到此處,詩人不禁感慨良多,要當歌一曲眼下天倫之樂的家居生活了。
周遭是風調雨順的風物,清江曲折、長夏幽幽,樑上燕子呢喃著飛來飛去,享受著夏日的自由;水中的鷗鳥也相親相近,正涼快地暢遊清江。生物如此之幽,更何況人了。草堂邊,詩人的老妻正在白紙上畫著棋盤的格局;小兒子也在敲打一枚針,欲製造一個釣魚鉤。在此,不僅「事事幽」呼之欲出,美好和平的家居生活也躍然於眼前了。如前人所說:言老妻弈棋,稚子釣魚,文人無事,徜徉其間,真大快活也!
在這消夏之樂中,老杜也想到了他那多病的身子。在這清朗的夏日,他那些老毛病都是些慢性病,因此來得並不劇烈。在這「事事幽」的光景里,病也顯得纏綿而溫和,只須日日用些「藥物」,慢慢將息調養就行了。正如他在另一首詩中所說:「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其間雖有淡淡憂思,但並不悲烈,仍取中庸調息之法。
結尾一句,更流露出老杜知足長樂,帶病延年的寒士之人生觀。「微軀此外更何求」,那只是不再貪求更好的生活,只求如眼前這樣安安穩穩、舒舒適適過完一生,他最多只是需求一些藥物。而這也並不太難,他在草堂邊就自行開墾出一塊葯圃。而且故人也會送些葯錢給他,他只需作詩酬答就行了。
石魚湖上醉歌
元結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座以散愁。
* 唐人無處不是酒
元結的詩歌語言質樸,接近散文,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驅之一。元好問曾評價他說:「浪翁水樂無宮徵,自是雲山韶濩音」(《論詩絕句》);沈德潛亦說:「次山詩自寫胸次,不欲規模古人,而奇響逸趣,在唐人中另闢門徑。」(《唐詩別裁》)
元結後來雖官至道州刺史,但早年過了一段散漫的生活,「耕藝山田」並且「與丐者為友」,他自稱浪士,人曰漫郎。《新唐書·元結傳》中說:「酒徒又曰:『公漫久矣,可以漫為叟。』」這位「漫叟」曾在《劉侍御月夜宴會詩序》中以四個字表達了他的文學理想和詩學標準:「道達情性」。
從此詩可見,此人是一個日日飲酒的性情中人。這位為人狂放的詩人在歡醉中,甚至伸臂去石魚湖水中舀水當酒喝。
再從「夏水欲滿君山青」一句可得知時令正值夏日,青山綠水正是消遣光陰的大好去處。元結攜友同游湖上,以青山為酒杯,以湖水為酒池,痛飲狂歌。酒興之豪邁令人咋舌。即便連日狂風大浪,也不能阻止運酒人運送美酒。當他飲得飄飄欲仙之時,他一邊環顧在他四周的歷歷酒徒,一邊持「長瓢」向水中取「酒」,「以散愁」。何為「愁」,詩人之常見病也,李白有「與爾同銷萬古愁」。有愁就應驅散,這驅散之法,唐人盡以酒為之。李白的「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無處不是說飲酒散愁,元結這首質直樸重的「醉歌」,也是一派唐人作風(吃酒助興散愁)。看來這位道州刺史也是一位正宗酒仙,日夜沉醉於碧波蕩漾的石魚湖上。真是唐人無處不是酒啊!
