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史慈留下一句成語,謝絕孫策的好意,江東文武卻偏偏不信

太史慈留下一句成語,謝絕孫策的好意,江東文武卻偏偏不信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本文要介紹的這句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孫策傳》注引《江表傳》,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所牽涉的主要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少年英雄孫策,另一個則是剛剛投降的猛將太史慈。原文如下:

太史慈留下一句成語,謝絕孫策的好意,江東文武卻偏偏不信

(太史)慈對曰:「慈有不赦之罪,將軍量同桓、文,待遇過望。古人報生以死,期於盡節,沒而後已。今並息兵,兵不宜多,將數十人,自足以往還也。」

太史慈留下一句成語,謝絕孫策的好意,江東文武卻偏偏不信

這段記載翻譯過來的大意是這樣:太史慈對孫策表示:「我犯有不赦之罪,孫將軍的氣量如同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和晉文公那樣,對我禮遇有加。古人講究以死來回報再生之德,以此來成全節義,即便死了也不會留下遺憾。如今雙方處於停戰階段,不宜多帶軍隊,我只要率領幾十個人,就足以完成使命完全歸來。」

太史慈留下一句成語,謝絕孫策的好意,江東文武卻偏偏不信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出自太史慈的言語當中,叫做「報生以死」,意為以死來回報再生之德,這也是太史慈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太史慈留下一句成語,謝絕孫策的好意,江東文武卻偏偏不信

太史慈為何要說出這樣慷慨激昂的話語呢?這裡要附帶介紹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時值孫策大舉掃蕩江東期間,原揚州牧劉繇的部下太史慈盤踞涇縣一帶與孫策為敵。經過一番較量,孫策將太史慈活捉,隨後對太史慈禮遇有加,將其招降。

太史慈留下一句成語,謝絕孫策的好意,江東文武卻偏偏不信

隨著江東戰事的發展,兗州牧劉繇病逝,江東群龍無首,其子也逃到了豫章,與太守華歆一起負隅頑抗。此時,孫策對太史慈表示,希望採用恩威並施的方式,由太史慈率部對付華歆。同時,孫策還爽快地讓太史慈自行決定出征軍隊的數量,這也是對太史慈這位剛剛投降的降將以極大的信任。

太史慈留下一句成語,謝絕孫策的好意,江東文武卻偏偏不信

然而,太史慈卻謝絕了孫策的好意。他認為劉繇的殘部雖佔據部分地區,但卻不敢出戰,這說明他們已經有投降之意,此時若大兵壓境,反倒會逼迫他們奮起反抗。因此,他認為自己只要帶上幾十個人,不靠武力就足以說服對手投降。

太史慈留下一句成語,謝絕孫策的好意,江東文武卻偏偏不信

對於太史慈的表態,孫策非常高興,便同意了太史慈的這個計劃。然而,孫策手下的一眾文武卻憂心忡忡。不少人對孫策表示:「太史慈這麼一走,必將是有去無回,會重新與將軍為敵。」不過,手下的疑慮並沒有改變孫策的決定,孫策對太史慈毫不懷疑。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孫策的決定是正確的,這也就是所謂的識英雄吧。

參考書籍:《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此人曾是楊家將的一員,救過皇帝的命,成為宋真宗時期的紅人
諸葛亮首創一成語,不僅救了劉備,自己也揚名江東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