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青年緣何扎堆「養蛙」 一夜爆紅的手游喚起親情
「我家大蛙出門幾天連個明信片都沒有,不會失蹤吧?」「我的呱兒子為啥不出去,整天待在家裡削木頭,幾個意思?」「我的崽天天悶在家看書寫作業,買了裝備也不用。」……一夜之間,朋友圈憑空多出一批「蛙爸蛙媽」。而最近在安卓和蘋果應用商店,中文和日文版遊戲《旅行青蛙》也長期名列榜單第一。
從與虛擬戀人談戀愛,到養青蛙兒子,熱門風向標在短短几天內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夜爆紅的 《旅行青蛙》 讓眾多玩家們體驗了一把為人父母盼兒歸的感覺,在一些社會學者看來,它讓都市年輕人體味了從未有過的為人父母的感覺,從而喚起了年輕人的親情。
暖而不熱、親近又疏遠
沒有激烈的打鬥、排行榜、裝備分數和一切競爭類型的設置,作為第一款中國市場上出現的放置類遊戲,《旅行青蛙》沒有任何養成元素,也沒有任何遊戲目標,玩家要做的就是收割院子里的三葉草(遊戲里的錢),給青蛙準備好行囊,它可能會立刻遠行,也可能一直待在家裡看書,一切都隨緣。
「這也許就像當下年輕人的情感世界。」某知名心理諮詢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這款遊戲應該稱為「冷淡系」遊戲,因為遊戲里的感情非常冷淡。比如,玩家給青蛙兒子攢錢(三葉草),換各種各樣的食物和道具。蛙兒子說走就走,也許一連幾天都杳無音訊,也許帶點土特產回來後就繼續削木頭。蛙兒子的朋友也會來訪,吃一點零食而已。關鍵是玩家根本不能改變兒子的任何決定,「暖而不熱、親近而疏遠,充滿不確定性,又不時會有驚喜,這個遊戲描繪的就是這樣一種親子關係。」這名心理諮詢師說。
在《旅行青蛙》這款遊戲中,「我的青蛙為什麼還不回來」「我的青蛙終於回來了」是玩家最常掛在嘴邊的兩句話。青蛙(孩子)似乎一點也不著急,任憑玩家們「望穿秋水」,它依然閑適地在外面旅行。而遊戲的好處在於,無論如何,玩家都沒辦法把手「伸」進屏幕里去,讓遊戲里的角色跟隨你的意願行動。
簡單是獲得都市青年喜愛的「通行證」
今年的手機遊戲,從《戀與製作人》到《旅行青蛙》,不斷製造新的流行元素。在流行文化研究者劉竹溪眼中,這兩款遊戲的消費人群是高度重合的,他將這類人群稱之為都市空巢青年。
日本文化研究學者三浦展在他所寫的《第四類消費》詳細描述了兩類都市空巢青年:一種是迫於生活壓力而「被迫獨居」的青年人,另一種是心態較為積極的、為了自由空間主動選擇獨居的青年。後者具有不俗消費能力,不過其特徵為提倡環保簡約、消費共享,重視精神生活,遠離繁榮的城市,手工業品再度流行等。
《戀與製作人》除了是國內第一款乙女(少女)類手游外,其遊戲的簡單設置也很重要。比如被其他遊戲廣為看重的挑戰環節,這款遊戲只需放置三張卡片就可自動對戰。《旅行青蛙》則更進一步,遊戲者幾乎只要等著它給你驚喜就行。
有學者認為,年輕人購買此類商品的想法和消費方式無關,只要能夠和別人建立聯繫、建立共同的圈子,其他都無所謂。這也可解釋為何流行轉變如此之快,「養青蛙」僅僅是社交圈的風向變了而已。
TAG:人民網 |