秋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 為寒山寺傳神定音
一個唐朝秋天的良夜,張繼,這位浪跡天涯的詩人停舟於蘇州城外的楓橋。正值月落烏啼、寒夜霜天的光景,詩人面對江楓漁火難以入眠,不覺一股孤舟客子的愁思襲上心頭。而「夜半鐘聲」更顯出此地、此人的寂寥與清冷,其萬千感慨盡在不言中了。
從此夜開始,詩為寺發,寺因詩顯,詩韻鐘聲,千古流傳。寒山寺如今已揚名四海。《楓橋夜泊》為它傳神定音。
自古以來,寒山寺就以夜半鐘聲聞名天下,張繼詩中所稱的「唐鍾」,早已失落。明嘉靖年間重又鑄鐘建樓。江南才子唐伯虎曾為此作《姑蘇寒山寺化鍾疏》,可惜此鍾後流入日本,不知去向。日本友人山田摹鑄唐式青銅乳頭鍾送歸,至今仍掛在大雄寶殿內。至於現在寺內鐘樓上懸掛的這口大鐘,為清末所鑄,撞擊一次,鐘聲洪亮,餘音繞梁長達120 秒,有詩境再現之妙。如今,每年除夕,有寒山寺聽鐘聲之俗,日本僧俗人士不遠千里而來,虔誠聆聽一百零八下夜半鐘聲。
張繼這首詩不僅人人能背誦,而且早已編入日本小學課本,婦孺皆知,歲末寒山寺聽鐘聲也成了中日兩國人民一年一度的共同民俗活動。
一千多年過去,「夜半鐘聲到客船」早已不是張繼在唐朝的那個秋夜孤單清廖的氣氛,而是萬民齊聽、期盼帶來吉祥如意的歡樂場面了。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 風光當隨處留戀
中國的文人,在旅途中耗費了一生中的許多光景,有的人是為了觀光,像謝靈運;有的人則是在履行公務,像鮑照。但不論形式如何,我們都有理由相信,這些風景不純粹只是一種視覺上的愉悅,它們同樣也是心靈的慰藉。這些美好或傷悲的風光,是詩人們自己情感的投射。孫康宜在談到謝朓的時候,運用了「山水的內化」這個概念。
在她看來,小謝的詩歌,或者推而廣之,所有中國文人的山水詩歌中都有一種自我書寫的敏感音調隱藏在風景中。「這種感情,無論它是什麼,總之是通過自然物象含蓄地表現出來,而非直截了當地陳述。」(《抒情與描寫》)如果我們同意上述的觀點,那麼王維的這首小詩也當依此理解。而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王維的這首小詩里有我們中華民族最美麗親切的風景。這種風景並不讓人感到敬畏,因為它是平和而近人的。山居秋暝「意清理愜」,又平常可人,的確使人留戀,不忍離去。
詩起首的一個「空」字,以及接下來的清幽之畫面,使人覺得有「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的朦朧玄妙之感。王維的山水詩愛用「空」字,後面我們還將反覆讀到。這裡的「空山」卻非真空,但又是空的,這正如佛法所說,看山是山,但看山又不是山。空即不空,不空即空,王維當然深知此理。
接下來是一片美的小綴片,繪出了人間美景:明月、青松、清泉、流石、竹林、浣女、水蓮、漁舟。這裡不僅有景緻,也有生活。這景緻與生活不禁又讓王維生起了感慨。王維的感慨雖不如孔子、陳子昂那麼悲烈壯麗,但卻細膩而綿長,讀之令人沉醉。他在對自己說,同時也在對我們說,人之一生,春、夏、秋、冬,但請再隨意一些吧,春芳消歇,落花流水,我們也當如這季節一樣,平和地面對流逝,並在這裡享受我們有限的光陰。正因如此,王維才將《楚辭·招隱士》中二句「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反其意而用之。他認為「王孫自可留」。不留在此處,還留在哪裡呢?有此等風景足令我輩樂不思蜀了。
中國文人,據我所知也包括西方文人,最美的理想就是想擁有一片風景。既然有了,那就「隨意春芳歇」吧。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這一句里有「悲」八種
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登高眺遠,以寄志向的傳統。文人更是要飲酒作詩,大抒抱負。而杜甫此時的登高卻是「艱難苦恨」、悲愴洶湧。
這年秋天,老杜以暮年之殘軀流寓夔州孤城。他身患瘧疾、肺病、風痹、糖尿病等多種病症,牙齒落了,耳朵聾了,因此他不得不「新停濁酒杯」,即因病斷酒。雖不吃酒,杜甫仍拖著他那「百年多病」的身子登高抒懷,他遠離家鄉,獨在異地,只好「萬里悲秋」了。滿頭白髮,身心潦倒的杜甫雖然「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孫城」,但仍在長江之濱的高山上發出了慷慨激越的悲歌。
此詩前四句盡寫秋景,景中含情。首聯吐納穩當、視野壯闊;頷聯卻氣勢奔流,「古今獨步」了,頗有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之大感慨,只是寫得更加含蓄沉著,不離其詩法之精妙。我推測,恐怕正因為此二句,胡應麟才推舉此詩為「曠代之作」,楊倫也才認為它是「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後四句轉到以景直抒胸臆。又如胡應麟所說:「前六句飛揚震動,末二句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羅大經《鶴林玉露》曾指出頸聯含八層意思:「萬里作客一可悲;又當秋天二可悲也;他鄉作客三可悲;經常作客四可悲;百年易盡,忽已半百,五可悲;身衰多病六可悲;重陽佳節登台望鄉七可悲;親朋寥落獨自登台八可悲。」古人曰:「詩窮而後工。」杜甫堪當此說的楷模。他正是在這「艱難苦恨」「百年多病」的冶煉中,才得到這足以笑傲江湖的作詩絕技的。
我們可以說,杜甫這首詩是他晚年寫得最好的一首之一;也是他在抵達生命的終點時,最後一次傾情放歌。不久,他就離開夔州,南下沅、湘,最後死於耒陽,時年五十九歲。關於他的死有一個傳說。杜甫在耒陽時,餓了許多天,縣令得知此事後,立即送來豐富的酒肉。杜甫在一夜痛飲後,於當晚死去。而李白卻是醉酒後,去水中撈月而死。詩聖、詩仙,不同的詩風與人生,不同的活法與死法,實在令人每每沉思。
冬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 風景中「痴定」的狂人
嘯傲于山林風月間的寒山也有「痴定」之時。「杳杳」「落落」「啾啾」「寂寂」「淅淅」「紛紛」「朝朝」「歲歲」,時光在這一氣呵成的八組迭字間凝住了。冬天的寒冷很好,山、水、鳥、靜、風、雪俱在,而人卻不見天日、獨坐幽林、靜如止水。這裡有寒岩的景色,也有寒山內心屏息的禪意。痴定適用於冬天,因為冷而增加了集中的幸福感,使我們與詩人一道進入超越現實的冬眠並在幻覺中沉入無垠的黑暗與時間的零度狀態。某種東西開始升華了,寒山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
我彷彿聽到寒山黃昏時分的吟經聲,他一刻不停地吟著,連天光與春秋都忘記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 "風雪夜歸人"的意境
劉長卿流傳於後世的有一部詩集《劉隨州詩集》,此集開卷第一首便是此詩。劉長卿對他寫的五言詩尤其自負,曾自稱為"五言長城"。不過,從這首詩可見他的自負是有一番道理的。此詩寫得明白如話,用詞也十分簡單,但一讀之下令人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幽遠意境。由此可見,劉長卿的寫詩技巧與剪裁功夫實不亞於一些前輩大詩人。
這是一首詩,但又更像一幅畫,呈現出中國山水畫中常見的情景:天寒日暮時分,一位羈旅之人迎著風雪在投宿。起首一句,詩人從大處寫來,心情自然也從大處開始。緊接一句"天寒白屋貧",已有一些近景了,運筆也收到細節之處,那貧寒的白屋正是詩人今夜的落腳之地。第三句,詩人更走向近處:柴門內的黃狗叫了起來,似乎那"犬吠"在提醒旅人,就在這裡歇息吧。最後一句,可稱意境洞開,其中許多筆墨盡數略去,"風雪夜歸人"的冬景圖並未把我們引入愁境,而是引入一種深冬寒夜的美麗境界之中。
此句的意境,就妙在它只點出"歸人",而不再作歸人之後的室內描寫。讀者的想像也自然而然地在"風雪夜歸人"這句中綿綿地展開,他們可以無窮無盡地設想"歸人"入室後的各種情形:溫暖的爐火,主客之間在燈下飲酒對談,或下棋或彈琴等等。他們對每一種情形的設想,正是這一句詩涵泳至深的地方。多少豐富的內容與細節盡在其中,而詩人只用五字當場收住。
除夜宿石頭驛
戴叔倫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 戴叔倫的年終盤點
除夕之夜,正是家人團聚,吃年夜飯的幸福時刻。然而詩人卻有家歸不得,滯留在石頭驛的一家旅店,獨自打發大年三十之夜。其中凄涼悲苦可想而知。
此詩起句十分突兀,卻偏偏詩興頓出。"旅館誰相問?"應是無人問。戴詩人只有枯坐旅館,與寒燈相依為伴,漫漫長夜裡的孤苦之狀已盡在眼前了。除夕,當然是"一年將盡夜"。而奔波了一年的詩人此時仍是"未歸人"。到處都是家人團圓的歡樂,而詩人這一夜心潮難平,百感交集,許多往事不禁湧上心頭。
他到底想了一些什麼呢?詩中並不具體說明。只"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二句便足以讓讀者去想像了。詩人以寥落之心在這寥落的空舍里自悲自嘆先前的往事。而從往事中醒來面對自己支離破碎的身體時,又不禁要含淚苦笑一番了。
詩人如今已入暮年,四處漂泊,身體又有病,正是"愁顏與衰鬢"呀!然而流年似水,光陰不再,衰老的終會衰老,新生的終會新生。末句"明日又逢春"一是說除夕夜過後就進入正月初一,即初春的第一日;二是以此感慨抒懷,說自己一年一年將老下去,而新春(即新的生命)卻一年一度,永不衰敗。
末句與前一句兩相對照,異常鮮明,正好形成詩之張力。生與死這一偉大主題赫然呈現於讀者眼前。真是人之年齡,春、夏、秋、冬。我輩至今讀來,也不禁要平添悲涼。這正是青山不改,綠水長流,而人將老去。
問劉十九
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 雪中的"小"快樂與大人生
白居易的詩歌看起來平易,但其中卻煞是風雅,吉川幸次郎說:"發現不僅僅是平易的內涵,這恐怕就是讀者的任務吧。"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就以此詩為例,來一探白氏詩歌之下的風雅情調。
這是一首欲雪之夜的邀飲詩,也是一幅圍爐漫敘的飲酒圖。這裡有中國古代文人享受生活的實情,也有他們詩酒人生的理想。這一寂寞人生中的小快樂(如果說大快樂是不恰當的,也缺乏美感),即詩中的"紅泥小火爐",是我們為之神往的美之大人生。圍繞著這個大人生(或這個傳統),我們的祖國誕生過許多流連人生、品賞生活的大詩人。如明人張岱,清人沈復、李漁,近人林語堂、豐子愷、周作人等等,不一而足。而他們的詩文之美,或所感受的生活之美,可以說盡在白居易這二十個字當中了。
這種對美的理想與李白那一路詩風是完全不同的。李白是仙人或天人,當有大氣魄、大美麗、大英勇、大感嘆!而以白居易開創的"紅泥小火爐"這一派文人則是更細心、更"小氣"、更婉約地慢慢體味人生這杯純酒。
的確,從某個角度說中國不需要"體"而需要"點"和"線"("點、線、體"之說,筆者已在前面談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一詩中有所談論。有關此說,讀者可參考前面對此詩的解釋),不需要大局觀或大乘佛教,而需要"斤斤計較"或小乘佛教。當然"大"是美的,反過來"小"則更美。而此首詩的美正在於它的"小",而不在於它的"大"(即李白的"會須一飲三百杯"那種大)。這小快樂里更有一番大人生的道理。眾所周知,一粒沙也可見世界嘛,何必多說。雪夜飲酒(還有雪夜閉門讀禁書等)是中國文人的賞心樂事,再邀二三知己圍爐對飲,更有延年益壽、快慰平生的舒心了。
文字部分選自《教孩子讀偉大的唐詩》,柏樺 著,楚塵文化 出品
圖片選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 柏樺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楚塵文化
出版年: 2017-12
定價: 88.00元(上、下)
80位唐代詩人的人生啟示
278首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唐詩名篇
讀唐詩,不僅是欣賞語言美韻律美
更是塑造孩子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1月21日 萊蒙托夫·星
※怪異、恐怖和難以置信——你所不知道的貝多芬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